不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佛像玉雕藝術

2020-12-14 百家號

從西漢起,佛教傳入中國,隨著歷史的發展,佛教文化影響的加深,佛教成為了與中國本土儒、道並列的一種文化,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對人們的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與此同時佛教文化及其衍生出來的佛教藝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及中國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佛像造型藝術在中國傳統藝術瑰寶的長河裡留下極具厚重的一筆。從南到北、從西到東,在中國大地上,石窟、壁畫、佛像、佛塔等佛教藝術題材,充分展示了古人的智慧。

作為中國古老傳統的玉雕文化藝術同樣受到了佛教文化的深刻影響。玉雕作品的題材眾多,其中緣於保佑、祈福功能的佛像類題材,以其豐富的造型、深刻的內涵、獨特的形式,深受人們的青睞。玉器中常見的佛像題材有觀音、彌勒佛、釋加牟尼、羅漢、達摩等。近年來,隨著藏地文化與藏傳佛教在內地的傳播,玉雕中的佛像也出現了藏傳佛教裡的大日如來,文殊菩薩、度母、明王等。

 隨著佛教東傳,佛教文化與地方區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不同的派別和風貌,大致可分為漢傳,藏傳和南傳佛教。文化不同,佛像的面相造型也不同。漢傳佛像:面相圓潤豐滿,敦厚溫和,慈祥,不怒自威,顏色受時代影響,現色彩鮮明,輪廓清晰,樹脂佛像更是精緻細膩,栩栩如生。藏傳佛像:表情大多兇憤,以眾多女神像,男女雙身像,複雜多變的造型是藏傳佛像造像的突出特點。南傳佛像:身軀瘦長,臉型秀麗,肉鬢高聳披著薄薄的圓領袈裟,通常是沒有衣紋或者是布滿了衣紋。

追根溯源,玉雕中的佛像藝術根源於中國佛教文化的傳播與中國佛像造型藝術的發展。在玉雕藝術中體現出來的佛像造型藝術,則最常見的是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佛像藝術。

漢傳佛教歷經兩千餘年的發展,在每個時代都有著明顯的特徵。其中以北魏和隋唐兩代的佛像藝術最具為藝術代表性。明清時期的佛像傳世最多,對現今佛像造型藝術影響最大。

 北魏佛像頭部多為磨光式或分綹式肉髻;面相方圓,但略瘦,額頭較寬,大眼橫長;身著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線條流暢細膩;身材比例協調,體態修長清瘦,給人飄逸灑脫之感。

隋代的雕塑藝術的主要成就,主要集中在石窟造像上,在形象上顯得雄邁勁直,富有清新開朗的面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雲門山石窟等處,凝聚著藝術家的智慧、高超的技藝與審美理想。

唐代佛像造像特點是傳神,這也是中國美學思想的主要特徵。佛像雕塑中傑作無一不是傳神之作,最典型如洛陽龍門奉先寺廬舍那大佛,豐頤秀目,儀表堂堂,創造了傳神之美的典範。

明清時期佛像的普遍特點為:臉型方圓豐潤,豐頤寬額,五官精緻,雙眼傳神;身體比例協調,造型優美;多著漢式衣服,衣紋呈放射狀,衣褶曲折生動,帔帛較寬大;胸前所飾的瓔珞,串珠,雕刻得極為精美細膩,華貴高雅。

藏傳佛像主要有佛、菩薩、度母、明王等。其特徵是佛、菩薩的面相、四肢比較豐滿,額比較寬,肩也比較寬,腰較細;明王等佛像眼睛比較渾圓,身軀比較肥碩等。除此之外,明王像呈現威猛、憤怒的特點。藏傳佛像玉雕藝術多源於西藏唐卡藝術。西藏唐卡有三大特點:其一,是嚴格的造像比例。縱觀世界佛教藝術,你會發現,唯獨西藏唐卡藝術把佛傳《造像度量經》中記載的佛像比例,開發得如此完善、徹底,從每一尊佛、菩薩,到明王、度母,到護法、壇城;從佛眼到手印,再到每一件法器、飾物,都有章可循。

相關焦點

  • 玉雕佛像手印的寓意,竟然沒幾個人知道!
    在佛教的造像藝術裡,手印是一個很重要的存在。我們經常會在玉雕作品中看到佛菩薩像,雙手、手指呈現各種姿勢。 之前有朋友問我,在龍門石窟中,有位菩薩擺著剪刀手,這是什麼手印? 為此,我們專門去網上查了一下,傳說中的「剪刀手手印」,此佛像為龍門石窟賓陽北洞主尊阿彌陀佛。 佛像左手施與願印,右手施無畏印,但由於大拇指被破壞,這才呈現如今「剪刀手」的樣子。
  • 2016年王一卜玉雕佛造像藝術的自我超越:傳承與發揚
    他的玉雕佛造像遵循傳統,又推陳出新,樸拙空靈充滿藝術感,著實讓人過目難忘、久久回味。2016年對於王一卜的玉雕藝術無疑是收穫的一年,憑藉《如來》及《誰是幻影》佛造像作品在國內玉雕專業獎項天工獎及子岡杯中連獲金獎,藝術成就獲得業內專業認可與廣泛讚譽。  在今年中國(蘇州)「子岡杯」玉石雕作品展中,王一卜推出了「造像、造像....。。」個人玉展。
  • 王一卜:用藝術心態做玉雕 感受古代藝術召喚
    1日在此間接受記者採訪時強調,從事玉雕事業要更多地用藝術心態來做,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充分感受古代藝術的召喚,就一定能創造出有靈魂的藝術作品。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的玉雕市場迎來相當的繁榮期,而以蘇州為代表的玉雕界也湧現了一大批聲名鵲起的優秀玉雕大師,王一卜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之一,他畢業於蘇州工藝美院書畫專業,師從中國玉石雕刻大師葛洪。  王一卜的作品取魏晉造像的超然之韻與宋元水墨的空明幽淡,具有簡、靜、空、逸的藝術風格;其人文玉雕作品獨具一格,先後獲得多個藝術獎項的金銀大獎。
  • 一尊奇異的佛像——回頭阿彌陀如來像的故事
    點擊上方「佛像雕塑藝術」→點擊右上角「...」
  • 《西遊記》如來佛祖扮演者,泰國買佛像,卻發現佛像是自己
    導語:《西遊記》如來佛祖扮演者,泰國買佛像,卻發現佛像是自己很多經典的經典的作品就算開播很久,只要提起裡面的劇情或者人物,都會引起一大波回憶,比如,說起孫悟空我們就會想起六小齡童的版本,把孫悟空演活了。
  • 美輪美奐的清代玉雕人物造像
    正是在這樣「工巧不能企及」的極致美學思想指導下,清代玉雕人物造像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成為舉世公認的藝術瑰寶。清代玉雕人物與歷代相比最大的特點就在於風格高度寫實,這與中國傳統玉雕人物抽象概括的藝術風貌形成了極大的反差。清代玉雕人物追求工筆畫的藝術境界,多仿宋代畫院之畫風,描繪細緻、精益求精。尤其清中期玉雕人物造像,就連人物的細微細節和神態表情都刻畫的絲絲入扣。
  • 原來佛像也能不這麼帥!如來、菩薩、明王等日本佛像大解析
    日本的佛教文化雖然大多是從我們中國傳播過去的,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但是這麼長時間的發展,日本佛教文化也演變出自己的特色,留下了各式各樣的佛像,成為寶貴的藝術資產。而這次我將詳細剖析這些面貌、姿態各異的佛像所代表的意義,看過這一篇,相信您以後去日本旅遊的時候,在欣賞佛像時一定會更有感覺。
  • 平安時代佛像的巔峰之作——平等院鳳凰堂主尊阿彌陀如來坐像
    日本平等院鳳凰堂中供奉的這尊十一世紀木雕貼金阿彌陀如來坐像,是十一世紀日本雕像史上著名佛像藝術家定朝的晚年傑作,也是他存世的唯一的遺作。因其高超的雕刻和粘合技術,使整尊佛像通體形成光滑優雅的流線型。此像以形式上驚人的完美和神態上的寧靜優雅成為日本雕像史上空前絕後,難以逾越的高峰。其所塑造佛像具有面部圓滿祥和,纖細優美的特徵,此一風格被稱為『定朝式』,成為日本平安後期日式雕刻風格的主流,被後世尊為典範。
  • 玉雕名家—周旺:精神內涵和玉雕藝術緊密相連
    可見佛教對中國藝術的影響相當大,所以佛教人物也成為翡翠玉雕常見的題材。1984年出生的周旺,在2004年開始從事玉雕行業,現任四會市工藝美術協會理事,四會市珠寶玉石首飾協會理事,回憶起自己的漫漫玉雕路,周旺認為興趣才是最重要的。因為玉雕從學習到會做需要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5年才能學到一個基本功,要想達到高超的技藝水平,需要花更多的時間。
  • 我國如來佛祖的扮演者,一次去泰國買佛像,沒想到佛像是自己!
    今天分享我國如來佛祖的扮演者,一次去泰國買佛像,沒想到佛像是自己!其實除了孫悟空這一人物形象以外,有一些角色的扮演者也因此在人們的心中固化了下來,比如如來佛祖。如來佛祖的扮演者,名為朱龍廣,他所扮演的如來佛祖也是深得人心。
  • 蘇松川:學無止境,是玉雕藝術不老的根基
    作為大川玉雕工作室的創始人,蘇松川是自幼接觸玉雕,多年勤學技藝,曾多次到雲南瑞麗拜訪名師,進行技藝交流,如今不僅充分吸納玉雕文化精粹,還十分擅長山水,人物等題材創作,其打造的很多優秀作品都深受人們喜歡。(文章轉載自百家名匠網)
  • 他是如來佛祖扮演者,去泰國買佛像,結果發現上面畫的都是自己!
    對於86版的西遊記中如來真的是慈眉善目,而且如來的演員長得也很不錯,長著一張國字臉,小的時候以為小編還真的一位如來佛祖長這個樣子,而且朱廣龍為了能將如來這個角色扮演好,在拍戲之前將西遊記原著看了一遍又一遍。
  • 他被稱為最經典的「如來佛」,在泰國買佛像,竟發現佛像上是自己!
    他被稱為是最經典的「如來佛」,在泰國買佛像,竟發現佛像上是自己! 說到《西遊記》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而且還被拍了不少影視劇,其中最經典的莫過於86版的了,這部劇到現在依然是不可逾越的經典,而這部劇也帶火了不少演員,除了師徒四人一炮而紅,就連劇中的配角也名聲大噪。
  • 上海展亮點丨劉昱廷:做佛像就是做我們自己
    在即將開幕的2019上海國際珠寶首飾展覽會上,劉昱廷將攜眾多佛像雕刻藝術佳作亮相,分享三十多年來潛心於追求真善美的理解和感悟。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玉雕雕琢、設計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玉雕佛像的精工細磨,也成了無數愛佛之人的首選,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佛像的欣賞也從清淨莊嚴逐漸轉向絢麗多彩。在人們心中,玉雕佛像或菩薩是「美」的體現,而在藝術界不同,一件好的玉雕作品,是創作者雕塑技藝的體現,也是創作者繪畫、美學水平的綜合體現。
  • 江富建:玉潤砣舞,品讀中國玉雕藝術
    禮教的玉雕、自然的山水鳥畫和佛教的雕像,構成了中國藝術的三個方向和境界。哲學求真,宗教求善,玉雕求美。玉石雕刻所創造的技藝,玉雕人所表現的藝術構思和美的理想,以達至玉的溫潤自然之美和玉雕作品的藝術之美,便構成了玉雕美學。
  • 玉雕師陳茂良作品《紅翡度母》雕刻過程,見證鬼斧神工的創作!
    作為玉雕師的我們,也是非常敬佩那些傾盡畢生心血去提升玉雕技能的同行,他們往往不惜花費數十倍的精力,對一塊材料下功夫去研究、創作,最後完成作品,最大限度去發掘玉石的特色,創作出最大的藝術價值!今天小編給玉友們分享「玉湖山人」陳茂良的玉雕作品《紅翡度母》創作過程。
  • 嘆為觀止:中國玉雕大師劉一的玉茶器藝術
    來自中國玉雕大師網原文連結:http://www.dashiyudiao.com/zixunmove.asp?Infoid=10&id=1222 國家玉器專家劉一大師是國內著名玉雕大師,他以獨特的設計風格和獨到的藝術品位所聞名,尤其是劉大師製做的玉茶器酒器至今還無人能出其右。
  • 「細過髮絲、行雲流水」玉雕大師葉福歡的微雕藝術
    葉福歡,楊氏微雕第四代傳人,把微雕融入玉雕是他的創新。玉不琢不成器,葉福歡對玉的理解和設計,加上微雕的巧妙作用,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作品在傳統造型中融入時代特色,給現代玉雕藝術帶來一股清新之風。《葉福歡的玉雕藝術》,明天(周日)上午11:10,深圳衛視《溫暖在身邊》播出。
  • 如來佛祖成扮演者,去泰國旅遊看到自己的佛像,被路人跪拜!
    而且當時這部劇在拍攝的時候也是經歷了很多年,最後才在大家的面前呈現出這樣一部經典的影視作品,如來佛祖成扮演者,去泰國旅遊看到自己的佛像,被路人跪拜!今天我們要提起一位西遊裡十分重要的大人物--如來佛祖,在1986年拍攝完成的《西遊記》這麼多年來一直活躍在我國內的各大電視臺裡,它承載了三代人的記憶,取經路上四師徒的模樣與獨特性格都已深深的刻在觀眾心底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