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作家,致敬閱讀,致敬原創,關注新生
鄧一光(廣東)
格非(北京)
李修文(湖北)
凸凹(四川)
王笛(澳門)
葉兆言(江蘇)
張楚(河北)
周愷(四川)
翟永明(四川)
虹影(重慶)
看本文視頻掃二維碼
倉稟實而知榮辱。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注重靈魂的質量。紙質書和電子屏幕閱讀,都有著大量的讀者,多樣媒介融合共存。實體書店走過此前受到網店衝擊的適應調整期,開始找到新的發展路子。
閱讀與寫作密不可分。多媒體平臺的便利,也讓大批有著表達藝術才華和寫作夢想的人,從社會各個階層、各行各業走到文學創作的道路上來。青年作家隊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發展壯大。
當下青年作家的優點是明顯的。他們大多接受過高等教育,文化程度較高,視野比較開闊,對外來信息比較敏感,善於學習新的東西,敢於嘗試,敢於創新。不少青年作家起點就比較高,一批「90後」甚至「00後」的新生代作家已經引人注目。
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一直關注創作,關注實力,關注潛力股。不迴避名氣,但也不惟名氣馬首是瞻。
鑑於作家評選的人文特性,為了評選更為獨立、公正,在「年度十大作家」的榜單評選的過程中,我們選擇了這樣的評選程序:從2019年全年在封面新聞「當代書評」欄目(華西都市報副刊「當代書評」版面)上被報導過或者發表過作品的作家中,以及國內一線文學批評家組成的專家評審團成員特別推薦的作家名單中,率先提名20位作家,作為「年度十大作家」候選人,然後通過專業評審團判斷,評出「年度十大作家」。
我們邀請到的專業評審,陣容強大,文學判斷力值得高度信賴。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人民日報海外版副總編李舫,魯迅文學院常務副院長徐可,《收穫》雜誌主編程永新,四川省作協散文委員會主任蔣藍,都是文學創作和美學鑑賞兩方面都非常有造詣的作家、評論家。
阿來提醒我們關注那些能抵擋住物質和名氣誘惑的年輕作家,他提到最近四川冒出來的一位文學新人:周愷和他的長篇小說《苔》。「這是一部以樂山近代史為背景的作品。周愷作為一個年輕人,相關知識和細節,都寫得如此紮實。而且年輕人顯示出對文學有高度的追求,也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我看得出他在地方史上是下了足夠多的工夫的。而且不光是史料,他對文化本身和語言本身有自己很不錯的思考,顯示出很大的氣象和追求。」
有志不在年高。阿來1994年寫出《塵埃落定》,1998年被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2000年獲得第五屆茅獎,這使得當時41歲的阿來成為歷史上最年輕的茅盾文學獎得主。
資深純文學雜誌《收穫》雜誌,每年會對國內原創文學進行盤點,製作年度排行榜。身為《收穫》雜誌主編的程永新,從事文學編輯幾十年,常年工作在文學現場前線,他不光是莫言、餘華、賈平凹等人的責編兼好友,也對當下80後、90後文學新力量保持密切關注。
致敬作家,就是致敬閱讀。關注新生,就是關注未來。評選本身不是目的,致敬原創,關注精神勞作,才是意義。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2019年,鄧一光推出的《人,或所有的士兵》正面書寫戰爭,站在全人類的角度反思戰爭、祈禱和平,有助於啟發讀者對歷史、未來與責任有更深刻的思考。他的書寫沉穩大氣,帶讀者進入對歷史的深度思考。
格非2019年出版新作《月落荒寺》,是繼《江南三部曲》和《望春風》之後的一部長篇新作。格非認為是現實生活本身不像新聞那樣條分縷析,有事件的起因、結果,它本身是非常神秘的,「所以我希望重新讓小說回到神秘。」
2019年,虹影出版了《上海之死》和《羅馬》兩部小說。虹影是一位典型的勤奮、高產型作家,擁有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和生動活潑講故事的本領。其複雜之體驗、微妙之情感,口氣真率、語言淋漓,可讀性很強。她的作品也多為影視界青睞。
2019年,李修文出版最新散文集《致江東父老》。思辯、情感、民間,戲劇與古典,對生活的記錄和對世界的獨思。簡潔而韻律感極強的文字、深沉的思考,不僅體現了一種後天集成的豐富,而且展示了他面對人與世界時,令人信服的天賦才華。
2019年11月,凸凹詩集《勞動萬歲》獲「全國十大勞動者文學好書」稱號。他成功地從大地、長天、廠房、車間裡提煉出了優秀的詩行。此外,凸凹小說《湯湯水命:秦蜀郡守李冰》出版,作為「四川歷史名人叢書·小說系列」叢書之一,在2019年11月天府書展上亮相首發。
中國傳統史學重視宏觀研究,崇尚大歷史,多宏大敘事、英雄史觀,不重視對普通人的記錄。王笛認為,歷史研究就像拍電影,有全景,也需有中景、近景和特寫。「我的工作,便是想方設法把歷史放到顯微鏡下,找出普通人的聲音,寫出有血有肉的鮮活的歷史。」
葉兆言是一位沉穩低調的寫作者。2019年,葉兆言帶來最新非虛構作品《南京傳》。葉兆言寫過很多與南京有關的文字,總覺得自己不會再寫,不可能再寫。直到找到一個新角度:透過南京這扇窗戶把中國歷史說了一遍。
2019年,張楚推出最新小說《中年婦女戀愛史》。他的作品多描寫底層生活,語言精緻、細微、優雅,帶有一種先鋒特質。他善於呈現鄉村和城市生活的碰撞,其悲憫情懷使他的寫作具有了別樣的深度。
這位年輕人用超常的耐心和見識,在歷史的煙塵中,用長篇小說《苔》「還原」再現了一個家族故事,展示了一位年輕人對歷史、時代、命運的深邃思考。在鄉土文學敘事似乎逐漸成為往事的當下,周愷的長篇,讓人看到四川文學這一傳統的強勁延續。
翟永明的詩和文,既有女性獨特的眼光和敏悟,又有超越性別的深邃問題意識。她求真務實、行穩致遠。2019年,在2019第四屆上海國際詩歌節上,翟永明榮獲「金玉蘭」國際詩歌大獎,大詩人阿多尼斯為其頒發獎盃。2019年翟永明出版散文集《畢竟流行去》,分享她尋找詩意、成就自我的心路歷程。她的散文文筆細膩,帶人回到往日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