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又稱紫禁城,共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統治天下。故宮作為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距今已有590多年的歷史,以其獨具特色的宮廷史跡和極為豐富的歷代文物珍藏而被舉世矚目。
本文依據故宮現存的藏傳佛教文物以及《大清會典》《大清實錄》《大清會典事例》《清宮陳設檔》、《故宮物品點查報告》等文獻資料,對紫禁城內藏傳佛教文物進行綜合性梳理。
藏傳佛教(又稱西藏佛教、喇嘛教)是中國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三世紀開始傳入內地,為元朝皇室所崇信。明朝亦奉行尊崇藏傳佛教的政策,並一改元朝專奉薩迦派的作法,實施多封眾建,受封的西藏佛教各派首領頻頻入貢,與宮廷往來密切。明宮內英華殿等處供有「西番佛菩薩像」,設立番經廠學習念誦西方梵文經咒。
滿族在入關前,為招徠蒙古諸部,壯大實力,清代努爾哈赤便極力推崇藏傳佛教。天聰八年(1634年),清代皇太極徵服蒙古林丹汗部,獲得元初八思巴帝師所鑄嘛哈噶喇金像,皇太極特建嘛哈噶喇樓及實勝寺供奉,這是清代宮廷最早供奉的藏傳佛教金銅佛像。崇德八年(1643 年),皇太極又在盛京周圍按藏傳佛教僧人「四塔齊,天下一」的預言,敕建了四塔四寺,即東塔永光寺、西塔延壽寺、南塔廣慈寺、北塔法輪寺,全部為藏傳寺院。
入關後,清朝統治者充分了解藏傳佛教在蒙藏地區的重要影響,把扶植藏傳佛教作為治理蒙、藏的重要國策,「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護之」,歷代皇帝奉行不渝,尊崇達賴、班禪、章嘉、哲布尊丹巴等黃教領袖,給予崇高的地位,藉助佛教的影響,安定蒙藏,鞏固邊防,維護國家統一。在清代200多年的統治歷史中,五世達賴、六世班禪、十三世達賴分別進京朝覲。隨著中央與西藏關係的日益密切,藏傳佛教也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在清代宮廷中紮下根,逐漸成為皇室宗教信仰,成為清代宮廷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皇宮御苑中修建了大量的佛堂,供奉佛像、唐卡、佛經、法器等,「凡是西藏有的這裡無所不有」。清宮的佛堂建築、佛教文物和制度化的佛事活動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藏傳佛教文化體系。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設立「中正殿念經處」,簡稱「中正殿」。「中正殿」既是機構名,也是佛堂名,也是佛堂區名。中正殿位於內廷西北角,原名元極寶殿,明代隆慶元年(1567年)六月二十日更名為隆德殿,供奉玄教三清上帝諸神像,萬曆年間曾於此舉行跳布札,崇禎六年(1633年)更名為中正殿。清康熙時,中正殿供奉蒙古各部進獻的佛像等,經過雍正、乾隆兩朝的發展,特別是乾隆朝,中正殿成為清宮藏傳佛教的管理及活動中心。主管宮內喇嘛念經與辦造佛像等事物。
乾隆時期則是宮廷藏傳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據《章嘉國師若必多吉傳》記載:「天神大皇帝(乾隆皇帝)為了增盛佛教和眾生的幸福,歷年不斷地修建了不可思議的眾多佛殿和身語意三依所(經、像、塔)。凡是西藏有的,這裡無所不有。」特別是乾隆時期所創建的佛堂及佛堂裡的陳設,甚至讓來京為乾隆祝壽的六世班禪大師亦大為吃驚。他曾三次進入紫禁城裡的佛堂拜佛,第一次進的是梵華樓,獻了頭號紅藏香一支,第二次進的是雨花閣,上了大香一支,第三次進的是中正殿西配殿,獻哈達一條。他說道:「小曾仰承皇帝之恩,得以叩拜真佛,瞻仰勝似額斯潤宮之神奇殿堂,如夢如幻。」
清宮佛堂均分布於後廷各區,按建築形式可分為兩類。
第一類為獨立建築,35處,可大致分為7個區。
1.中正殿區:包括中正殿、淡遠樓、中正殿東西配殿、香雲亭、寶華殿、梵宗樓、雨花閣、雨花閣東西配殿等10座建築,以中正殿為中心的這一區域既是紫禁城內唯一一處全部由佛殿組成的建築群,同時也是整個宮廷佛教活動的中心。
2.建福宮花園(西花園)區:慧曜樓、吉雲樓、廣生樓、凝輝樓、敬慎齋。
3.慈寧宮區:慈寧宮後殿(大佛堂)、後殿東西廡、英華殿。
4.慈寧花園區:慈蔭樓、寶相樓、吉雲樓、鹹若館、臨溪亭。
5.養心殿區:養心殿東西配殿。
6.御花園區:千秋亭、澄瑞亭。
7.寧壽宮區:佛日樓、梵華樓、養和精舍、粹賞樓、抑齋、養性殿東西配殿。
第二類為建築的一部分闢為佛堂,包括:養心殿西暖閣、養性殿西暖閣、崇敬殿東西暖閣、坤寧宮東暖閣二樓、寧壽宮東暖閣二樓、頤和軒東暖閣、壽康宮東西暖閣、惇本殿東西暖閣,共計11處。這是根據現存文物遺蹟與文獻記載簡略的統計結果,零星分布在各宮殿內的佛龕更難以計數。
這些佛堂或集中於一區,如中正殿區;或散布於各花園內,如慈寧花園區、建福宮花園區;或與寢宮連在一起,如養心殿西暖閣仙樓、養心殿東配殿、崇敬殿東暖閣、壽康宮東暖閣。可以說無論是帝後日常起居的寢宮內,還是消閒遊樂的花園中都有供佛之所。其數量之多,分布之廣,佔地面積之大是驚人的。這些殿堂內滿供著藏傳佛教佛像、唐卡、法器、佛經等,既有蒙、藏地區宗教領袖的貢品,也有清宮造辦處的作品,造型別致,製作精美,材質珍貴,組成了紫禁城中一個神秘的藏傳佛教世界。這些精妙絕倫的藏傳佛教文物為歷代皇帝所敬奉和珍藏,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宗教、民族文化和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