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博儀式預告
中國移動·2019閩南社區
博餅挑戰賽開博儀式暨
廈門晚報社讀者感恩回饋季
●時間:8月31日14:30起可現場訂報,15:30全場同時開博
●地點:瑞景商業廣場
●片區發行員:
甘建飛15960268381
藍團賢18959218273
社區博餅巡迴賽預告
●時間:9月1日(本周日)15:30-17:30
●地點:廈大演武公園(地址:富萬邦旁)
●片區發行員:胡清德15160002589
●時間:9月2日(周一)15:30-17:30
●地點:新景禾祥高峰會(後濱路新景禾祥高峰會廣場)
●片區發行員:朱雪梅18959218212
第一個博中狀元的李文堅雙手豎起大拇指。(本報記者黃曉珍攝)
開博儀式現場的精彩表演。(本報記者黃 嶸攝)
在DIY環節中,小朋友展示製作好的扇子。 (本報記者張江毅攝)
2019廈門中秋博餅文化節昨晚在吉家·家世界盛大開幕,數千名讀者現場博餅。(本報記者鄭曉東攝)
「狀元車」亮相現場。(本報記者林銘鴻攝)
本報融媒體小記者體驗博餅。(本報記者黃 嶸攝)
網紅主播現場直播。(本報記者黃 嶸攝)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程午鵬 鄔秀君 黃雪燕)骰子聲聲清脆,歡笑陣陣悅耳。昨晚,在吉家·家世界主廣場,隨著廈門日報社領導和贊助商家代表共同擲下第一博的骰子,2019廈門中秋博餅文化節正式拉開帷幕。
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中秋博餅文化節首次將開博儀式的時間選在晚上,還提前舉行閩南新民俗文化嘉年華活動增添樂趣,讓讀者充分領略獨特的閩南博餅文化。整場活動吸引數千名讀者前來參與。
接下來,以感恩回饋讀者為主題的社區博餅巡迴賽將深入全市數十個社區,用實惠的獎品回饋新老讀者,再次掀起廈門中秋博餅的熱潮。
開博儀式首次晚上舉行
文化嘉年華增添樂趣
昨晚7時許,獨具閩南風情的「骰子舞」拉開開博儀式的序幕,廈門日報社領導和商家代表共同揭開狀元車的紅蓋頭——這輛一汽-大眾全新一代速騰「狀元車」在燈光下十分耀眼,大家紛紛拿出手機拍照。
主舞臺上,報社領導敲響銅鑼,與贊助商代表一同擲下「2019廈門中秋博餅文化節」第一博的骰子,為本屆中秋博餅文化節博出好彩頭。臺下的讀者也紛紛擲下骰子,開始本屆中秋博餅文化節的首場博餅。
據了解,本次開博儀式特地選在周五晚上舉行,目的是希望廣大讀者能避開白天的炎熱,在繁忙的工作過後,暢享閩南傳統民俗帶來的歡樂。
其實,從昨天下午3時30分開始,現場就舉行了閩南新民俗文化嘉年華活動,設置了很多中秋主題的互動遊戲以及遊戲闖關贏博餅資格的活動——手工DIY紙燈籠、手繪圓扇、垃圾分類小遊戲等,大家踴躍參與,樂在其中。
感恩回饋廣大讀者
巡迴賽將進數十個社區
參加昨日開博儀式的讀者中,有連續十幾年訂閱廈門日報社旗下報刊的本地老讀者,也有來廈門創業的新廈門人。他們都是通過《廈門日報》《廈門晚報》《海西晨報》關注、了解、認知廈門這座城市的。
為感恩回饋讀者,傳承閩南博餅文化,接下來,2019廈門中秋博餅文化節將繼續舉行社區博餅巡迴賽,深入全市數十個社區。巡迴賽將持續一個多月,為新老廈門人帶來中秋佳節的問候。
作為廈門市民一年一度迎接中秋佳節的狂歡盛會,廈門中秋博餅文化節到今年已經連續舉辦17屆。17年來,廈門日報社不斷創新、傳承中秋博餅文化,讓廣大市民讀者既能暢享閩南民俗帶來的歡樂,也能通過博餅博出好運氣,博得實惠的生活用品。
眾多知名品牌贊助商也將走進社區,將優質產品和服務送到讀者家門口。
鏡頭1
首次參與就博中狀元讀者直呼運氣太好
昨晚,來自金山西裡的李文堅是全場第一個博中狀元的讀者。面對攝影記者的「長槍短炮」,李文堅雙手豎起大拇指,大喊著表示博中狀元太爽了,運氣太好了。
「我訂閱《廈門晚報》已經很多年,每年發行員都會打電話通知我來博餅,可惜白天有事總是錯過。」李文堅說,他從報紙的報導上看到博餅現場很熱鬧,今年特地抽出時間,參加晚上舉行的開博儀式,沒想到現場氣氛這麼熱鬧,而且他還以「狀元帶十一」拿下狀元大獎。
李文堅說,他是老廈門人,以前住在廈港街道,後來搬到了金山西裡。「我們老廈門人肯定是會看廈門日報社的報紙的。」李文堅說,了解廈門本地事,還是廈門日報社的報紙最專業、最準確。
鏡頭2
母子共同參加活動體驗中秋傳統民俗
昨日下午,小讀者溫程皓跟著母親前來參加閩南新民俗文化嘉年華,一路完成遊戲通關,獲得開博儀式的博餅資格,並且以「五子帶四」的點數博到狀元。
溫程皓的母親說,她是龍巖人,來廈門十多年了,住在吉家·家世界附近,當天特地帶兒子參加活動,沒想到運氣這麼好。
「閩南新民俗文化嘉年華活動非常好,有很多親子互動的環節。」溫程皓的母親說,這些活動既能讓孩子了解中秋傳統民俗,又能讓她和孩子在遊戲中增進感情。
鏡頭3
小記者現場博餅感受傳統文化魅力
今年廈門中秋博餅文化節開博儀式現場,還專門設置了「廈門日報小記者博餅專區」,共有50名小記者參加。保溫杯、鉛筆、橡皮擦、筆袋、美術袋……這些實用的文具獎品深受小記者的喜愛,閩南傳統的會餅獎品也讓小記者們真正感受到傳統博餅文化的魅力。
小記者李禎以「五紅帶六」成為全場首個小記者狀元。李禎說,他很喜歡小記者活動,幾乎每年暑假都要參加廈門日報社的小記者活動,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參觀水務集團的活動——這次活動中,他了解到自來水需要經過過濾、沉澱等多道工序,再通過管道引入千家萬戶,不僅增長了見識,還增強了他的節水意識。
鏡頭4
網紅主播現場直播向網友介紹博餅文化
昨日的開博儀式現場,四名拿著手機支架直播的網紅主播格外引人注意。記者注意到,一名網紅主播來到博餅桌前,向來自天南海北的粉絲介紹閩南中秋博餅的來歷,粉絲們都覺得很有意思,不斷地在直播間裡刷著「骰子」和「鮮花」。
在粉絲的鼓勵下,主播們也拿起骰子,為大家講解博餅的玩法。據了解,當晚四名網紅主播分別在不同平臺直播開博儀式,短時間內就吸引了7萬多名網友觀看。
溫馨提醒
已提前訂報領取參賽卡的讀者,請帶好參賽卡和訂報發票,兩者缺一不得入場。
由於天氣因素不可控,請讀者自備防雨、防曬物品,防止因天氣原因影響個人參賽;如遇惡劣天氣,該場次取消,具體時間以當天日報、晚報、晨報預告為準。
參賽資格
2019年6月1日起,非公費一次性單訂《廈門日報》或《廈門晚報》或《海西晨報》滿12個月的給予一次博餅資格;
非公費一次性單訂《城市捷報》或《臺海》雜誌滿15個月的,給予一次博餅資格;
非公費一次性與《廈門日報》套訂滿12個月的,給予一次博餅資格;
凡2019年6月1日以後,非公費跨年單訂或套訂達到上述博餅資格要求,未領取博餅參賽卡的,給予廈門日報社定製雨傘一把。
訂報博餅熱線
968820
手機訂報
不用出門,打開手機掃一掃二維碼(右圖)即可網上訂報,使用微信和支付寶都可以付款。
下單後,我們將派發行員帶著訂報發票、博餅參賽卡(須符合訂報博餅資格)上門服務。
注意事項
網上訂報投遞時間默認為2020年1月1日,如需訂閱2019年度報紙,請到博餅現場或聯繫968820訂閱。
收貨人以及收貨地址默認為發票開票信息。如有特殊開票需求,請電話垂詢0592-2338888。
【特寫】
「狀元車」引領年輕潮流
每年的「狀元王中王」大獎都備受矚目,今年也不例外。昨晚7時許,今年廈門中秋博餅文化節的「狀元王中王」大獎——一汽-大眾全新一代速騰揭開神秘面紗,頓時吸引了全場的注意力。
據悉,一汽-大眾全新一代速騰作為今年的「狀元車」,裝載1.2T發動機,最大功率85kW,採用電子渦輪增壓器和全新的壓力可調機油泵,實時調節機油壓力,從而降低排放和油耗,相較於1.6L自吸發動機,油耗降低20%左右,還擁有96公斤「魔鬼身材」的發動機,「瘦身」效果極為顯著,備受年輕人喜愛。
全新一代速騰擁有靚麗顏值——鷹喙式全LED尾燈,外觀更加犀利霸氣,同時又不失優雅;內飾方面,T型中控臺簡潔大方,凸顯年輕時尚,也讓內部空間更寬敞與舒適,從雙屏一體式儀表、環抱式駕駛艙到真皮多功能方向盤與外滑式全景天窗,科技感十足又富有內涵,符合年輕人的品位。
【聲音】
冠名十載致力傳揚家文化
●廈門吉家·家世界裝修建材家居廣場副總經理黃家城:吉家紮根廈門14年,一直倡導與踐行家文化,不僅為市民打造有文化、有溫度的家居賣場,提供像家一樣的溫暖服務和購物體驗,還為廈門市民甄選信得過的建材家居品牌,助力美好家園建設。
吉家連續十年冠名了廈門中秋博餅文化節,希望與博餅節一起把吉家倡導的家文化送進島內外千家萬戶,並攜手廈門日報社把中秋博餅文化發揚光大。為此,在今年合作十周年之際,吉家與廈門日報社特別策劃了一場「閩南新民俗文化嘉年華」,希望市民在豐富多彩的新老民俗活動中,更好地理解和愛上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合所散發的獨特魅力。
全新車型展現匠心品質
●盈眾控股集團副總經理陳偉敏:盈眾汽車一汽-大眾品牌參與廈門日報中秋博餅文化節活動已有13年,每年「狀元王中王」博走汽車大獎都能引起熱議,我們也有幸見證了13位超級幸運兒的誕生。
今年,一汽-大眾品牌以上半年剛改款上市的全新一代速騰long-wheelbase車型作為「狀元王中王」的特別大獎,希望這款銷量火爆的A+級標杆車型能把紅紅火火的好彩頭帶給讀者朋友。一汽-大眾品牌也希望藉助中秋博餅文化節這一平臺,讓更多市民朋友近距離了解這款剛剛換新上市的速騰,體驗一汽-大眾的匠心品質,享受高品質的有車生活。
讓原裝泰米飄香鷺島
●廈門晟寶良品米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建輝:1994年,晟寶良品將第一批原裝進口泰國茉莉香米引入廈門市場。25年來,我們始終以弘揚泰國稻米文化為己任,為消費者提供安全、優質、美味的原裝進口泰國茉莉香米。
我們和廈門中秋博餅文化節合作已有六年,藉助這一平臺,「拉瑪貢」原裝進口泰國茉莉香米「傳承泰國皇室貢米血統」的高貴品質被越來越多市民所熟知。200多年前,泰王拉瑪一世向清朝進貢泰國產的香米,後被冊封為「暹羅王」,拉瑪皇室世代進貢的香米被稱為「拉瑪貢」。我們希望「拉瑪貢」能帶著歷史文化自信,搭乘「一帶一路」時代快車,讓市民的「米袋子」更優質、更國際化。
本報記者 陳 臻 沈彥彥 整理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