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藏傳佛教文物概覽

2021-03-01 團結報文史e家

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又稱紫禁城,共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統治天下。故宮作為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距今已有590多年的歷史,以其獨具特色的宮廷史跡和極為豐富的歷代文物珍藏而被舉世矚目。

本文依據故宮現存的藏傳佛教文物以及《大清會典》《大清實錄》《大清會典事例》《清宮陳設檔》、《故宮物品點查報告》等文獻資料,對紫禁城內藏傳佛教文物進行綜合性梳理。

藏傳佛教(又稱西藏佛教、喇嘛教)是中國佛教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三世紀開始傳入內地,為元朝皇室所崇信。明朝亦奉行尊崇藏傳佛教的政策,並一改元朝專奉薩迦派的作法,實施多封眾建,受封的西藏佛教各派首領頻頻入貢,與宮廷往來密切。明宮內英華殿等處供有「西番佛菩薩像」,設立番經廠學習念誦西方梵文經咒。

滿族在入關前,為招徠蒙古諸部,壯大實力,清代努爾哈赤便極力推崇藏傳佛教。天聰八年(1634年),清代皇太極徵服蒙古林丹汗部,獲得元初八思巴帝師所鑄嘛哈噶喇金像,皇太極特建嘛哈噶喇樓及實勝寺供奉,這是清代宮廷最早供奉的藏傳佛教金銅佛像。崇德八年(1643 年),皇太極又在盛京周圍按藏傳佛教僧人「四塔齊,天下一」的預言,敕建了四塔四寺,即東塔永光寺、西塔延壽寺、南塔廣慈寺、北塔法輪寺,全部為藏傳寺院。

入關後,清朝統治者充分了解藏傳佛教在蒙藏地區的重要影響,把扶植藏傳佛教作為治理蒙、藏的重要國策,「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護之」,歷代皇帝奉行不渝,尊崇達賴、班禪、章嘉、哲布尊丹巴等黃教領袖,給予崇高的地位,藉助佛教的影響,安定蒙藏,鞏固邊防,維護國家統一。在清代200多年的統治歷史中,五世達賴、六世班禪、十三世達賴分別進京朝覲。隨著中央與西藏關係的日益密切,藏傳佛教也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在清代宮廷中紮下根,逐漸成為皇室宗教信仰,成為清代宮廷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皇宮御苑中修建了大量的佛堂,供奉佛像、唐卡、佛經、法器等,「凡是西藏有的這裡無所不有」。清宮的佛堂建築、佛教文物和制度化的佛事活動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藏傳佛教文化體系。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設立「中正殿念經處」,簡稱「中正殿」。「中正殿」既是機構名,也是佛堂名,也是佛堂區名。中正殿位於內廷西北角,原名元極寶殿,明代隆慶元年(1567年)六月二十日更名為隆德殿,供奉玄教三清上帝諸神像,萬曆年間曾於此舉行跳布札,崇禎六年(1633年)更名為中正殿。清康熙時,中正殿供奉蒙古各部進獻的佛像等,經過雍正、乾隆兩朝的發展,特別是乾隆朝,中正殿成為清宮藏傳佛教的管理及活動中心。主管宮內喇嘛念經與辦造佛像等事物。

乾隆時期則是宮廷藏傳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據《章嘉國師若必多吉傳》記載:「天神大皇帝(乾隆皇帝)為了增盛佛教和眾生的幸福,歷年不斷地修建了不可思議的眾多佛殿和身語意三依所(經、像、塔)。凡是西藏有的,這裡無所不有。」特別是乾隆時期所創建的佛堂及佛堂裡的陳設,甚至讓來京為乾隆祝壽的六世班禪大師亦大為吃驚。他曾三次進入紫禁城裡的佛堂拜佛,第一次進的是梵華樓,獻了頭號紅藏香一支,第二次進的是雨花閣,上了大香一支,第三次進的是中正殿西配殿,獻哈達一條。他說道:「小曾仰承皇帝之恩,得以叩拜真佛,瞻仰勝似額斯潤宮之神奇殿堂,如夢如幻。」

清宮佛堂均分布於後廷各區,按建築形式可分為兩類。

第一類為獨立建築,35處,可大致分為7個區。

1.中正殿區:包括中正殿、淡遠樓、中正殿東西配殿、香雲亭、寶華殿、梵宗樓、雨花閣、雨花閣東西配殿等10座建築,以中正殿為中心的這一區域既是紫禁城內唯一一處全部由佛殿組成的建築群,同時也是整個宮廷佛教活動的中心。

2.建福宮花園(西花園)區:慧曜樓、吉雲樓、廣生樓、凝輝樓、敬慎齋。

3.慈寧宮區:慈寧宮後殿(大佛堂)、後殿東西廡、英華殿。

4.慈寧花園區:慈蔭樓、寶相樓、吉雲樓、鹹若館、臨溪亭。

5.養心殿區:養心殿東西配殿。

6.御花園區:千秋亭、澄瑞亭。

7.寧壽宮區:佛日樓、梵華樓、養和精舍、粹賞樓、抑齋、養性殿東西配殿。

第二類為建築的一部分闢為佛堂,包括:養心殿西暖閣、養性殿西暖閣、崇敬殿東西暖閣、坤寧宮東暖閣二樓、寧壽宮東暖閣二樓、頤和軒東暖閣、壽康宮東西暖閣、惇本殿東西暖閣,共計11處。這是根據現存文物遺蹟與文獻記載簡略的統計結果,零星分布在各宮殿內的佛龕更難以計數。

這些佛堂或集中於一區,如中正殿區;或散布於各花園內,如慈寧花園區、建福宮花園區;或與寢宮連在一起,如養心殿西暖閣仙樓、養心殿東配殿、崇敬殿東暖閣、壽康宮東暖閣。可以說無論是帝後日常起居的寢宮內,還是消閒遊樂的花園中都有供佛之所。其數量之多,分布之廣,佔地面積之大是驚人的。這些殿堂內滿供著藏傳佛教佛像、唐卡、法器、佛經等,既有蒙、藏地區宗教領袖的貢品,也有清宮造辦處的作品,造型別致,製作精美,材質珍貴,組成了紫禁城中一個神秘的藏傳佛教世界。這些精妙絕倫的藏傳佛教文物為歷代皇帝所敬奉和珍藏,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宗教、民族文化和藝術價值。

相關焦點

  • 逾百件藏傳佛教珍貴文物在澳門藝術博物館展出
    價值連城的逾百件(套)北京故宮珍藏藏傳佛教文物11日起在澳門藝術博物館展出。     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在開幕儀式上介紹,展品內容分為佛教造像、唐卡繪畫、祀器法服、三藏經籍及佛堂景觀等5個專題,其中造像部分為明清兩代的宮廷製品和西藏、蒙古等地進獻朝廷的貢品。展出的唐卡都是清代皇家藏品,為18世紀唐卡藝術的精華。
  • 藏傳佛教小故宮 青海瞿曇寺(圖)
    瞿曇寺壁畫(圖片來源:資料圖)位於青海省樂都縣境內的藏傳佛教寺院瞿曇寺,和北京故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被學者稱為「袖珍故宮」。在這樣一個藏傳佛教寺院裡,有著仿明故宮的漢式建築、壯麗的明清壁畫以及精美、尊貴的稀世珍品。
  • 故宮佛教文物欣賞
    2、通訊錄中「添加朋友」或「查找公眾號」:輸入「龍騰古玩城」或「longtenggwc」關注本平臺。  自13世紀始,藏傳佛教傳入內地,為元朝皇帝所崇信。明朝繼續扶植藏傳佛教,一改元朝專奉薩迦派的作法,實施多封眾建,受封的西藏佛教各派首領頻頻入貢,與宮廷往來密切。清王朝更將「興黃安蒙」作為貫徹始終的基本國策。
  • 中國臺灣學者:藏傳佛教活佛轉世靈童認定必須通過「金瓶掣籤」
    這個詞本來是指佛菩薩度化眾生所化生的種種形象,後來用於指藏傳佛教裡高僧的轉世化身。乾隆皇帝多次在其文章裡面用到『呼畢勒罕』這個詞,他認為在漢語中應譯為『轉世再來人』。」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研究處研究員劉國威在談及該院策劃的「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時,對「呼畢勒罕」一詞進行了解釋。
  • 佛舍利暨藏傳佛教珍寶文物展中秋將於臺灣舉辦
    佛舍利暨藏傳佛教珍寶文物特展將於2012年中秋佳節周末,2012年9月29日至30日,在臺中新市政中心川堂廣場舉辦,免費參觀,前一萬位參觀者還能獲贈由慧吉祥活佛親自加持的吉祥佛物結緣品,機會難得。2011年於臺中港區體育館舉辦西藏古物文化世界大展,活動功德圓滿。
  • 探訪藏傳佛教尼姑寺——塔巴林寺
    行至白馬雪山腳下的書松村,一座藏傳佛教尼姑寺——塔巴林寺映入眼帘。1987年,雲南省人民政府將塔巴林寺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寺院文物得到有效保護,僧尼生活條件明顯改善。2011年,政府又資助700萬元,實施塔巴林寺修復工程。如今,寺院有大殿一座、集體僧舍4棟、廚樓2棟。
  • 臺北故宮新展「呼畢勒罕」,呈現清代活佛文物與生活
    澎湃新聞獲悉,11月28日,「呼畢勒罕——清代活佛文物大展」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開幕,特展以清代活佛相關文物為布陳內容,分「清宮與活佛」「西藏的達賴與班禪」「安多章嘉國師與蒙古哲布尊丹巴」「走進活佛的生活」四個單元,一以介紹清廷與各重要活佛間的互動,一以說明清宮藏傳佛教藝術的特色。
  • 一文概覽:藏傳佛教是如何「玩死」元朝的?
    隨著帝師制度的建立和宣政院的改制,藏傳佛教的政治地位逐步加強。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一直有功於元朝國家建設的藏傳佛教,開始走向了另一極端。
  • 廣宗寺:內蒙古名望最高的藏傳佛教聖地
    說起佛教,大多數人想到的地方可能是少林寺;而說到藏傳佛教,大多數人想到的可能就是西藏布達拉宮;其實,藏傳佛教不單在我國西藏的布達拉宮,在我國其他省份也有。我們先來了解下藏傳佛教的基本常識。所謂藏傳佛教,也稱為藏語系佛教,又叫喇嘛教,是指傳入我國西藏的佛教分支。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並稱佛教三大體系。全國名望最高的藏傳佛教聖地就是西藏的布達拉宮,那麼內蒙古名望最高的藏傳佛教聖地是哪兒呢?答案就是廣宗寺。廣宗寺,位於內蒙古阿拉善左旗賀蘭山西麓的一個山谷之中,距巴彥浩特鎮二十多公裡。
  • 藏傳佛教寺廟大盤點
    藏傳佛教,也就是俗稱的喇嘛教,是傳入中國西藏的佛教分支,主要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肅、雲南等藏區流傳。藏傳佛教寺廟眾多,野小遊盤點5個聞名的藏傳佛教寺廟,不管你有何種信仰,都希望你能有一顆虔誠敬畏之心。
  • 故宮藏110餘件法器文物亮相嘉德藝術中心
    故宮藏110餘件法器文物亮相嘉德藝術中心 出處:北京商報
  • 百年清代藏傳佛教研究——尕藏加
    四、格魯派在內地及蒙古地區興盛之研究清代藏傳佛教格魯派傳入內地和蒙古地區,特別在蒙古族地區得以興盛,不僅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產生深遠的歷史性影響,而且留下許多珍貴的宗教文物古蹟。對此黃顥的《在北京的藏族文物》一書[18],從文物的角度對北京地區近40種包括寺院、佛塔、碑刻、祠堂、樓閣、佛經等作了全景式的介紹,對清代藏傳佛教向東傳播和發展的經過提供了實物依據。
  • 安海燕:探秘乾隆大帝的藏傳佛教信仰和藏密瑜伽修習
    近年來,隨著學界對故宮藏傳佛教建築,尤其是乾隆帝裕陵地宮內所刻藏文陀羅尼的深入研究,彌補了以往偏重從政治利益這一角度解讀乾隆尊崇藏傳佛教的不足。人們之所以長期無法了解乾隆帝精神世界中對藏傳佛教的真實信仰,與他身為清王朝的最高統治者這一特殊身份有很大關係。
  • 滿清皇室篤信藏傳佛教 最為「痴迷」者當屬乾隆皇帝
    普通人想要拜佛,會去寺廟。記者在故宮採訪時得知,故宮雨花閣是乾隆仿照西藏地區阿里古格託林黃金神殿建造的。圖為託林寺佛塔。(圖片來源:西藏日報)乾隆不僅「複製」了這座金殿,還依藏傳佛教密宗修行儀軌,建造了三座掐絲琺瑯壇城。據故宮工作人員介紹,相傳拉薩布達拉宮有座壇城,乾隆皇帝知道後也要造壇城,而且要比布達拉宮的壇城大。
  • 原來這才是真正的「藏傳佛教」
    人民畫報:請你簡要介紹中國藏傳佛教的歷史。尕藏加:藏傳佛教,對於大家來說,已成為既熟悉又陌生的對象。從此藏傳佛教長盛不衰,並在內部產生了許多宗派以及活佛轉世制度等。元朝時期,忽必烈讓帝師八思巴掌管全國的佛教事務和藏族地區的行政事務,藏傳佛教的流傳區域範圍進一步擴大,甚至傳播到中原腹地,如今在中國南方的很多地區還能找到當時藏傳佛教的石刻與佛塔。那時,藏傳佛教還傳播到了如今俄羅斯布裡亞特地區、蒙古國等地。
  • 藏傳佛教在國內外的分布
    藏傳佛教自形成以來,由於傳播線路和傳播者的不同,先後形成寧瑪、噶舉、薩迦、格魯等派別。格魯派的誕生,標誌著藏傳佛教教派的最終形成,同時藏傳佛教也進入以格魯派為主導地位的歷史時期,並以拉薩為整個藏傳佛教的中心。
  • 故宮院藏文物揭秘清宮工藝
    本文轉自【北京日報】;北京嘉德藝術中心推出的「妙寶莊嚴——故宮博物院藏法器展」,從故宮博物院藏上萬件法器文物中精選各門類不同材質、不同工藝的藏傳佛教法器一百餘件,其中大多是乾隆時期的文物,體現出清代宮廷的高工藝水準。
  • 震撼你的眼球,臺北故宮博物館的清代活佛文物大展!
    #藏傳佛教#此次展覽內容豐富詳細,主要講述藏傳佛教在清宮的流轉,展出了與清代活佛相關的文物和古籍文獻,呈現清朝政府對藏傳佛教的管理,突出清宮藏傳佛教藝術的特色。展覽標題「呼畢勒罕」取自蒙古語音譯,意為轉世或化身,是藏傳佛教轉世修行者在被正式被認定為活佛之前的稱謂。
  • 談古論今話西藏2020-3 藏傳佛教聖地拉薩
    藏傳佛教聖地拉薩一景   市景拉薩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拉薩以風光秀麗、歷史悠久、風俗民情獨特、宗教色彩濃厚而聞名於世。公元7世紀,松贊幹布統一全藏,將政治中心從山南遷到拉薩。藏傳佛教聖地拉薩一景   大昭寺藏傳佛教聖地拉薩一景    1965年的拉薩市區
  • 北京故宮須彌福壽:當扎什倫布寺遇上紫禁城展覽時間+地點+介紹
    前三個主題為文物專展,展示了珍藏於故宮博物院及扎什倫布寺的珍貴文物280件,包括藏傳佛教文物、歷代班禪大師與中央政府貢賜往來精品等。其中故宮文物203件,扎寺文物77件。這次展覽,是故宮博物院建院以來首次舉辦以歷代班禪及宮廷佛教藝術為主題的專題展覽,同時也是扎什倫布寺的文物第一次走出寺院,進入博物館,面向公眾,向世界展示歷代班禪的事跡和扎什倫布寺的文化、藝術面貌和悠久的宗教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