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蛋白偶聯受體56會是抑鬱症治療的靶點嗎?

2020-12-21 騰訊網

G蛋白偶聯受體(GPCRs)是超級膜蛋白結構,識別細胞外環境中多種多樣的信號分子,進而將信號傳遞到細胞內發揮作用,是細胞極為關鍵的「門戶」。

GPCRs是目前研究最多的藥物靶點之一,粘附類G蛋白偶聯受體GPR56屬於G蛋白偶聯受體家族成員,中樞神經系統中的功能研究甚少。先前研究發現GPR56基因突變後皮層發育出現缺陷,但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研究幾乎沒有。

2020年4月2日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精神病學系Gustavo Turecki研究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雜誌上發表文章發現抑鬱症患者在接受抗抑鬱藥物治療後外周血液中GPR56始終與抗抑鬱藥反應有關,隨後通過動物學實驗進一步證實GPR56在抑鬱症中的作用。

研究人員利用237名抑鬱發作患者進行隨機雙盲臨床實驗,112名接受度洛西汀8周治療,125名接受安慰劑處理,結果發現度洛西汀能夠緩解79.5%患者的症狀,而安慰劑能夠緩解40.8%患者的症狀(安慰劑效應還真的很強大)。

通過基因組學技術發現接受度洛西汀治療後GPR56表達上調最明顯,令人意外的是這種上調在抗抑鬱治療30周後仍然存在。這一結果在隨後另外兩個臨床試驗中也得到了驗證。

其實在抗抑鬱治療過程中發現大量基因表達的上調和下調,這也是很正常的。當然,通過從臨床治療抑鬱症的研究中尋找抑鬱症的靶基因屬於一種「逆行」思維。在查閱本文的原始數據後,發現與抗抑鬱治療過程相關的基因很多,本文就選擇GPR56這個分子,作者給出的理由為這個分子變化最為顯著。

另外一方面,研究人員通過慢性應激誘導小鼠出現抑鬱樣行為,與此同時外周血液中GPR56表達下降,在大腦背側海馬、PFC腦區GPR56表達也下降,但是在經過4周的氟西汀治療後60%的小鼠抑鬱樣行為得到緩解,只有PFC腦區GPR56表達上調。這些結果表明PFC腦區GPR56參與應激誘導的抑鬱樣行為,並且也參與抗抑鬱治療。

即便是通過臨床實驗和動物實驗得出GPR56與抗抑鬱治療相關,但是也並不能夠確定它在抑鬱症是否存在因果關係。選擇特異性腦區並進行特定靶點幹預(利用病毒過表達或沉默靶蛋白),這是目前最常見的研究策略,也是經濟實惠的方法。當然通過cre-loxp系統進行特異性敲除是最好的。

通過強迫遊泳實驗發現通過病毒過表達PFC腦區GPR56後,小鼠的不動時間減少,也就是具有一定的抗抑鬱作用。同樣在該腦區沉默GPR56後小鼠的不動時間增加,也就是具有一定的促抑鬱作用。向PFC腦區注射GPR56激動劑後也明顯降低小鼠在強迫遊泳中的不動時間,表明通過藥理學手段激活GPR56具有抗抑鬱樣作用。這些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GPR56在抑鬱症的發生過程中存在因果關係,但是證據力並不強。

最後,研究人員利用抑鬱症死亡後腦組織發現在抑鬱症患者PFC腦區GPR56表達是下調的。

這些結果表明GPR56參與抗抑鬱治療,可能作為潛在的生物標記物評估抗抑鬱反應。

相關焦點

  • 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
    該團隊率先解析了與肥胖、精神類疾病密切相關的靶點——五羥色胺2C受體的三維精細結構,並以此為線索,揭示了人體細胞信號轉導中的「重要成員」——G蛋白偶聯受體(GPCR)家族多重藥理學的分子機制。昨天該成果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上在線發表。  體細胞表面分布著許多G蛋白偶聯受體,其功能相當於細胞的「信號兵」。這些「信號兵」負責細胞間的信息交流,進而廣泛參與人體生理或病理狀態的調節。
  • Nat Commun:特殊G蛋白偶聯受體有望作為開發新型癌症藥物的關鍵靶點
    2019年2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典卡羅琳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揭示了癌症突變影響細胞膜表面特定類型受體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或為開發治療特定類型癌症的個體化藥物療法提供新的思路,比如直腸癌和肺癌等。
  • 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調控新機制
    G蛋白偶聯受體(GPCR)參與了機體內多種生理過程的調節,是目前治療多種人類疾病包括代謝性疾病的藥物靶點。
  • 研究綜述G蛋白偶聯受體表達和功能改變新發現
    杜昌升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為G蛋白偶聯受體(GPCR)在T細胞分化調控和自身免疫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致病中的作用及機制。謝欣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為G蛋白偶聯受體(GPCR)信號通路與重大疾病相關性研究及新藥發現以及小分子化合物調控幹細胞命運的研究及新藥發現。
  • 多篇文章解讀近年來G蛋白偶聯受體領域研究進展
    這項成果有助於深入理解B型GPCR發揮生理效應的結構生物學基礎,加快II型糖尿病治療新藥的開發。相關研究論文於1月4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發表,通訊作者為研究員吳蓓麗和趙強。GPCR是人體內最大的膜受體蛋白家族,在細胞信號轉導中發揮重要作用。GPCR與人體疾病關係密切,目前有40%以上的上市藥物以GPCR為靶點。
  • 上海科技大學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多重藥理學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所研究團隊率先解析了與肥胖、精神類疾病密切相關的靶點——五羥色胺2C受體的三維精細結構,並以此為線索,揭示了人體細胞信號轉導中的「重要成員」——G蛋白偶聯受體(GPCR)家族多重藥理學的分子機制。2月2日,這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細胞》期刊。 人體細胞表面分布著許多G蛋白偶聯受體,其功能相當於細胞的「信號兵」。
  • G蛋白偶聯受體:感覺的一把鎖
    沒有G蛋白偶聯受體,我們就看不見、聽不到、聞不著,甚至無法感受到幸福。人在受到外界的刺激後,體內會做出迅速的反應,而細胞是如何感知周圍環境的?每個人的身體就是一個數十億細胞相互作用的精確校準系統,每個細胞都含有微小的受體,可讓細胞感知周圍環境以適應新狀態。比如當我們感到驚慌失措的時候,神經信號和激素會使人的整個身體進入警戒狀態,腎上腺素向血管中釋放激素,很快全身的細胞都感覺到有事情要發生了,而它們感受激素的最重要方式,就是通過G蛋白偶聯受體。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科學家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的工作機制
    責編 | 兮G 蛋白偶聯受體(GPCRs)是最大的一類膜蛋白家族受體,通過偶聯下遊異源三聚體G蛋白將信號從胞外傳遞至胞內。GPCR是人類基因組編碼最大的膜蛋白超家族,也是最大的藥物靶點。研究發現,G蛋白α亞基 C-末端與受體的結合對於區分初級和次級Gi/o偶聯起到關鍵作用;此外,研究還發現受體第二個胞內環上的一個保守疏水殘基對初級Gi/o-偶聯並不是至關重要的; 然而,它可能對於次級Gi/o偶聯非常重要。
  • 醫學院布萊恩·科比爾卡研究組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G蛋白複合物形成...
    醫學院布萊恩·科比爾卡研究組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G蛋白複合物形成過程清華新聞網5月15日電 5月9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布萊恩·科比爾卡(Brian K.Kobilka)教授研究組於《細胞》 (Cell) 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G蛋白偶聯受體- G蛋白複合物形成過程的結構機理》(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Process of GPCR-G Protein Complex Formation)的研究論文。
  • Nature communications: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機製取得新進展
    2015年9月15日訊 /生物谷BIOON/ --G蛋白偶聯受體(GPCR)可以說是研究最普遍的一種受體,也是藥物開發工作中的重要靶點,據統計超過30%的臨床處方藥是直接作用在GPCR上的,相關的研究已經獲得了10次諾貝爾獎
  • 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的多樣性及藥物發展
    報告題目: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的多樣性及藥物發展 報告人:孫金鵬(北京大學教授 山東大學教授) 時間:2020年11月11日 下午3:30 地點:吉林大學生命科學樓408會議室 主辦單位: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個人簡介 孫金鵬教授,博士生導師
  • 科學家攻克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難題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領銜的交叉團隊,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視紫紅質與抑制型G蛋白(Gi)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攻克了細胞信號轉導領域的重大科學難題
  • 未來科技創新論壇|布萊恩·卡比爾卡: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動態...
    2012年因"G蛋白偶聯受體研究"和另一位美國科學家Robert J. Lefkowitz獲得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如果把它通過激素激活,可以看到就會有一個GPCR-G蛋白的一個循環情況。在激活情況之下,這個GTP就會釋放,然後會出現,然後就會激發並且調節其他的細胞蛋白活動。腺苷酸環化酶所發揮的作用會調節細胞內部的活動。它其實是最大的神經膠質受體群,大概30%—40%的藥物都是針對G蛋白偶聯受體所開發的藥物。
  • 上海藥物所等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研究取得新突破
    上海藥物所等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研究取得新突破 2018-06-14 上海藥物研究所 【字體  GPCR是最大的一類細胞跨膜信號轉導受體家族和最重要的藥物靶標,其通過偶聯下遊G蛋白和阻遏蛋白等多種效應蛋白轉導胞外信號。在多種GPCR效應蛋白中,抑制型G蛋白(Gi)可選擇性偶聯五羥色胺受體和多巴胺受體等GPCR,發揮調節情緒、食慾、動機、認知和獎勵等功能。
  • 科學家在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偏好性的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蛋白偶聯受體(GPCR)是非常重要的藥物靶點,在人類基因組中編碼800多種,約30%的臨床處方藥的直接靶點是GPCR。GPCR在行使功能時通常伴隨著分子構象發生變化,因此理解GPCR構象變化非常重要。通過晶體或電鏡結構所獲得的信息,對於GPCR結構和功能的理解往往只能從靜態水平出發,很難捕獲GPCR構象動態轉換的動力學過程以及與下遊蛋白相互作用時的瞬時調節過程。NMR 光譜是研究GPCR動態構象的方法之一,此前我們基於19F-NMR 揭示了GPCR調控arrestin 構象及功能的磷酸選擇機制,創新性的提出了"笛子模型"。
  • 《自然》:首次繪出治療抑鬱症藥物神秘靶點結構—新聞—科學網
    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的一項研究顯示,抗抑鬱症藥物的神秘靶點結構被發現,一個長達31年的預言被證實。   抑鬱症與頻繁的自殺事件經常聯繫在一起,讓這種疾病更加神秘而可怕。據中國青年報4月6日報導,中國的抑鬱症患者約有9000萬人,其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就診而擁有病歷記錄。患者人數每年還以10%的速度增加。
  • Science: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吳蓓麗研究組、趙強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孫飛研究組和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Denise Wootten研究組合作,在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結構與功能研究領域取得又一突破性進展:解析了人源胰高血糖素受體
  • 《自然》:首次繪出治療抑鬱症藥物神秘靶點結構—新聞—科學網
    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的一項研究顯示,抗抑鬱症藥物的神秘靶點結構被發現,一個長達31年的預言被證實。   抑鬱症與頻繁的自殺事件經常聯繫在一起,讓這種疾病更加神秘而可怕。據中國青年報4月6日報導,中國的抑鬱症患者約有9000萬人,其中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就診而擁有病歷記錄。患者人數每年還以10%的速度增加。
  • 九千萬抑鬱症患者迎來新進展:治療藥物神秘靶點結構首次繪出
    抗抑鬱症藥物開發又現新進展。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的一項研究顯示,抗抑鬱症藥物的神秘靶點結構被發現,一個長達31年的預言被證實。抑鬱症與頻繁的自殺事件經常聯繫在一起,讓這種疾病更加神秘而可怕。
  • Cell:纖毛G蛋白偶聯受體與細胞外囊泡之間的信號轉導調控
    例如,Hedgehog通路的激活觸發G蛋白偶聯受體(GPCR)GPR161的纖毛出口(ciliary exit),導致的纖毛體cAMP水平的降低促進隨後的信號傳導步驟。信號依賴性纖毛出口可以延伸到一些光轉導分子和GPCR生長抑素受體3(SSTR3)和神經肽Y受體2(NPY2R)。然而,這種纖毛出口對信號轉導的功能重要性仍然比較有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