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與燕子:鳥鳴叫響了春天|周末讀詩

2020-12-11 新京報網


身處都市,遇到燕子的機會不多,燕子在自家築巢的情形就更少了。中國傳統觀念裡,自始便是「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相協相助,季節的流變是植物、動物等自然之物告訴我們的,即便如今,這樣的觀念和認知方式還有餘存。


春天,是鳥鳴的季節,是燕子的季節。寫燕的詩詞自是很多,杜甫卻可不落俗套(好詩人似乎總可不落俗套)。俗套是陳舊的、重複的、理念化的,而人的真誠、生命和真實境遇則永遠新鮮。杜甫寫燕子,與他寫戰亂流民一樣,用真誠去寫,寫具體的、有體溫的所見所感,故而新鮮。


本周「周末讀詩」,我們在《絕句漫興九首·其三》《燕子來舟中作》兩首詩中,走進杜甫和燕子,看杜甫憨厚純真的樸質,如何與燕子的靈動可愛相遇,他們又如何在彼此的命運中相互見證,相互慰藉。


撰文 | 三書


鳥鳴是春天的好聽,尤其在春分以後。燕子,黃鶯,畫眉,布穀……叫得上名字的、叫不上名字的鳥兒,都飛了回來。遠近高低,參差錯落,鳴著叫著,啼著笑著。「以鳥鳴春」,鳥鳴叫響了春天,春天的聲音就是鳥鳴。


眾鳥之中,最近人者莫過燕子。這些小生靈,把它們的家安在人類的屋簷下。銜泥築巢,捉蟲哺雛,飛進飛出,唧唧啾啾。


1

燕子的滂沱快樂


滴在我身上是不快樂的,杜甫說。閒來無事,他喜歡看燕子,喜歡聽它們說話,或和它們說話。


《絕句漫興九首》其三


孰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

銜泥點汙琴書內,更接飛蟲打著人。


入蜀已是第二個春天。前年冬天(759年),四十八歲的杜甫攜妻小,翻越秦嶺雪山的那場逃難,歷時不像兩月而像十年,有多少次他覺得自己隨時會死在路上。劍門關如鬼門關,過了,家鄉就遠了。


次年春,杜甫一家落腳成都,卜居浣花溪畔,準備營建草堂。此處林塘幽靜,離市區較遠,且隔了條河。杜甫的心情喜憂參半:喜的是顛沛流離暫得定所,憂的是囊中羞澀,奈何?


某日,他正坐在江邊為錢發愁,一位在叔伯兄弟中排行第十五的王姓表弟,天使般翩然攜錢而至。「憂我營茅棟,攜錢過野橋」(《王十五司馬弟出郭相訪兼遺營草堂資》)。為人耿直多仗義之交的杜甫,在朋友們的資助下,草堂落成。


營建草堂期間,杜甫又多方尋覓花果樹木,遍植房前屋後。例如從韋二明府(詩人韋應物的侄子)處覓綿竹,向蕭八明府處覓桃秧,又往別處覓松樹子等。甚至還從韋二明府家順便討了個大白瓷碗,「君家白碗勝霜雪,急送茅齋也可憐」(《又於韋處乞大邑瓷碗》)。他把這些具體而微的歡喜,以詼諧的筆調真率坦誠地都寫進了詩裡。


草堂歲月怡靜,溪畔春色尤美。然而對於杜甫,未免美好得莫名其妙。中原此時遍地幹戈,煙塵四起,這裡的春天再好,和他又有什麼關係?自從入蜀的那一天起,他就渴望早日回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他在《成都府》中悵惘:「信美無與適,側身望川梁。鳥雀夜各歸,中原杳茫茫」。蒿目時艱的詩人,面對如此美好的春天實在有些消受不起。同時,他又感慨自己老之已至,歸日難期,於是勸慰自己勉強行樂,這種不知如何是好的複雜心情,可撫認於《江畔獨步尋花七首》和《絕句漫興九首》兩組絕句。其中惱花、怕春、責鶯、嗔燕,種種可愛,幾多心酸。


成都杜甫草堂(茅屋故居)


「孰知茅齋絕低小」這首絕句,便是嗔燕。按理說燕子們喜歡把巢築在高堂,而並不願意屈居低矮的茅屋,因此「燕子」常被用作嫌貧愛富趨炎附勢的象徵。比如唐代杜荀鶴的詩《春來燕》就說:「我屋汝嫌低不住,雕梁畫棟也知寬」。杜甫在《去矣行》中也寫到:「焉能作堂上燕,銜泥附炎熱」。可此詩中的燕子卻因茅齋低小而頻入,這是為什麼?


原因之一是客觀情況。溪畔本就人家稀少,杜甫在《為農》詩中說過「江村八九家」,且住的應該都是茅屋,燕子舍此並無高堂可棲。


原因之二乃是詩中的意味。「孰知」和「故來頻」,詩人的語氣神態如聞如見:「你們孰知我的茅齋低小,故意頻頻飛來,是在向我展示你們的幸福嗎?是想把我攆到春天的犯罪現場去嗎?」


燕子的快樂,詩人都看見了,聽見了。這還不算,「銜泥點汙琴書內,更接飛蟲打著人」。這兩句令人忍俊不禁。燕子天真爛漫,人則憨態可掬。杜甫心想:這茅齋倒像是你們的,拜託,難道至少不該在我面前掩飾一下你們的快樂嗎?滴在琴上書頁上的,滴在我身上的,那不是泥,是你們的快樂滂沱。還有,飛來飛去地捉蟲,忙得不亦樂乎,竟撞到我身上,難道你們以為我是尊雕像?你們這樣的行為分明就是不把人類放在眼裡!


如果杜甫還記得,一年前草堂落成時,燕子來栖,他當時可是十分的歡喜。有詩為證:「暫止飛烏將數子,頻來語燕定新巢」(《堂成》)。記得記得,杜甫只好承認,但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嘛。


明末清初學者王嗣奭在其研究杜詩的專著《杜臆》中,對此詩有如下點評:「遠客孤舟,一時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不可人意者,多因客愁,在此借燕子而引出禽鳥亦若欺人的感慨。如此理解雖行得通,但索然無趣,正是痴人面前不得說夢。《絕句漫興九首》整組詩語氣詼諧,大有調侃自己的味道。讀杜詩僅知其莊重嚴肅,而不識其幽默戲謔,可乎?


2

以詩意為詩,詩必不妙


讓我們再讀一遍這首絕句:「孰知茅齋絕低小,江上燕子故來頻。銜泥點汙琴書內,更接飛蟲打著人。」


這四句寫實的平常話,完全散文句法,何以成為一首詩?或曰:詩意何在?誠然,這四句貌似沒什麼「詩意」,然而我們讀了之後感覺到上述種種情境,或者在心裡還生出了上面沒有提到的別的東西,這就是詩意,這才是好詩。


杜甫並沒有寫得很「詩意」,他只是將他的實聞實見寫下來,寫得真誠,元氣淋漓,因此觸動了我們的感覺,從而生出了許多東西。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大家之作,其言情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嬌柔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詩詞皆然。」


杜甫的詩給人的感覺便是如此。因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所以詩句好像脫口而出,仿佛事物本身發出了聲音。


關於散文句法,顧隨先生講過這樣的話:「和寫人一樣,寫人要不太具人味,或近於獸,或近於神,我們喜歡的多是此種人。詩,太詩味了便不好,大詩人的好句子多是散文句法。」


《杜甫詩選注(增補本)》,作者:杜甫,注釋:蕭滌非 蕭光乾 蕭海川,版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8年 (點擊書封可購買)


3

似曾相識燕歸來


杜甫在成都草堂斷斷續續住了不到五年。時難年荒,世事多故,杜甫自身又多疾病,生計日益艱窘。765年夏,杜甫與家人被迫南下,此後三年,輾轉於嘉州、戎州、渝州、夔州之間。時復多病,左耳始聾。


768年,杜甫自夔州(今之重慶奉節縣)出峽,欲北歸洛陽,時局動亂,親友盡疏,北歸無望。生計遲遲無著落,只得以舟為家,漂流在嶽州、潭州(今之湖南岳陽、湘潭、長沙一帶)的江湖之上。


770年春,杜甫欲往衡州。一日,他枯坐在船頭,眺望茫茫江面,一燕子飛了過來。他覺得那燕子對他一番徘徊顧戀,不禁大悲,寫下後來成為他詩集中最後一首七律的《燕子來舟中作》:


湖南為客動經春,燕子銜泥兩度新。

舊入故園常識主,如今社日遠看人。

可憐處處巢君室,何異飄飄託此身。

暫語船檣還起去,穿花貼水益沾巾。

         

杜甫的詩中,寫到燕子多達53次。有詩句中出現燕子的,如「泥融飛燕子」,「微風燕子斜」,「自來自去堂上燕」;有直接以燕為題的,如《歸燕》《雙燕》等。


這首詩是他最後一次寫燕子。雖然當時並未預知自己大限將至,但詩中不論是他看燕子還是燕子看他,彼此莫不以告別的眼光。與成都草堂所見不同,彼時不無嗔怒,此時則滿腹柔情。


來湖南也是第二個春天。雖然朝不保夕度日如年,然而時間過得也真快。人生不是如夢,簡直就是一場噩夢。想做成美夢怎麼也不成,這就是杜甫的人生。此時的他貧病交加,久居水上,時其饑飽,精神多少有點恍惚。看見燕子飛來,他立刻覺得,這就是故園的那隻,燕子來看他了。故園是哪裡,並不確定,也無需辨明,總之對於他,此刻,燕子是他的舊相識,是從故園飛來的信使。


可燕子卻不敢認他,遠遠地打量著,似乎在問:「這個衣衫襤褸形容憔悴的人,就是從前的主人嗎?」杜甫從燕子的遲疑中,駭然照見自己容貌的變化。


頸聯「可憐處處巢君室,何異飄飄託此身」,旅食同是漂泊身。人憐燕,燕更憐人,大有形影相弔之感。尾聯寫燕子停在船檣上,說了幾句話,而後飛離,穿花貼水,有依依不捨之意。不僅詩人當時見了傷心,我等千年之下讀或亦淚下。


其實很可能,這不過是偶然飛來的一隻燕子,落在船檣上叫了兩聲。然而多年漂泊不定,日暮途窮,詩人的心如驚弓之鳥,睹一燕子,即刻通靈而入於化境。此恐非所謂「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足以當之。


同年冬,一夕大風,杜甫伏枕寫下《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詩成,卒於舟中。享年五十九歲。


4

燕子與杜詩


古典詩詞寫燕子很常見,然而大多只是作為概念的燕子,或點明時令節氣,如「燕子來時新社」、「新春燕子還來至」;或作為恩愛的象徵,以燕之雙飛對照人之孤棲,如「舊巢中,新燕子,語雙雙」「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作為概念的燕子是抽象的,不存在的,即古典詩詞裡寫到燕子的時候,實際上往往並沒有一隻真實的燕子。


郎世寧《桃花燕子》


杜甫詩中的燕子則很不同,除了偶爾也用作象徵,多數時候不落套路。他的燕子是真實的燕子,活潑而個性,是他親眼所見且與之共憂樂的燕子。故能讓人悲喜交集,唏噓不已。


杜甫的詩被譽為「詩史」固然無愧,然而從杜詩中我們讀到的不僅有歷史,更非為了解那段歷史而去讀杜詩。他首先是個大詩人,留給我們的是好詩。真正的大作家都是超越時代而發出人類靈魂的呼喊,杜甫並非作意替時代發聲,他只是在用他的全部生命寫詩。


杜甫的詩也絕非「現實主義」的標籤所能概括,和所有大詩人一樣,他也兼擅諸體之長,甚至堪稱集大成者。杜甫詩如其人,老實憨厚,純真可愛,功力極深又渾樸自然。或許命運選中他來寫詩,把人世的苦難和絕望,以及因苦難而珍貴的甘美,雖絕望而不死的希望,通過他的生命發出聲音。


我很想問杜甫一個問題:如果減去大半詩才,換來一生安穩,你願意嗎?當然,這是個假問題。每個人來到世上,只要不自欺,能做什麼,做成什麼,冥冥中早有命運在安排。那令你欲罷不能生死與共的,應該就是你註定要做的事情。


最後,以現代詩人黃燦然的詩句,聊慰杜甫英靈:


上天要他高尚,所以讓他平凡。

他的日子像白米,每粒都是艱難。

漢語的靈魂要尋找恰當的載體,

而這個流亡者正是它安穩的家。


                  ——《杜甫》


作者 | 三書

編輯 | 張進 徐悅東

校對 | 李世輝

相關焦點

  • 詩詞賞析:讀一首詩,開啟三月春天
    詩詞賞析:讀一首詩,開啟三月春天 轉瞬間,一年已過去六分之一 在這草長鶯飛、風和日麗的季節 讀一首詩,開啟三月春天吧!
  • 杜甫渾然天成之作,短短20字無一生僻,毫不雕琢卻驚豔了整個春天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是一個愁苦春天,「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寫於一個沉鬱的秋;「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寫於一個寧靜的夏;「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是一個漫天飛雪的冬。可以說,一年四季在杜甫筆下,都搖曳生姿、充滿生命的體悟和感懷。不過,杜甫還有一首描繪春天的詩,可以說是綜合了上述詩文的全部精華。
  • 杜甫寫在春天的一首詩,僅開篇5字,讀後便令人心曠神怡!
    本文就讓我們通過唐代詩人杜甫的《絕句》,來具體領略古詩中春天的美好。它是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寫於杜甫定居成都草堂期間。這首詩的主要內容便是描繪了一派生意盎然的春色,格調清新,意境明麗。如果要說杜甫這首詩中的春天有多美?我想它的開篇5字,便足以令人心動,讀後心曠神怡。
  • 杜甫的兩首小詩,一幅春天的圖畫
    他的詩多描寫多社會動蕩、反映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從而形成了他「沉鬱頓挫」的風格,因而被譽為「詩史」絕句二首(其一)唐 杜甫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春日下江山多嬌,風景明麗,百花齊放,綠草如茵,和暢的春風帶著春天的味道迎面而來,春風裡,冰雪消融,萬物甦醒,歸燕銜泥築巢,暖陽下,沙灘上,鴛鴦出水,雙宿雙飛。清人陶虞開說杜甫的詩筆法高妙,能「以詩為畫」(《說杜》)。這首詩就是最好的例證。
  • 杜甫「以詩為畫」的2首絕句,生動靈秀,躍然紙上,全是千古名句
    其實,不僅王維的詩如此,詩聖杜甫的很多詩,也是如此,詩論家陶虞開在《說杜》一書中便指出了這一特點,說杜甫的很多詩,是「以詩為畫」。我想,能夠滿足這一評價的杜詩很多,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便是他的《絕句二首》,簡單的語言下,充滿了詩情畫意。這兩首詩,作於廣德二年的暮春,當時杜甫漂泊西南,人在四川成都的草堂。
  • 杜甫一首春日小詩,用一個字點亮整片山河,驚豔世人千年
    春天「詩聖」杜甫也曾寫下不少有關春天的詩作,他寫春雨是「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他寫春鳥有「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他尋春花時作「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而他將春光寫得最具感染力
  • 王和尚讀經典:杜甫筆下的絕美春景,10句詩讀懂詩聖的人生大格局
    杜甫的詩到底有多美?王和尚以為,杜甫詩用字精煉,刻畫細膩,讀其詩既可以體會其精煉的用字,也可以學習其情景交融的筆法。胡應麟說:寫詩不過情景二端,怎麼刻畫景,怎麼抒發情,怎麼做到情景交融,是學詩人必須細細體會的要點。
  • 杜甫的一首詩,只用20個字,就描繪了春天的最美自然景色
    蘇東坡云:「少陵翰墨無形畫,韓幹丹青不語詩。」杜甫詩集中有不少描寫自然美的篇章,這首絕句即是充滿詩情畫意的佳作。這首詩通過對初春景物準確生動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喜悅之情。絕句唐 · 杜甫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 不小心和春天撞了個滿懷,5首詩,6幅畫,哪副更美?
    然而,春天的美是熱鬧的,百花齊放,桃李芬菲,如茵綠草,枝頭鳥鳴。仿佛所有的一切都突然間醒來,用它們最美的姿態盡情地在春風中招搖。今天和大家分享5首古詩詞當中描寫的春天的美景,一首詩,一幅畫啊!每年春社日的時候,過冬的燕子就飛回來了。清明時節,梨花就落了。池塘上的浮萍,冒出幾片嫩芽,黃鸝在樹葉下輕快地鳴叫。白天慢慢變長,柳絮開始飛舞了。在採桑葉的那條小路上,鄰居家的姑娘笑盈盈地走過來。
  • 杜甫最經典的一首詩,僅僅開頭兩句,就讓人感慨萬千!
    杜甫最經典的一首詩,寫出了古詩中最昂貴的家書,讓人感慨萬千! 杜甫,字子美,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因為在詩中取得巨大成就,被世人尊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杜甫和李白被人稱為「李杜」,這兩位偉大詩人對中國古典詩歌作出巨大貢獻,對後世影響深遠。
  • 除了杜甫、白居易……還有這些春天的詩,醉美整個春天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春日載陽,春風拂面,春光明媚,春天,我們一起讀一首春天的好詩,共賞春日美景。01.春夜喜雨 唐.賞析:此詩借柳樹歌詠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讚美她裁出了春天。詩中洋溢著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詠柳》是詠物詩的典範之作。
  • 一千多年前杜甫在成都草堂,寫下了一首唯美的詩,驚豔了整個春天
    讀杜甫的詩最大的感受,那就是他對於人民充滿深情的關懷,不過他自己的生活卻又是顛沛流離,使得他一直處於悲痛之中,時常還要朋友接濟,才勉強可以度日,尤其是嚴武對他的幫助最大,兩個人有著深厚的友誼,當年杜甫走投無路時,毅然決然地選擇去成都投靠嚴武,正是在他的幫助下,總算是在成都安了家,建立了一座簡易的草堂,生活總算是安定了下來,這一時期也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一段時光,
  • 杜甫在草堂寫詩,只用20個字,描繪了四幅最美的春天畫卷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這首詩極富畫面感,如同四幅美麗的圖畫,將春天的美景展現得淋漓盡致。首句「遲日江山麗」便從大處著眼,描繪了陽光照耀天地,一片絢麗多姿的畫面。「遲日」指的就是春天,這是形容春天緩慢地狀態。
  • 杜甫一首經典詩,令人感慨萬千,你知道是哪一首嗎?
    杜甫可以說是他一生中最受敬仰的詩人之一。不像李白和李商隱,他只注重描寫浪漫的愛情和浪漫。在他的許多詩歌中,他關心國家,熱愛社會底層的人們。因此,在他的詩歌中,我們可以經常看到他對國家和人民的擔憂,同時,他給了普通人一種很深的愛。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他的詩讀起來很厚,令人印象深刻。
  • 杜甫擔任左拾遺,這首詩從日暮寫到拂曉,體現了詩聖的報國熱忱
    杜甫是盛唐偉大的詩人,他對後世詩壇有著極大的影響力,以北宋黃庭堅為代表的江西詩派,一直將杜甫當著楷模,並用心學習和模仿他的寫作風格。但是杜甫之所以被稱為詩聖,因為他總是憂國憂民,即使在憂患相仍的歲月裡,也不顧自己體弱多病,時刻掛念著國家與民族的前途,這是那些江西詩派無論如何也學不來的。下面這首詩,正體現了詩人這種報國熱忱。春宿左省唐代:杜甫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
  • 燕子、黃鸝、杜鵑:古詩詞中的那些鳥兒,究竟有什麼寓意?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在古詩詞中經常能讀到與鳥兒有關的詩句然而,不同的鳥兒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有的鳥兒代表喜悅,有的鳥兒透著悲傷。黃鸝【含義】黃鸝又名黃鶯、倉庚,羽色鮮黃可愛,鳴聲清亮婉轉,常常出現在歌詠春天的詩裡!一般代表著輕快、喜悅的感情。【例句】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
  • 你知道有種鳥在小麥成熟的時節會鳴叫嗎?那是什麼鳥呢?
    你知道有種鳥在小麥成熟的時節會鳴叫嗎?那是什麼鳥呢?"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麥收季節,不僅是河南,北方的許多地區黎明時分,都會聽到一種奇特的鳥鳴:「揭,揭,揭」。或「大麥不能活了」這樣的聲音,或「黃算割」這樣的聲音……至於這究竟是哪種鳥,有人答杜鵑滴血而出,有人答杜鵑谷,我寧願相信那是一隻黃鳥。傳說,地神也叫社神、后稷,又名棄,教人稼穡種植,死後變成黃鸝鳥,時時提醒農民要搶莊稼。或許我的答案並不正確,文化的傳承就是一代一代傳下去。杜鵑體形大小與鴿子相似,但較細,上體暗灰色,腹部有橫紋。足有四趾,二趾向前,向後。
  • 杜甫的這首詩只有4句,卻驚豔了整個春天,美得令人心醉!
    正所謂春天景色宜人,處處皆可入詩。自古以來,歌詠春天的詩句就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譬如,韓愈筆下的春雨:「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志南筆下的春風:「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等。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江畔獨步尋花·其六》,便是一首關乎春花的經典詩篇。
  • 春風十裡,陪娃讀一讀這些關於春天的古詩詞
    春天裡的詩意,不用刻意尋找,陪娃讀一讀有關春天的古詩詞,很容易就找到了詩和遠方。古詩詞薰陶儘量生活化,不用局限於端坐書桌前,可以隨時隨地,設置情景,讓孩子脫口而出,真正學以致用。關於春天的古詩詞不計其數,我結合幼兒園和小學必背古詩詞目錄,挑選出來這20首膾炙人口的經典篇目,供大家參考。我們一起走進明媚的春光裡,感受這些意蘊優美的古詩詞吧。1.《春曉》【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 杜甫: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繁花似錦處,黯然銷魂人
    絕句二首唐 杜甫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歲月荏苒,今年的春天轉眼又要過去了,可什麼時候才能回家得歸中原呢!船長解讀:雖然是沉靜的文字,但讀詩在口,前面三句那種春光無限的視覺、花草清香的嗅覺激動著我們的感官,即使是在寒冬臘月讀,那種春天的暖意依然會浸潤我們的身心,非常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