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雖然香港人還在爭取民主,但是香港擁有的自由和法治,使得香港有形形色色的聲音,形形色色的人。過去這些年,因為自由行的關係,香港有一門生意特別興旺,那就是街頭報攤還有書店放在當眼處的那些揭秘書籍。如果太當真,那你就輸了。 |
《南都周刊》新年第一期刊載閭丘露薇文章《香港的「左膠」與「右膠」》。文中,閭丘露薇稱,因為「自由行」的緣故,節假日在香港購物越來越擁堵,奢侈品商店越來越多,卻讓港人的生活成本「幾乎沒有了選擇」。
由此,閭丘稱:「選舉的出現,就是讓選民用選票選出自己的代言人,爭取和保護自己的權益,這也就是為何很多香港人在爭取普選,因為覺得現在的選舉方式,代表性不夠。」
此外,出生在上海的香港人閭丘借「香港反對派衝擊駐港部隊大門」一事,梳理出香港「團體」,「左膠」、「右膠」和「打著愛港字頭的紅色團體」。在她看來,「香港擁有的自由和法治,使得香港有形形色色的聲音,形形色色的人。」
文末,閭丘露薇又舉例香港報攤上的揭秘書籍,認為「如果太當真,那你就輸了。對於香港的某些聲音和人,也是一樣。」
以下為《香港的「左膠」與「右膠」》全文:
遇到好幾個內地朋友,都有同樣的感受:你們香港人真煩,嫌內地自由行來的多,可不來又擔心經濟不好,到底想怎樣?
這些朋友說的似乎頗有道理,聖誕節剛剛過去一天,香港的媒體上,已經有不少商家感嘆,內地買家對於奢侈品的熱衷開始減弱,有些商場裡面的名牌店,生意比不上往年。
只是,自己作為一個普通的香港市民,聽到這樣的感嘆,只會覺得商家真是貪得無厭,看看這兩年,奢侈品商店越開越多,同一個品牌專賣店,坐一站地鐵就能找到一家。賣珠寶手錶的商店,在遊客區,走幾步,抬頭又見,就連連鎖藥房,都可以在一個商場裡面開三家,讓消費者抬頭不見低頭都要見。
而對於生活在這個城市裡面的人來說,其實不需要那麼多的名牌店,珠寶店,也不希望自己生活的社區,只剩下了連鎖店,這意味著自己的生活成本開支,幾乎沒有了選擇。
自由行來的多,最直接受益的當然是地產商,最直接受影響的,則是那些小商戶們。租金節節上升,小店鋪在一間間的消失。前些天,中環一家專賣二手英文書的獨立書店因為業主收樓而面臨結業,這家書店曾經被CNN評為香港最佳獨立書店,也是不少來香港的遊客,拿著旅遊書專門來尋找的地方。三年前,因為業主大幅加租,書店不得不搬家,沒想到三年之後,又面臨同樣的問題。
朋友的髮廊在香港算是做的不錯,這兩年每次遇到他,都會聽到他在那裡嘆氣:賺不到錢,大家辛辛苦苦,最後卻都抵消給了租金。而現在更是每天都憂心忡忡,擔心自己的鋪位哪一天被某家大商家看上,對方出高價,自己和業主感情再好,也明白在商言商,誰會不賺放在眼前的錢呢?到那時,做下去,可能要賠錢,不做結業,那自己,還有那麼多的員工,接下來呢?
聖誕前,聽到太多同事和朋友抱怨,銅鑼灣也好,尖沙嘴也好,簡直人滿為患,至少在那幾天,購物不再是一種消閒樂趣。
所以,我總是要向我的那些朋友們解釋,香港人和內地人一樣,有不同的階層組成,對同一個問題,政府,商界和普通民眾,訴求和感受會很不相同,甚至對立。這不是香港人麻煩或者糾結,而是在任何一個社會,不同的利益集團就是會有截然不同的立場和要求。而選舉的出現,就是讓選民用選票選出自己的代言人,爭取和保護自己的權益,這也就是為何很多香港人在爭取普選,因為覺得現在的選舉方式,代表性不夠。
一個叫做「香港人優先」的團體,試圖衝擊駐港部隊大門,抗議中環興建軍事碼頭。駐港部隊已經報警,指這種行為違反了駐軍法。
這個團體是一個網上社群,認同香港應該獨立,他們的行為讓內地不少民眾非常氣憤,甚至有網友建議,解放軍應該當場開槍。
香港警方確認接到報警,正在著手處理,按照正常程序,警方調查之後,政府律政司決定最終是否起訴以及起訴的罪名,但是最終是否罪名成立,政府無法控制和預測,要由法庭裁定。政府可以做的,就是上訴。
內地的媒體,越來越多批評香港人不把自己當成中國人,還有就是歧視內地人。
其實在香港,這一兩年確實很熱鬧,尤其是在網絡上,出現了「左右膠戰」。被稱為「左膠」,是因為這些人認為,香港人如果不滿現狀,應該把矛頭指向政府,而不是針對內地民眾,他們為雙非和新移民說話,最近新移民打贏綜援官司,就是「左膠」提供的幫助。至於「右膠」,自稱本土派,因為覺得自由行和新移民搶了香港人的福利,因此認為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時候,應該以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作為優先考慮。他們的言行被「左膠」批評是歧視,當然這些「右膠」也不示弱,認為左翼是「港奸」。
「香港人優先」這樣的團體,算是本土派之中的激進派。不過說到守護本土資源,排斥外來者,同樣反雙非,到排斥新移民,那還有這兩年湧現出來的一些打著愛港字頭的紅色團體,只是他們和本土派又勢不兩立,因為他們服從和擁護政府,自認為愛國愛港。
有意思的是,在對這兩種激進團體的批評中,不同立場的人,卻有同樣的思維,比如認定兩者都是收受金錢,為某些勢力服務。撇開這些猜測,這些激進團體倒是還有共同之處,就是並不穩定。比如「香港人優先「因為內部意見不一,原本六十多人的團體,早就一分為三,越發的邊緣。而愛字頭組織的核心人物,也同樣分分離離。
雖然香港人還在爭取民主,但是香港擁有的自由和法治,使得香港有形形色色的聲音,形形色色的人。過去這些年,因為自由行的關係,香港有一門生意特別興旺,那就是街頭報攤還有書店放在當眼處的那些揭秘書籍。如果太當真,那你就輸了。對於香港的某些聲音和人,也是一樣。
(責編:牛寧、鄒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