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無定,因河而名。薩拉烏蘇,緣水而靈。
活水潤澤,草木青蔥。無定人民,依水而興。
近年來,烏審旗無定河鎮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建機制、補短板、強弱項,聚焦管好「盆」和「水」,集中開展「清四亂」行動,系統治理河水問題,向河水管理頑疾宣戰,共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唱響幸福無定河生態和諧之歌。
用好「河長制」,確保每條河流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
環境問題,就是民生問題。對人民群眾來說,綠水青山既是宜居之園,又是發展之源。「喝上乾淨水、吃上放心菜、呼吸上新鮮空氣……」這是百姓最基本的期盼,也是一方執政者最根本的遵循。
無定河鎮境內共有河流、防洪渠11條,總長236.5公裡。全面推進河長制工作以來,無定河鎮設立鎮級河長9名、村級巡河人員24名,建立健全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責任體系,明確鎮村兩級河長職責,強化細化工作措施,協調社會各方力量,設置河湖新時代文明實踐崗、黨員示範崗,充分調動常住居民、985名黨員參與河湖保護,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全鎮實現「網格化」河長管理全覆蓋。
讓黨政負責人擔任「河長」,等於給全鎮河流找到了有力的守護人。無定河鎮在實施河長制過程中,形成了鎮村兩級河長+民間河長+企業河長「2+2」多元河長的組織體系,管、治、保「三位一體」的職責體系,聯管、聯控、聯治、聯建「四聯」並舉的治理思路,有效利用地表水、嚴控開採地下水、截留治理天上水、深度處理礦井水、合理開發利用微鹹水「五水同治」的工程措施,以河長制為核心,有效推動河湖長治的長效機制。
強化規劃管控,編制《無定河鎮水資源保障規劃》,制定《無定河河湖保護管理方案》,做到「一河一策」「一河一檔」;開展全鎮河湖名錄調查,在巡河、治河、管河的過程中常態化宣傳生態發展理念和治河之策、護河之道;建立完善河長會議制度、信息共享制度、督查考核制度等規章制度6項,鎮村兩級河長常態化巡河620人次,實行河長制工作差異化績效評價考核,做到日檢查、周巡查、月督查,及時發現交辦問題。
守護河流見初心,行動可鑑逐夢行。無定河鎮創新推行智慧化巡河模式,利用河長APP手機終端,進行實時動態化管理,對未進行巡河的河長及時發送巡河工作任務提醒,為河長安上「定時鬧鐘」;對無法通行的偏遠、險峻地帶,採用無人機巡河,推行空地結合、人機結合巡河新模式。
河長制的實施,變「九龍治水」為「河長治水」,找到了打開水環境治理困局的一把「金鑰匙」。如今,無定河鎮河暢、水清、堤固、岸綠、景美,全民參與管河護河,人人爭當「河小二」「林掌柜」護河志願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成為全鎮人民的共識。
做活「水文章」,共治共享「河暢、水清、岸綠、堤固、景美」
人水和諧繪勝景,美麗鄉鎮入畫來。
驅車穿行在薩拉烏蘇大峽谷,臨近水邊,空氣愈加清新。清澈的河水、迷人的景色和多彩的溼地,賦予了「塞外小江南」無定河鎮更多的靈動和活力,為這座中國最美鄉鎮平添了幾許水光瀲灩的水鄉神韻。
無定河鎮著力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發展循環化,建設美麗庭院300戶,實施沙柳平茬項目1.5萬畝、人工造林6635畝、森林病蟲害防治5000畝、森林撫育項目1.2萬畝、高標準農田4.5萬畝、節水灌溉1萬畝。深入挖掘河流文化價值,深刻總結河湖保護之道和河湖保護管理經驗,建成烏審旗水生態文明教育展廳、烏審旗青少年水情研學教育基地,打造紅色革命遊、歷史文化遊、休閒養生遊、生態體驗遊,講好「無定河故事」,真正讓幸福無定河造福人民。
「近年來,通過加強庫區生態管護、植樹造林、建設人工溼地、實施生態養魚、及時打撈漂浮物、強化日常監管等措施,巴圖灣水庫庫區森林覆蓋率持續提升,水庫水質明顯改善。」站在水庫觀景臺,無定河鎮黨委書記、總河長王廣平介紹說,通過深入開展「清河護湖」行動和水庫周邊人居環境整治,如今的巴圖灣水庫有效發揮了農田灌溉、漁業養殖、水力發電、工業供水的功能,還改善了庫區周邊、薩拉烏蘇河流域的生態環境,對全鎮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河岸平整鋪延、河堤綠化亮麗、河面波光鱗動、河水清澈見底……這是薩拉烏蘇河、納林河正在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景象,經歷過往日髒、亂、差、汙的河岸人家一致「點讚」表示:「河長制工作見河長、見行動、見成效!」碧波清流的薩拉烏蘇河給人們提供優美的生活環境和休閒場所,還為人們提供了在家門口親近水、欣賞水的條件。
「水質一天天好起來,水環境一點點美起來。」無定河鎮強化項目準入,嚴把產業政策、環保政策關口,對汙染環境、破壞生態、過度消耗資源的項目,堅決不予落地建設;強化水源地保護,安裝水源地保護區告示牌8塊,嚴禁非法鑿井和無證取用地下水,提升水源涵養能力;狠抓綜合治理,嚴厲打擊亂排亂倒、私搭亂建等行為,清理河道120公裡,整改「四亂」問題17處,清淤加固防洪渠6.6公裡;啟動實施無定河鎮汙水處理廠、鎮區道路管網改造、養殖業面源汙染工程,實施巴圖灣水庫除險加固和納林河防洪渠堤防加固工程,建設沿無定河、納林河兩岸和重點道路兩側的生態長廊,實施好京津風沙源、退化林分改造等生態修復工程,健全河湖源頭保護和生態補償機制。
無定河鎮農牧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梁小平向記者介紹,當地水稻種植用水全部來源於薩拉烏蘇河,在灌溉田地後將再次排入河中。為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改善水體環境,近年來當地大力發展有機水稻種植,既防止了種植過程中濫用化肥農藥造成河水汙染,又提高了種植的經濟效益。梁小平給記者算了一筆帳,在不使用化肥和農藥後,每畝土地從畝產500公斤大米下降到250公斤,但收購價格卻從原來的每公斤5元上漲到60元,農民的收入不減反增,生態效益變成了經濟效益,提升了綠水青山的「顏值」也做大了金山銀山的「價值」。
從反覆治、集中治,到形成「一河一策」「一河一檔」,每條河流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再到治水管水常態化,河長制讓無定河鎮良好生態環境成為最普惠民生福祉。
綠水灌芬芳,天藍共詩長。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流奔騰,一路向前。
每一條河流都凝聚著守護碧水藍天的涓涓情意,每一寸土地都鐫刻著守望人間歲月的動人故事。共治共享「河暢、水清、岸綠、堤固、景美」的幸福之河,這一理念已經深深融入無定河鎮3.53萬各族人民的血脈與靈魂,讓安居繪就出如畫的美景,更孕育繁榮的經濟與文化。幸福無定河勢必水岸常綠、河水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