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走在臺灣的街頭巷尾或者碼頭村口,對令人眼花繚亂的宮廟感到迷惑,那麼來臺南就對了,這裡,可以告訴你什麼是媽祖,什麼是水仙尊王,什麼是保生大帝……因為幾乎臺灣所有族群的信仰都從這裡發源。在這裡,你會發現「臺灣人信媽祖」的印象是多麼單薄,但這刻板的背後又上演著歷史與權力怎樣的合謀,以及海洋性格的臺灣人怎樣展示強大的生存力量,沒有廟,就沒有「一府二鹿三艋舺」,更沒有今天強大的民間社會格局。
(臺南北極殿)
臺灣人本不主要信媽祖
臺南市的民權路是條並不喧鬧的路,在民權路二段,有一座臨街的廟,並不很華麗,匾額上寫著「北極殿」。這座殿很特別,裡面供奉著玄天上帝,正殿裡面掛著一幅匾額,上書「威靈赫奕」。這個殿就上臺灣民間最早的信仰,那個時候,媽祖還沒有成為官方推動的主神。玄天上帝又稱北極上帝,就是閩南人的北極星方位神,為討海的閩南漁民們保駕護航。臺灣的先民們渡海來臺,工具簡陋,北極星幾乎是他們唯一的航行指導,到了臺灣自然首先感謝玄天大帝。在元朝時,玄天大帝曾是北方最高神明。後來即使是打敗元朝的朱元璋,為了收攬民心,也在南京建了玄天大地廟,所以,作為海上崛起的政權,而且向來以明朝正統為名義的鄭成功,自然也會推崇玄天大帝。
北極殿裡的玄天上帝在不同時期造型都不一樣,永曆年間那一尊,座下有龜蛇相纏,就是傳說中的玄武神獸。而康熙年間那座卻沒有踏龜蛇,因為清朝對反清復明之勢的顧忌,導致對明朝的主神也有了嚴密規定,不許龜蛇玄武之相,甚至,這時候的玄天上帝還被貶為屠夫之神。但是這些玄天上帝的塑像無一不是披髮持劍。在不遠處的延平郡王祠裡,曾藏有《鄭成功披髮仗劍圖》,此形象正是借用了玄天上帝的形象,足可見鄭成功對自己地位的評估。
鄭成功在臺南建政之後,為了革除荷蘭人的基督教信仰,興建了39座寺廟,其中就有8座玄天上帝廟,同時還有主管醫師的保生大帝,和濟世的觀世音,但就是沒有媽祖廟。而民權路這個北極殿,就是鄭成功在臺南建政之後修的第一座玄天上帝廟,並且把寧靖王朱術桂寫的「威靈赫奕」匾立在此,一立就立到今天。整個明鄭期間到清朝統治的前40年,臺灣的主要信仰都是玄天上帝,直到清朝主政臺灣。
媽祖又稱天妃、天后、天上聖母,本名叫林默娘,北宋建隆年間出生在福建湄州島,在民間記載中,從她生前到逝世,都流傳著許多神跡。在官方和民間的互動下,媽祖的傳說從為官方使船護航,到為福建士兵護身,被朝廷賜予封號多次,到了元代更成為漕運守護神,被尊稱為「天妃」。
到了明朝則非常微妙,因為明朝實施海禁,怕過於褒揚天妃會促使大量漁民出海,但國事活動又需要以媽祖庇護以安定民心。儘管如此,明朝來臺的漁民仍然把媽祖帶到了澎湖。清朝康熙年間,在一次清朝將領萬正色對抗明鄭水師的徵戰中,突然遇到大風,迫使明鄭水師退兵,並最終造成鄭經撤離廈門。萬正色是福建人,極度相信這是媽祖庇佑,並且上奏。康熙靈光一閃,認為這不失為籠絡臺灣漁民信眾,以及抗衡明朝的玄天上帝信仰的好時機,於是對媽祖進行了冊封。隨後,清朝官方大力推崇媽祖信仰,效果非常明顯。而鄭成功的舊部下施琅在降清以後,也暫時擱置自己信仰的玄天上帝,大力運用媽祖信仰,不僅親自拜謝湄州天妃宮,還大力宣揚討伐明鄭中得到媽祖相助的神跡,康熙也順水推舟,不斷表達朝廷對媽祖的尊崇。於是佔據了臺灣之後的施琅第一件事就非常具有象徵意義——把明朝寧靖王朱術桂的王府改為大天妃宮,康熙還賜了「輝煌海澨」匾額,1720年,改名為大天后宮,成為全臺奉祀媽祖的首廟,從此以後,臺灣的媽祖信仰漸漸取代玄天上帝,成為了主流。
(臺南大天后宮)
可是,在大天后宮裡施琅所立的「平臺記功碑」上,施琅隻字未提媽祖,因為施琅只是為了霸佔寧靖王的「一元子園」作為自己的宅第,但怕被朝廷追查,因此把幾個旁殿改建為大天妃宮。所以,如果你要去探訪這個全臺第一座官建媽祖廟,會發現,這廟居然會坐落在赤嵌樓附近一個七拐八拐的小巷子裡。
大天后宮:施琅的私心和劉永福的大總統夢
但這小巷子的大天后宮裡後來發生了很多改變臺灣歷史的事情。1895年,臺灣被割讓給日本後,臺灣士紳和臺灣巡撫唐景崧曾在臺北宣布成立「臺灣民主國」,有推斷說此事其實是清朝政府暗中推動的,以阻撓日本佔快速領臺灣,其主策劃人就是當時的北洋大臣張之洞。然而「臺灣民主國」在臺北只堅持了十天,唐景崧就棄城逃跑到廈門,留下傻眼了的臺北士紳。當時駐守在臺南的劉永福頗為「恨鐵不成鋼」,於是自立為大總統,還設立了議會,其「總統府」就設立在大天后宮。劉永福坐在大天后宮裡每天向清廷求援,可是張之洞早已置身事外,不作回應。劉永福在大天后宮裡心驚膽戰地待到10月份日軍兵臨臺南城下,實在無力回天,變裝潛逃廈門。臺灣終於徹底成為日本殖民地。
日軍佔據臺南後,日本佛教開始來臺布教,當時臺灣各地許多寺廟為了在那動蕩不安的時期自保,紛紛與之籤下總寺分寺契約,大天后宮也投靠了日本曹洞宗的保護之下,導致香火不再旺盛,於是沒過多久,臺灣總督府下令禁止臺灣寺廟成為日本的分寺。1914年,由北港媽祖繞境引發的糖郊媽事件之後,「府城迎媽祖」變成指大天后宮鎮南媽的繞境,從此大天后宮媽祖繞境變成了傳統,直到1937年盧溝橋事件的爆發,為防止民眾藉此活動凝聚民族意識,迎媽祖的活動遂遭到禁止。
日本戰敗後,臺南群眾希望繼續恢復大天后宮媽祖繞境,1947年,大天后宮信眾還組團前往媽祖故鄉湄洲進香,並重新舉辦迎媽祖活動。但是由於當時的政治環境與政府不鼓勵迷信拜拜、厲行節約等政策,府城迎媽祖並不能每年舉行,信眾只能偶爾利用像「總統」就職等事件作理由來舉辦繞境。後來隨著社會的穩定,各種活動才慢慢恢復,其歷史地位也逐漸恢復,2006年,大天后宮的媽祖像舉行重光陞座典禮,由時任「總統」陳水扁主持。馬英九夫人周美青也親自來拜訪過,雖然她是個基督徒。
除了媽祖,海商們也信奉水仙尊王,其形象以善於治水的夏禹為主。其他地方也有伍子胥、屈三閭等人,或其他英雄才子、忠臣烈士與大禹合併供奉,稱為「諸水仙王」。所以,雖然在其他寺廟裡也經常配祀水仙尊王,但是在商船和郊行集中的地方,多會建有專門的水仙宮。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臺南神農街口的臺南水仙宮。
(隱藏在菜市場裡的臺南水仙宮)
「一府」的開端——菜市場裡的水仙宮
這個水仙宮很「低調」,因為「隱藏」在一座看起來別無特色的水仙宮菜市場裡,絲毫看不出來這裡曾經就是「一府、二鹿、三艋舺」中的「一府」的締造者。然而在百年前,這裡曾經是臺灣府城五條港之一的南勢港,也是臺南三郊的總部。臺南三郊是1720年代先後成立的商業公會組織,由一百多家來往於大陸和臺灣至今的福建廣東商號組成,三郊分別為北郊蘇萬利,南郊金永順以及糖郊李勝興。正是他們的合作與競爭,讓臺南府城維持了甚久的臺灣首府地位,最終造就了府城在「一府、二鹿、三艋舺」的地位。這三個地方,都是因為郊商繁榮而形成的商業城市。可惜,後來港口淤塞,曾經迎風面海的水仙宮如今大隱隱於菜市,不過香火依舊旺盛。
因為這水仙宮的歷史,整條神龍街都非等閒,這兒也是臺南著名的小吃街,街上的春卷和碗稞歷史悠久、味道正宗,每天都有人排隊。因為臺南的夜市是露天攤,所以天氣不好的時候不會擺攤,這時候,當地人都會建議:「那去水仙宮附近吃東西吧,比夜市味道正。」而且這裡還有風格各異的酒吧、咖啡館、創意工作室、住宅和手工小賣鋪,在傍晚時到此一遊,能夠體會臺南濃濃的歷史風情。之所以叫歷史風情,因為這裡的咖啡館和酒吧風情可不是現在才興起,日治時期臺灣鐵路修到臺南後,大稻埕的日本藝妓和酌婦們便乘坐火車來到臺南,在水仙宮旁邊的南勢街營業起來,後來日本人還在這裡設了檢番,劃定南勢街為日籍貸座敷,媽祖港一帶便是臺籍娼寮,後來擴展至康樂街、大勇街一帶,形成新的遊廓,夜夜笙歌,酒色曖昧。直到現在,這一帶的小巷中仍然可以看見很多日式酒屋和日式料理,但肯定沒有當年的風化色彩了。
從水仙宮出來,順著西門路走20分鐘,就會看到臺南三山國王廟,這座風格迥異的廟,草創於1729年,是全臺灣第一座三山國王廟。現在一提到臺灣客家人的信仰,大家都知道是義民廟,但其實在客家人因為反朱一貴而被朝廷稱為「義民」前,他們和廣東潮州人擁有同樣的信仰——三山國王。三山國王信仰源於廣東潮州府河婆墟的三座名山——巾山、明山、獨山的山神,從宋朝便開始。早年移民臺灣的廣東人大多是客家人,所以有時候三山國王被誤認為是客家人專屬信仰,然而,臺南西門路這座全臺首座三山國王廟,卻是潮州人修的。
(風格極突出的三山國王廟)
客家人原本不信義民爺
這座三山國王廟也是臺南最早的粵式建築,風格非常特別,和媽祖廟水仙宮等華麗雕琢的廟區別很大,不僅風格簡樸,屋舍也比較矮,雕塑很少,也沒有龍柱,甚至沒有上色。正殿裡供奉著三山國外,左邊殿裡供奉著韓文公和韓湘子,韓文公便是韓愈,因為曾為潮州刺史時福澤當地百姓,而三山神也是他封的,所以潮州會館幾乎都供奉著他。現在,臺灣的三山國王廟幾乎都成了潮州人的信仰和聚會中心。
「陳近南」原型的孔廟
除了以上的神祗,還有一座不得不說的廟——臺南孔廟。鄭成功去世後,鄭經坐穩了臺灣的政權,他的國師,也是金庸《鹿鼎記》中陳近南的原型陳永華,幫他在臺灣複製了一個明王朝的體制。為了推廣儒家思想,在陳永華的建議下,1666年,鄭經主持建立了臺灣第一座孔子廟建於卓仔埔,即今日臺南孔子廟,也是第一座官立的儒學學堂,人稱全臺首學。陳永華還制定科舉辦法,每三年有二次州試,合格後再通過府試、院試,便可進入太學。此外為推動漢化,陳永華對於入學的原住民,特別免除他們的徭役。孔廟建築莊嚴宏偉,格局完整,清幽肅穆,每到孔子誕辰之日,臺南市政府都會按照古制在這裡舉行祭孔慶典,萬人朝拜,場面熱鬧非凡。
(陳近南的原型陳永華主持修建的孔廟)
如果你喜歡,請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