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將出版《新源氏物語》 古日語版曾難倒讀者
2008年10月09日 10:48 來源:東方早報
發表評論
今年11月1日是世界上第一部長篇小說《源氏物語》誕生1000周年,《挪威的森林》譯者林少華等12位譯者和日本文學專家合作翻譯的現代日語版《新源氏物語》,也即將於10月底由上海譯文出版社正式出版。「這是我們獻給《源氏物語》1000歲的禮物。」該書編輯沈維蕃告訴早報記者。
古日語版難倒讀者
《源氏物語》是日本女作家紫式部於日本平安年代創作的長篇小說,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何時寫成的,並沒有正式記載,但根據《紫式部日記》的說法,紫式部是在平安時代寬弘五年(公元1008年)寫成《源氏物語》,日本文化界以此為據,確認到今年《源氏物語》誕生1000周年。
此次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的《新源氏物語》翻譯自日本著名女作家田邊聖子於1970年代創作的現代日語版《新源氏物語》。據林少華介紹,田邊聖子創作的《新源氏物語》自出版以來已經在日本出版發行超過250萬冊,其對《源氏物語》的「現代化」得到日本學界和讀者的肯定。「紫式部創作的《源氏物語》使用的是1000多年前的古日語,現代讀者根本無法讀懂,這種情況與中國普通讀者仍然能讀懂原版的《三國演義》不一樣。」林少華說,「所以早在二戰前日本文學界就開始改寫《源氏物語》,包括谷崎潤一郎等日本著名作家都曾改寫過,現在可知的版本不下20餘種,而田邊聖子的版本是其中最具影響力的一種。」
紫式部版《源氏物語》分別講了「源氏」和源氏兒子「燻」兩個人的故事。據沈維蕃介紹,《新源氏物語》只收入了小說最具影響力的「源氏」部分,全書共50多萬字,分上下兩冊。在林少華看來,現代日語版的《源氏物語》確實更符合現代讀者的閱讀口味,「從內容上看,《源氏物語》語言比較囉嗦,所以田邊聖子做了一些壓縮,刪繁就簡,把小說中有趣的部分、情節做了渲染,突出可讀性。」「兩個版本另外一個重要區別就是,田邊聖子增加了許多心理活動描寫,使一個女性的情感、視角、審美更為豐滿,而在紫式部那裡,對於心理活動描寫還比較生硬。」林少華說。
據介紹,翻譯出版《新源氏物語》由日本京都外國語大學華裔教授彭飛組織發起,包括林少華在內共有12位譯者、專家參與其中,「12位譯者、專家,既有知名的日語文學翻譯家,也有國內優秀的日本古典文學專家,各自分工完成數萬字。今年8月份,林少華等幾位專家在上海用十多天時間做最後的定稿,所以讀者最後看到的譯本基本看不出是幾個人合作,保持了語言的統一。」編輯沈維蕃說。而紫式部版的《源氏物語》,上海譯文出版社編輯姚東敏表示,國內尚無重譯的計劃,「豐子愷譯本已經達到相當高水準,很難再有人能夠超越。」
《源氏》熱潮瀰漫全球
翻譯家錢稻孫最早開始翻譯《源氏物語》,1957年8月開始在當時的《譯文》上發表,但他也只翻譯了前五回。目前最具影響力的中文版《源氏物語》由豐子愷完成,1962年起豐子愷在女兒的協助下開始翻譯,直到1965年才完成交稿,人民文學出版社邀周作人和錢稻孫校訂,但豐子愷版《源氏物語》直到1980年才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2006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了最新的一個中文版《源氏物語》,譯者是鄭民欽。
《源氏物語》在全世界目前有11個譯本,其中,英文版《The Tale of Genji》早在1882年就出現,新譯的法文版《Le Roman du Genji》更在2008年剛剛出版,而在中國臺灣最受歡迎的版本是日本漫畫家大和和紀用14年完成的漫畫版《源氏物語》。此外,電視劇版《源氏物語》拍了7次,電影拍了7部,最近一部是在2001年上演。此外還有舞臺劇、歌舞伎、能劇、音樂等相關文化衍生產品,許多日本美術館都收藏著以《源氏物語》為主題的錦織繪卷。
今年為紀念《源氏物語》誕生1000年,日本各地舉辦「《源氏物語》千年紀」活動,包括各種展覽、演講、出版品、電視特別節目,甚至有「源氏物語之旅」的旅遊行程。例如,位於日本琵琶湖南邊的石山寺,相傳是紫式部當年寫作《源氏物語》的地方,此處就有紫式部的雕像。今年,石山寺舉辦「源氏夢迴廊」活動,包括展出刺繡、田邊聖子《源氏物語》白話版的原稿等。日本京都則邀請專家解說紫式部筆下所描繪的典雅日本女性、和歌、日式庭園以及音樂演奏會與朗讀活動。位於京都南方宇治的「源氏物語博物館」更是成為紀念小說的重要據點。
【編輯:張中江】
相 關 報 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