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萍
沐浴大連九月溫和的暖陽,猛然一頭撞進七七街,一股濃濃的歷史味道撲面而來,讓我小心翼翼,不忍心抬腳,生怕踩碎某一章節,更怕遺漏某些重點。
七七街是條百年老街,西自解放路,東至中南路。在當年俄國人的老地圖上,七七街以南山小廣場為界分別被稱做「亞林斯卡亞街」和「布拉格烏耶西琴斯卡亞街」。俄國人是規劃者,僅畫了一個圖,實施者是日本人,建造者則是勤勞的「海南丟」 (指祖籍是山東的大連人)。
老街始建於1906年,前後花去7年的時間建成,道路兩旁種下成片的洋槐。看一個城市是否古老,只要看看它的建築和樹木便知分曉。眼前這一棵棵歷經滄桑的老槐樹,就是最好的見證。還有隱藏在槐樹下的一幢幢老房子,濃縮了一座城市的記憶,洞悉這座城市曾經的秘密。
槐樹是大連的市樹,素有「東方槐城」之稱。中國古建築、園林藝術家陳從周在《十裡槐香過大連》中僅用「秋風薊北,春雨江南」八個字就概括出大連的別樣風情,他還這樣寫道:「旅大市(今天的大連)綠化有成績,路上槐蔭夾道,初夏時萬樹槐花,如綴細鈿,香飄十裡……」今天走在大連現代氣息濃鬱的街道,很難遇見藝術家描繪的這番景色,只在七七古街可找到感覺。
我來的不是時候,錯過了槐樹的花期。但一陣風兒吹來,心旌蕩起,似乎花魂未散,那香味兒啊直衝我來,沁人心脾,瀰漫整條街道。百年古樹掩映的一幢幢百年老房子,頗具特色,風格獨特,酷似個百歲的老人,獨坐門前,沉默不語,天天守候著歲月,守候著每個平凡的日子,旁邊陪伴的是條溫馴的小狗,或是一隻慵懶的小貓。
日本侵佔時期,友好路至南山街段的七七街稱加茂川町,南山街以東七七街一帶稱做櫻町,南山小廣場則叫櫻町廣場,從名字可看出,滿是殖民色彩,沒了大連自己的個性,這是弱國無能造成的。當年,大連只是個吃瓜群眾。
過了南山小廣場,七七街45號處,有幢叫「雪園」的老房靜臥在路旁,在這條古街上似乎不太起眼,但此處原是日本殖民政府的特務機關。可以想像,當年這幢房子裡是多麼的陰森可怕,神秘莫測,門口有荷槍實彈陰險狡猾的特務把守,大連人是不能輕易靠近的。
百年過去,歷史早已翻篇,當年的特務機關今天成了可以自由出進的酒店。推門而入,店裡環境宜人,溫馨優雅,上下兩層,包間起名大氣,分別是北京、南京、上海、杭州和香港,可見老闆格局大氣。樓上樓下仔細找尋,不見當年日本特務辦過公的一絲痕跡。店的名字取得好,雪純白潔淨,寓意曾經的恥辱和骯髒全將覆蓋淨化。
雪園酒店的對面是大連中山區第一幼兒園,裡面兒語嚶嚶,喧鬧亦恬靜,透出一片祥和,孩子們正在門口開心地做遊戲,歡聲笑語透過樹隙,傳得很遠很遠。然而,這幢老房子裡,曾經謀划過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改變了中國,甚至影響了世界。據曾在大連生活過的日本人手繪地圖記錄,此處便是策劃炸死張作霖的人物——河本大作舊居。
河本大作出身於日本貴族家庭,參加過日俄戰爭和武裝幹涉蘇聯十月革命等軍事活動,1926年至1929年間是關東軍高級參謀。1927年6月,日本內閣總理兼外務大臣田中義一召開「東方會議」,河本大作作為關東軍司令武藤信一的隨員列席會議,提出「使滿洲脫離中國本土,置於日本勢力之下」的侵略主張。他狂妄地說:「只要打倒張作霖一個人,所謂奉天派的諸將,便會四散。除此之外,沒有解決滿洲問題的第二條路。」河本大作的言論得到了日本軍部少壯派的擁護。1928年6月,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引起世界各國的不滿,結果適得其反。日本軍政內部也不是很統一,很多人認為河本大作等人的做法過於露骨。1929年5月,河本大作被日軍大本營免去關東軍高級參謀職務,並內定永久不能晉升軍級。他便在大連做起了寓公。
時光清清淺淺的流淌,有些事情是不能流走的,不僅要刻在國人記憶的深處,也要寫進歷史的史冊,讓更多的人牢記,因為忘記都等於背叛!
貼著表皮裂成條狀的老槐樹往前走,黃葉鋪地,行人稀少,陽光透過樹隙灑下來,有些晃眼,偶有車子疾馳而去,驚擾一街寧靜。路兩旁的老房子甚多,對面的老房子無遮無攔,一眼可看個全貌,右邊的老房子前面卻豎起一道高柵欄。透過柵欄發現,裡面多數老房子大門緊閉,更似披上神秘的色彩,這房子裡曾都住過誰?現在由誰接管?不得而知,問路人也不知。柵欄邊修竹茂密,牽牛花大大方方探出頭,老樹隨意伸出虯枝。
這條百年老街啊,每幢房子,每段路,每棵樹,寫滿歷史,記載傳奇!
七七街紅葉廣場旁「集品堂」(原川王府)位置,大致是那時的「大連俱樂部」舊址,建於1924年,是座長方形的兩層洋樓,乃日本人唱歌跳舞遊樂之所。解放後,這裡被改為楓林街招待所。大文學家茅盾曾兩次入住這裡,留下故事。
七七街37號日式烤肉店「力士門」附近位置,坊間傳的是「林彪別墅」故址。老屋早已不在,但昔日之奢華卻可想像,舊時這裡曾是日本關東州廳副稅關長官官邸。周邊老人都記憶猶存,熱心給我指點大致位置。
「力士門」對面早已拆掉,不過還零散著幾間老屋。雲山巷1號和2號,據說是昔日之加拿大、美國領事館官員住宅。與之相鄰的七七街60至62號,坊間傳說是奧地利領事館故址(今七七會所對面位置)。這建築如今共住有6戶人家,都是當年大連團市委分的房子,住的都是「文革」前13級以上的幹部。房子很高,構造獨特。後因拆遷的緣故,已經稍有破壞,只剩一戶人家居住。這家姓紀,是1965年搬進來的。當時房子氣派,前院的小花園種滿了薔薇,房子側面是松樹和芙蓉,蔚然成蔭。院子裡還有一個小魚池,裡面都是鵝卵石。舊時,這座建築曾有外國兵把守,房頂還懸掛著一個「大鷹」造像,當年被紅衛兵摘走。如今,院子裡散落著很多破碎的瓦片,還透著當年的綠色,隱約能看到歷史的氣息。過去有「紅瓦青島,綠瓦大連」,這不是虛言。
日本投降後,七七街照進陽光,驅散侵略者統治已久的黑暗和霧霾,大連人終於可以在這條街上自由出進了。第二年,加茂川町改叫三民街,櫻町則以博古的名字命名,稱做邦憲街。全國解放後,兩街合二為一統稱為七七街。「文革」時期,這條滄桑的老街又以解放軍英雄人物王傑的名字命名,改稱「王傑路」。之後,根據大連市民的建議,還是改回了七七街的名謂,一直沿用今天。
秋陽伴著我從百年老街來回走著,眼前這些斑駁的古樹和老房子,讓我看到了大連的前世今生......
歷史已經走遠,今天老街用一種全新的打開方式,充滿著巨大的吸引力,年輕人跑來打卡,新人來這拍婚紗照,遊人在此拍照留念,歷史學家佇立沉思。百年古街出名了,它卻始終保持低調,從不製造驚豔,不溫不火,不急不躁,任羅馬柱上粘上落葉,瓦簷下長了苔蘚,房子尖頂上落滿風霜……
大連這條百年的街巷,值得看看,值得回味,值得深思,因為它藏著半街的槐香,藏著半街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