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網訊(記者 李熙臨 通訊員 熊娟)每天,昭通市魯甸縣卯家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指揮部和臨時黨工委(管委會)都會準時在17:00提交「日報」倒計時,小到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的工程建設進度,細緻到一字一句、一家一戶的組織建設和社區治理準備。
他們不僅僅只為了建設一座「新城」,更為了給即將在今年底跨區域搬遷入住的3.6萬名群眾,築一個可能處處陌生,卻點滴溫暖心窩的家。
2018年第一批搬遷入住當天,群眾們在服務中心門口合影留念。
如家一般便利
據悉,卯家灣安置區規劃建設了8個地塊6個居住片區,共建設66棟8489套安置房。以兩橫三縱為主體骨架,規劃道路9條,區外產業路2條;新建4所幼兒園、1所小學、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新建1所衛生院、6個社區衛生室;配套文化活動中心、社區服務中心、黨群活動中心、派出所、消防站、農貿市場、商業中心等功能建築。
父子倆坐在新家的沙發上開心地笑了
這些配套設施的建設讓卯家灣整體形成了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的布局,把易地扶貧搬遷與推進城鎮化、發展產業、區域協調相發展結合,全力滿足搬遷群眾就醫就業就學、養老娛樂生活的各種所需。
良好的「紅色」氛圍
「一切為了搬遷群眾,為了搬遷群眾的一切」是卯家灣安置區一直堅守的理念。
卯家灣安置區臨時黨工委揭牌
按照「搬遷到哪裡,支部就建到哪裡;安置在哪裡,黨的組織就覆蓋到哪裡」的要求,卯家灣安置區設置了1個黨政辦黨總支、6個臨時社區黨總支、至少14個黨支部,以「黨支部書記+村民小組長」模式,把黨性觀念強、政治素質好、業務水平高、善於做群眾工作的同志選配到卯家灣安置區各基層黨組織負責人崗位上。
推動安置區有黨員的家庭掛牌「共產黨員戶」,組成「樓幢宣傳隊」或「小區宣傳隊」,「帶頭融入、帶頭感恩、帶頭致富」。同時,計劃實行公職黨員聯繫搬遷黨員制度,做到每戶搬遷安置群眾背後都有一名黨員幹部,確保搬遷群眾、搬遷黨員進入卯家灣,就能感受到良好的「紅色」氛圍。
服務準備到位
6月上旬,當地成立了魯甸、巧家、永善、彝良四個涉及搬遷縣4個工作組,統籌協調聯絡各遷出縣相關工作有序推進,分項制定細化方案,就學、就業、就醫、養老、殘助等等一一對應到戶到人,建立「一戶一檔一策」。同時,將招募籌建黨員志願服務隊、巾幗志願服務隊、青年志願服務隊和民政引進專業社會志願服務組織,待群眾搬遷入住後,立即啟動開展「進萬家門、坐萬家凳」密切聯繫群眾系列活動,紮實推進安置群眾後續幫扶工作。
通過「社區吹哨,部門報到」和「黨員掛包幫」服務體系建設以及社區運行綜合管理體系建設等,把黨建工作重心下移至基層,把黨建資源、管理服務力量下沉至一線,切實解決好服務搬遷群眾「最後一公裡」問題,為搬遷群眾提供更為精準有效的服務和管理。
「兩園兩基地」
「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家,才是搬遷群眾期待的家。
安置區產業布局情況
卯家灣安置區在協調做好遷出地「三塊地」工作的同時,規劃建設「兩園兩基地」產業園,即佔地3000畝的現代物流園、佔地2200畝的高原特色綠色食品加工園;1萬畝優質蘋果基地、1萬畝綠色蔬菜基地。
此外,安置區計劃建立扶貧車間8個,現已建成3個並投入使用,已累計解決800餘人就業。「兩園兩基地」、扶貧車間等的逐步投產,能為搬遷群眾勞動力提供大量的就近務工崗位、擴大穩定增收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