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巖,又名「紫霄巖」,因它朝向南方,故稱做南巖。它的全稱是大聖南巖宮,是武當山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結合得最完美的一處。
烏鴉在武當山是一種神鳥,因為有玄武修道、烏鴉唱曉的神跡傳說。烏鴉嶺群山連綿,風景秀麗。5
南巖宮的御碑亭,不再是紅牆綠瓦,而是綠瓦灰牆。御碑亭裡面,贔屓馱著高大的聖旨碑。
崇福巖宛如一隻石虎,齜牙咧嘴,威風凜凜,故俗稱老虎巖。巖頂清晰可見巨人足跡。相傳,巖石將要崩塌,真武以足擋止,留下足跡
南天門是武當山古建築巧妙運用空間環境的傑作之一。它是單簷歇山頂式建築,飾以紅牆綠瓦,建於明永樂十一年,是進入南巖宮的必經之路,同時連接著祈雨臺、泰常觀和雷神洞等廟宇。
南巖宮內的甘露井建造於明代,是武當山各廟觀中僅存的未乾涸的古井,每年冬日,南巖宮內水管結冰上凍時,甘露井的水則是南巖宮的生活用水,作為歷史留存遺蹟的南巖宮甘露井同時也具有現實的實用價值。
武當山南巖宮皇經堂下的峭壁之上,雕刻著「福壽康寧」四個醒目的朱紅大字,每字高均為230釐米,寬160釐米。據考證,「壽」字為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禮部儒士王愚所書。「福康寧」卻是嘉靖二十年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夏言所書。
武當山天乙真慶宮又名南巖石殿。始建於元代至元二十三年(1286),重建於元代延祐元年(1314),為石砌仿木建築,其梁柱、簷檁、鬥拱、門窗均為巨石雕琢,拼砌而成,刻工精細,技藝高超;殿內供奉三清、四御及真武大帝等數十尊銅鑄飾金神像,莊嚴肅穆,氣韻生動,四壁和梁上嵌有五百尊鐵鑄飾金靈宮造像,均高尺許,神態各異。
「太子臥龍床」雕刻盤龍張牙舞爪,太子頭枕龍頭,和衣而臥,形象生動,神態自若。
龍頭香長三米,寬零點五五米,是古代工匠採用圓雕,鏤雕,影雕等多種手法鑿刻的渾為一體的兩條龍。在萬仞峭壁上懸空伸展的兩條龍傳說是玄武大帝的御騎,玄武大帝經常騎著它到處巡視。
位於南巖宮太子臥龍床前的這塊「天子萬年」石碑,高244釐米,寬89釐米,厚15.5釐米,一方面「順應」了皇帝「長命百歲」的願望;另一方面也體現了夏言憂國憂民的心情。
兩儀殿:兩儀殿,為父母殿的別稱。「兩儀」,指天地或陰陽,由太極而生。在武當山各宮觀主殿的後面都建有父母殿,雖說裡面供奉的是真武的生身父母,但也是在教誡每位信徒、香客一定要孝敬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