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齊魯大地上矗立著兩座華夏名山。一座是東嶽泰山,被尊為神山;一座是東鎮沂山,被尊為仙山。
我在濟南工作期間,曾數次陪客人登泰山遊覽,領略過神山的風採。而對於沂山,雖說距我出生地僅有10多公裡的路程,但因少小離家,「何日登沂山?」卻成了一年又一年的期盼。
退休真好,有了自主時間。蘇軾當年「老夫聊發少年狂」的激情在我身上燃燒,不顧千裡之遙,從北京自駕急匆匆返回故鄉,直接把車開到了沂山之巔。
興衝衝登上主峰玉皇頂,雖然氣喘籲籲、熱汗滿臉,這些都是小意思,因沂山的卓越仙姿實在養眼:委婉山體,群峰競秀,奧谷深幽,層巒疊翠,林海茫茫,松濤起伏,紫氣環繞……再多的形容詞,也難以準確描述眼前的景象。面對這座「天下第一鎮山」,我不禁發出「沂山如此多嬌」的驚嘆。
「人世蓬萊」仙意濃
我駐足南天門外,凝視左側赤褐色峭壁上「人世蓬萊」隸書體石刻,久久不願離去。我對書法沒有研究,但直覺這石刻排列起伏有變,生動自然,字大鬥方,古樸秀麗,蒼勁挺拔。再看款識,小字陰文,直排兩行:「清同治乙丑,了一子書」。
哦,人世蓬萊,聊聊四字,極節儉地道出了沂山的本色特徵:山水奇異,風光旖旎,雲霧竟年,如同東海仙境蓬萊一般。我被沂山的仙意沉醉,留連忘返。還不時吟誦歐陽修那句名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春到沂山,鳥語花香,沁人心脾。伴著和風,駕車在彎彎曲曲的盤山道上,頓覺峰迴路轉,恰似穿入林海浪谷一般。憑窗遠眺,但見層巒疊嶂,群峰秀出,山外青山,白雲漂浮,亦虛亦幻;山谷之中,百鳥啼鳴,松濤聲聲,好似「瑟瑟」美聲恭迎貴客蒞臨。
夏到沂山,綠翠疊秀,酷暑無影。峰尖雲霧繚繞,溪澗流水潺潺,處處仙境畫面。
那汶河源頭的聖水泉,泉湧若沸;玉帶溪萬斛珠璣,奔流數裡;百丈三疊,雷轟電激。此時立身「觀瀑亭」,更是心曠神怡:百丈峭崖猶如白練懸掛,高與雲齊。逼視則濛濛細雨,跌瀑擊石,水花四濺,如飛迸萬顆銀珠。
讚美百丈瀑布詩詞數百首之多,有人推崇明代御史陳鳳梧的七律:「百丈崖高鎖翠煙,半空垂下玉龍涎。天晴六月常飛雨,風靜三更自奏弦。」我覺得,詩仙李白的詩也別有韻味:「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開。龍潭中噴射,晝夜生風雷。但見瀑泉落,如潀雲漢來。」
秋到沂山,滿目斑斕,絢麗無限。群峰紅黃相嵌,殿宇亭閣若隱若現。更令人叫絕的是雲海奇觀,變幻莫測的沂山雲海,使遊客仿佛置身海市蜃樓中的蓬萊仙山。
冬到沂山,白雪皚皚,趣味依然。峰巒銀裝素裹,煙雲蒙蒙,更顯山色奇觀:霧凇銀華,爭奇鬥豔,紅日映照群山,銀光閃閃,蒼松翠柏挺拔傲立,冰天雪地生氣不減。野狼出沒,遇人不驚;鼯兔互戲,各得其樂,趣味盎然。
「險奇秀幽」美如畫
沂山,故鄉的山,我為你點讚!南險、北奇、東秀、西幽,好一幅絢爛多彩的美麗畫卷。
若論險,當屬玉皇頂的「探海石」。它飛身探外,半踞半懸,內高外低,微傾下斜,猛視似有墜落之危,勢態極為峻。東麓雖有林海綠蔭,登臨也會感覺目眩心顫。真乃是「壁臨萬丈崖,石疊壯人膽,懦夫丟七魂,英雄曰奇觀」。
每當晴日凌晨,人們登到「探海石」上,極目東眺,但覺腳下雲海滾滾,「探海石」晃作扁舟一葉,駕臨東海,轉瞬之間,萬頃碧波潮紅頓現,而紅暈漸深之際,一輪紅日「譁」地躍出峰濤浪尖,萬道金光頓時耀入眼帘,東海波影即可隱去,「探海石」上人聲沸騰衝天……
沂山東距海面150公裡,三百裡波光晨曦一現,當然是仙山最令人心馳神往的一大景觀。
若論奇,當屬法雲寺的十大奇松。它們古老蒼勁,挺拔矯健,態勢各異,獨具特色。看那迎客松,生長在法雲寺中間路旁,樹高10餘米,胸圍2.8米,古樸蒼勁,氣勢盎然,其一枝外探,斜向道旁,猶如巨人傾身探臂,向遊人招手致意。
再看那潘龍松,生長在法雲寺北側巖壁上,相傳為元成宗鐵穆耳封東鎮沂山時所植,古稱「御松」,距今已有700餘年,樹高6.5米,胸圍米,枝幹虯曲,迂繞盤旋,奇姿天成,呈現出老態龍鐘的風韻,頗像盤龍之姿。
還有神疊松,生長在法雲寺西北側,態勢奇特,秀出眾樹,疊三曲四,巧奪天工……
還有慄抱松,樹高8.5米,胸圍2.21米,有470餘年樹齡,現古板慄底部自生三株幼板慄樹,大小不一,人稱「四世同堂」。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半個世紀前從老樹幹釐米腐朽洞穴處,自生一株油松,與主幹呈度斜生,高米許,老慄新松,同株異體,相映成趣,謂之一奇。
還有母子松、連理松、探人松、覽寺松、透明松、姊妹松等等,姿態各異,巧奪天工,確實稱得上是大自然的傑作。身臨其境,浮想聯翩,自然令人嚮往。
若論秀,當然是水秀。說起沂山的水,不禁讓人想起歌劇《紅嫂》裡「舀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長」的優美唱腔。沂河發源於沂山,這也是對沂山之水的頌讚。
沂山的水資源相當豐富,且水質優良。山澗溪水常年不斷,「百丈瀑布六月寒」的詩句,就是讚揚沂山水之勝的。沂山多泉,大小山泉難以勝數。比如鳴琴泉群,歪頭崮泉群,大蠶場泉群,水石屋泉群,玉帶溪泉群,等等。
山上氣候溼潤,常年溼度達75%左右。霧氣產自山脊,白雲繚繞山澗,山上陰雨天氣佔全年總天數的65%以上,降雨頻繁。民間傳說,「由於沂山有王母娘娘行宮,為保證花草茂盛,環境優美,天庭決定,這裡一年之中多降場澆花雨。」實則是山地特殊氣候影響造成沂山一帶成為降雨中心。因雨量充沛,徑流不斷,沂山就成了彌河、汶河、沭河、沂河「四水」的發源地。
水是生命之源。發源於沂山的「四水」,河道總長近千公裡,流經山東和江蘇兩省數十個縣市,它給沿河人們帶來的福祉可謂功德無量。我們不能不由衷讚嘆:「沂山啊,你山美,水更美!」
若論幽,自然莫過槐谷。槐谷長達十幾公裡,婉轉逶迤,縱深幽邃。左右山勢廣闊,普寬約2500米,山麓交錯,岡嶺兀起,峰巒重疊衝出,山梁迴轉繞盤結,溝壑林深,花草茂盛。隱晦之日,人行其中,轉向難辨東西。
谷內泉水比皆是,溪流縱橫如織,頗有「幽谷仙客居,溪流瑤琴鳴」的情趣。其間,刺槐密匝遍布,老乾新秀競發,挺拔直立,蔽日遮天,繁茂成林,多達一萬餘畝。遠遠望去,夏天若碧海翻浪,冬日似濃霧漫山。尤其是初夏時節,「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漫山遍野的刺槐銀裝素裹,如堆雪積雲,成了槐花的海洋。
百裡飄香風,蜂蝶分沓而至,嗡嗡鳴唱,翩翩起舞,尋覓花間,這裡又成了蜜蜂的王國。山南海北的放蜂人,不遠千裡雲集於此,搭帳拉蓬林間道旁,露宿野餐,伸手泉水烹茶,側耳林中鳥歌,飽嘗自然之美,享受隱士幽靜之樂。我國著名古生物學家楊鍾健(1887~1979)先生登遊沂山,路過此谷,見其風景殊秀,即景賦詩頌曰:「百裡山水人陶醉,萬畝林海蜜生香。齊魯江南隱東鎮,補闕遺封寫頌章。」
哦,沂山如此多嬌。百裡群山,巧奪天工,不能一一贅述,我想主要介紹一下歪頭崮。它面南座北,高聳蒼穹,主峰外探東斜,故名歪頭崮。崮峰花崗巖巨石層疊,「巔如壘卵,以堆石為奇功」,堆石身姿各異,高者擎天,身高米如柱,頂端一天然圓穴如面盆,水清見底,名曰「天池」。登其上猶如置身凌空,神慄目眩。舉首仰望,日月低垂,白雲摩頂;低頭俯視,四周景物,盡收眼底。明代雅士雪蓑題壁頌其高險曰「俯首聽天外,垂手懸雲間」。
沂山佳境還有扁崮,其勢狹長高峻,呈扁形。頂峰巨石嶙峋,峭壁懸崖,峰頂分二,北似「長龍」,南若「臥虎」,形奇勢險。沂山美景還有花枝臺、龍頭崮、百丈崖、回頭崮、掉花崖、筆架山、玉帶溪、天齊灣等,均氣勢不凡,形態各異,秀拔蒼穹,天生麗質,野趣盎然。古往今來,大凡到過沂山的人,無不領略到一種尋奇、覓幽、探勝的意趣。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沂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據史料記載,大約6000年前後的新石器時代,神農為療民疾就來沂山嘗百草,爾後黃帝封禪沂山,舜即位後,即封沂山為鎮山,夏、商、周、秦沿襲相祭,禮儀之重,一代勝過一代。可以說,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大都在沂山留下過膜拜的印跡。
在東鎮碑林裡,有幢皇帝御碑:漢武大帝太初三年(前102年)祭告沂山碑;西魏文帝大統元年(535年)祭告沂山碑;隋文帝開皇十四年(594年)詔東鎮碑;唐太宗貞觀十年(636年)詔封沂山為東安公碑;唐玄宗天寶十年(751年)加封沂山東安公碑;五代後周廣順二年(952年)周太祖祭告東鎮碑;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敕令重修東鎮廟碑;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祭告沂山碑;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詔封沂山為東安王碑;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加封五鎮詔》封沂山為元德東安王(漢、蒙兩文)碑;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詔定嶽海神瀆神號(東鎮曰沂山之神)」碑;洪武三年元月御製祭文碑;世宗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祭告東鎮沂山碑;清聖祖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祭告東鎮碑;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四月詔封沂山佑民捍禦之神碑;高宗乾隆二十年(1755年)祭遊沂山碑。
從御碑的封號來看,沂山地位越來越高,尤其是清雍正皇帝詔封沂山為「佑民捍禦之神」,並詔定每歲春秋仲月,由所在專祭,以守土正官之主,凡遇國家大典,如新皇登基,或「天時不順、地道歉寧」「興師徵戰」,皇帝還要親自或派遣重臣赴東鎮沂山祭告。
於朝廷御祭,加之沂山多嬌,大家名士更是慕名而至。西晉清廉官吏胡威,拜謁沂山玉皇頂大羅泉留題「神水飛來三界外,東鎮極峰湧清泉。但願天地共相濟,禹甸處處是仙山。」這詩實在太好,禹甸意為中國疆域,他期盼祖國大好河山都像仙山沂山一樣多嬌!還有唐代大詩人李白、劉長卿、儲光羲,宋代著名文人歐陽修、範仲淹、蘇軾、蘇轍,元代名仕劉瓚、胡居祐、郝載、趙崇,明代狀元馬愉、趙秉忠,清朝體仁閣大學士劉墉等到都此觀光攬勝,且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歌賦、銘文石刻,細讀發現,都是對沂山仙姿的溢美。可見,沂山之美,燦古灼今,並非虛言。
今日到沂山遊覽、拜謁者,更是絡繹不絕,難計其數。我在沂山遊歷期間,聽當地傳說我國第一個文學諾獎獲得者莫言先生曾到沂山的傳奇故事。2011年,莫言到東鎮沂山遊覽,還考察了「鎮文化」。回去之後便喜事盈門,當年,被選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第二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緊接著受聘於北京師範大學國際協作中心主任。
當然,莫言先生的連串喜事,倒不是因為來了沂山,他不來沂山喜事照樣會來找他。但巧就巧在喜事發生在來沂山之後,容易引起人們浮想聯翩,他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據說他家院子裡的土都被人挖去許多,你想,他到沂山之後發生過那麼多巧合的喜事,成為當地傳奇故事,也在情理之中。
不管傳說是否真實,此後不久,莫言先生再次來到沂山,還參加了東鎮祭祀大典,並給東鎮廟留了墨寶,現在「文昌殿」匾額就是莫言所書。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