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漢起,佛教傳入中國,隨著歷史的發展,佛教文化影響的加深,佛教成為了與中國本土儒、道並列的一種文化,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對人們的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與此同時佛教文化及其衍生出來的佛教藝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及中國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佛像造型藝術在中國傳統藝術瑰寶的長河裡留下極具厚重的一筆。從南到北、從西到東,在中國大地上,石窟、壁畫、佛像、佛塔等佛教藝術題材,充分展示了古人的智慧。
作為中國古老傳統的玉雕文化藝術同樣受到了佛教文化的深刻影響。玉雕作品的題材眾多,其中緣於保佑、祈福功能的佛像類題材,以其豐富的造型、深刻的內涵、獨特的形式,深受人們的青睞。玉器中常見的佛像題材有觀音、彌勒佛、釋加牟尼、羅漢、達摩等。近年來,隨著藏地文化與藏傳佛教在內地的傳播,玉雕中的佛像也出現了藏傳佛教裡的大日如來,文殊菩薩、度母、明王等。
隨著佛教東傳,佛教文化與地方區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不同的派別和風貌,大致可分為漢傳,藏傳和南傳佛教。文化不同,佛像的面相造型也不同。漢傳佛像:面相圓潤豐滿,敦厚溫和,慈祥,不怒自威,顏色受時代影響,現色彩鮮明,輪廓清晰,樹脂佛像更是精緻細膩,栩栩如生。藏傳佛像:表情大多兇憤,以眾多女神像,男女雙身像,複雜多變的造型是藏傳佛像造像的突出特點。南傳佛像:身軀瘦長,臉型秀麗,肉鬢高聳披著薄薄的圓領袈裟,通常是沒有衣紋或者是布滿了衣紋。
追根溯源,玉雕中的佛像藝術根源於中國佛教文化的傳播與中國佛像造型藝術的發展。在玉雕藝術中體現出來的佛像造型藝術,則最常見的是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的佛像藝術。
漢傳佛教歷經兩千餘年的發展,在每個時代都有著明顯的特徵。其中以北魏和隋唐兩代的佛像藝術最具為藝術代表性。明清時期的佛像傳世最多,對現今佛像造型藝術影響最大。
北魏佛像頭部多為磨光式或分綹式肉髻;面相方圓,但略瘦,額頭較寬,大眼橫長;身著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線條流暢細膩;身材比例協調,體態修長清瘦,給人飄逸灑脫之感。
隋代的雕塑藝術的主要成就,主要集中在石窟造像上,在形象上顯得雄邁勁直,富有清新開朗的面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雲門山石窟等處,凝聚著藝術家的智慧、高超的技藝與審美理想。
唐代佛像造像特點是傳神,這也是中國美學思想的主要特徵。佛像雕塑中傑作無一不是傳神之作,最典型如洛陽龍門奉先寺廬舍那大佛,豐頤秀目,儀表堂堂,創造了傳神之美的典範。
明清時期佛像的普遍特點為:臉型方圓豐潤,豐頤寬額,五官精緻,雙眼傳神;身體比例協調,造型優美;多著漢式衣服,衣紋呈放射狀,衣褶曲折生動,帔帛較寬大;胸前所飾的瓔珞,串珠,雕刻得極為精美細膩,華貴高雅。
藏傳佛像主要有佛、菩薩、度母、明王等。其特徵是佛、菩薩的面相、四肢比較豐滿,額比較寬,肩也比較寬,腰較細;明王等佛像眼睛比較渾圓,身軀比較肥碩等。除此之外,明王像呈現威猛、憤怒的特點。藏傳佛像玉雕藝術多源於西藏唐卡藝術。西藏唐卡有三大特點:其一,是嚴格的造像比例。縱觀世界佛教藝術,你會發現,唯獨西藏唐卡藝術把佛傳《造像度量經》中記載的佛像比例,開發得如此完善、徹底,從每一尊佛、菩薩,到明王、度母,到護法、壇城;從佛眼到手印,再到每一件法器、飾物,都有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