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本月16號,澳大利亞正式對外宣布,他們將對中國向澳大利亞大麥徵收反傾銷和反補貼關稅的問題,向世界貿易組織提起申訴。澳大利亞貿易部長伯明罕在16號當天宣布了這項決定之後,稱澳大利亞已經無力在私下解決這項貿易糾紛,因此必須請求世貿組織介入,雖然這起申訴的處理時間可能會長達數年之久,但是伯明罕認為澳大利亞有充足的理由,以及很大的概率贏得這場申訴的勝利。
不僅如此,伯明罕在宣布向世貿組織提起申訴之後,還明確表態,如果未來中澳兩國在更多的關稅問題沒能達成協議,澳大利亞將會繼續向世貿組織提起申訴來保障本國利益,同時伯明罕再次誣衊我們的正當反傾銷措施是一種「制裁行為」,還叫囂這會讓中國「失去更多其他國家的生意」。姑且不說澳大利亞向世貿組織提起的申訴是否如他們所說的那樣有必勝的把握,現在世貿組織的仲裁機構還能不能維持基本運轉都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造成這種局面的罪魁禍首,就是澳大利亞的「親密盟友」美國,川普為了確保美國能夠在處理對外貿易時佔據絕對優勢,處心積慮地破壞眾多國際多邊協議及其相關組織,世貿組織更是首當其衝排在第一名的位置,而為了讓美國提議的人選在世貿組織的上訴機構中佔據多數位置,美國寧願讓上訴機構癱瘓也絕不退讓半步,這使得世貿組織上訴機構最後一名成員在正式期滿之後卸任,而上訴機構本身因為沒有新晉人員的補充而徹底失能。
因此澳大利亞如果想要在世貿組織平臺上「打官司」並且獲得勝訴,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讓上訴機構恢復正常運轉,而且即便是上訴機構恢復如初,中美之間的貿易糾紛還沒有落下帷幕,截止到目前,雙方在世貿組織的上訴案件已經堆積如山,何時能夠輪到澳大利亞顯然還是個未知數。而且中澳之間的貿易問題絕不僅僅局限於貿易本身,澳大利亞究竟打算在中國的對立面「站多久」,這個棘手的難題只能由澳大利亞來回答。
除此之外,我們已經開始啟動了相關程序,就以往過度依賴澳大利亞出口的大宗商品進行拆分,希望能夠在全球市場找到更多的賣家來分散風險,避免出現第二個像澳大利亞這種「挾貨自重」而且不知進退的合作夥伴。雖然這種分散策略會帶來短期的成本上升以及供貨不穩定,但是從長遠角度來看,對於維護我們的進口安全將起到重要意義,而且我們還可以以此作為起點,將部分大宗貨物的定價權從西方國家中搶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