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縣,隸屬於山西省長治市。地處山西省中南部,太嶽山東麓,長治市西北部,東鄰沁縣,南接屯留區、安澤縣、古縣,西連靈石縣、霍州市,北靠平遙縣、介休市。地理坐標在東經111°58′30″―112°32′30″,北緯36°20′20″―37°00′42″之間,是晉東南、晉南、晉中交匯之地。全境東西寬45千米,南北長74千米,總面積2549平方千米。沁源縣森林覆蓋率超過56.7%,居山西省之首,是全國「油松之鄉」。
1、交通氣候截至2018年末,沁源縣公路線路裡程946.03千米。沁源縣有汾屯線(汾陽至屯留)公路途經縣境,由沁源縣交口經沁縣至武鄉的支線公路,連接著太原至大口乾線公路和榆次至黃碾支線公路。 沁源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氣候溫和,空氣溼潤,平均溫度8.6℃,年相對溼度平均65%,年平均降雨量656.7毫米,年均氣溫8.7℃,無霜期90—150天,年平均日照時數2519小時。
2、旅遊資源2.1 沁河源國家溼地公園山西沁河源國家溼地公園位於山西省長治市太嶽山國有林場,總面積248.3公頃。沁河的主源位於沁源縣王陶鄉河底村後一條狹長的溝谷中,溝谷兩岸山崖相距約7米寬,在石崖上有一個水源豐盛的山泉出水口,如茶碗之粗,突湧而出,水質清冽,終年不減,長流不息。山泉流出石崖後,沿著險峻的十裡山谷,一路奔湧而下。此後,漸次納入出自官灘鄉活鳳村、景鳳鄉南灣、白狐窯鄉馬泉村、赤石橋鄉澗崖底村、聰子峪鄉水峪村等五處流出的水源,匯納各川之水後,由小南川流出沁源縣境,經千裡流程注入黃河,沁源縣即因它是沁河發源地而得名。
2.2 靈空山聖壽寺靈空山聖壽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省長治市沁源縣城西北19公裡靈空山峪中,坐落在懸崖的半山腰。據寺內碑文和縣誌記載,唐朝末年,唐懿宗第四子李侃於乾符六年(879年)避黃巢起義於此,削髮為僧,皈依佛門。後來唐僖宗派人四處尋找,找至靈空山,然李侃已看破紅塵,不願回朝,寺僧知其為皇子,就推崇其做了住持。不久,皇帝敕命,重建禪院,增修殿宇,此山一時聞名遐邇。
2.3 靈空山古建築群
靈空山古建築群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靈空山屬太嶽山脈,境內峰巒疊起,溝壑縱橫,風光十分秀麗。據寺內碑文載,唐初靈空山就有寺廟,規模較小。唐景福年間(892—893年)擴建,後歷代均有修葺。主要寺院有聖壽寺,為明清所建。聖壽寺因地勢修建,東西橫向排列、左右聯通六院,中大殿一院為主體建築,共計有僧舍殿宇76間。另有明代修建的仙、巒二橋,造型精巧美觀。
2.4 沁河源頭景區沁河屬黃河水系,為山西境內八大河流之一,長度僅次於汾河位列第二,在沁源境內流程百餘公裡,流域面積2103平方公裡。沁河是沁源的母親河,沁源縣因發源之地而得名。河源在村後一條狹長的崖谷中,兩崖相間約7米寬,崖底各有一個水桶粗的泉流噴湧而出,水質清洌透徹,水量終年不減。兩源流交合後順著河溝湍湍東去,匯納百川之後有小南川出縣境,開始了它一瀉而入黃河的千裡流程。景區內高山相對,峭壁如削,山谷幽深,時開時合,時而青山疊翠,望不見頂,時而峽谷一線,如逢絕境,每年來此尋訪探險的遊客絡繹不絕。
2.5 太嶽山森林公園太嶽山森林公園位於山西省長治、臨汾、呂梁三地區交界處,地處山西省腹地,太原市西南。1992年11月經林業部批准建立,佔地面積90萬畝。公園氣候溫和,屬溫帶大陸性氣候,所在地區屬太行山中段,並有多條溪流從這裡發源注入汾河和沁河。園內植被良好,森林密布,森林覆蓋率為48.5%,在山西省名列前茅。森林結構以天然次生林為主,佔89%,其餘為人工林。主要樹種為油松,是山西省油松集中分布地區,素有「油松之家」之稱,其中靈空山有全國最大的油松「九桿旗」,號稱油松之王。除油松外,園內其他樹種還有華北落葉松、白皮松、杜松、楊樹、樺樹、遼東櫟、五角楓等。藥用植物也很豐富。
2.6 太嶽烈士陵園太嶽烈士陵園位於沁源縣城十字街西北。陵園於1949年8月1日奠基動工,同年12月15日正式竣工。這裡依次安葬著在革命戰爭中犧牲於沁源的部分烈士遺骨。松柏青翠、綠樹成蔭、碑石整潔、莊嚴肅穆。人們經常到此憑弔,緬懷革命先烈。烈士陵園內的陳列館裡,陳列著革命戰爭時期彭軍民在沁源進行革命鬥爭的歷史資料,是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教材。
2.7 靈空山
靈空山風景區為AA級自然風景區,,是山西境內「熱門」景點之一,是長治市「十五」期間旅遊開發建設的一處重點工程,是一處具有很大發展潛力和吸引客商投資的寶地。 仙橋,仙橋為單拱石橋上建棚式長廊三間,寬不過三米左右,雖結構簡單,卻雅觀堅固。遊人每到此處,俯身探視橋底,見深谷數丈、溪流潺潺,頓覺頭暈目眩,身搖欲墜。
巒橋,巒橋是我國古代工匠聰明智慧的結晶,它長十七米,寬四米,丹柱畫廊,造型優美。之所以取名「巒橋」是因為坐落於山巒之中,又飛架於山巒之上的緣故。自古到今,巒橋是由南邊來的遊客及善男信女們進寺進香膜拜的唯一通道。 九桿旗(九鼎松),九桿旗生長在聖壽寺山頂的巖崖之中,高達四十餘米,根部直徑達五米,經專家考測樹齡在六百年以上,是我國油松中最壯觀、蓄積量最大的油松,因此冠以「油松之王」的美譽。
3、特產美食
3.1 沁源莜麵栲栳栳莜麵的原糧叫"莜麥",也稱"燕麥"、"玉麥"。已有2500多年的種植歷史,是沁源縣首屈一指的粗糧品種。它不僅有耐飢抗寒、保肝、保腎,造血及增強免疫力之作用,而且還有強體、健腦、清目、美容之功能,常食可提高智力、降低膽固醇,治糖尿病也有良好的效果 。它既是營養豐富的食物,也是降血防癌的藥物。莜麥脫殼碾粉即叫"莜麵"。
3.2 第一鍋牛肉
沁源特產第一鍋牛肉經過嚴格的排酸工序,是真正合格的排酸肉;另外本品都是放養牛肉加工製成,"第一鍋"牛肉取自千頃太嶽山野外山林自然放養的優質牛源,呼吸清新空氣,飢食青草,渴飲山泉,體質健壯,故肉質細膩鮮美,令人回味,自投入市場以來深受廣大消費者親眯,好評如潮!
3.3 沁源食用菌
沁源縣地處山西省東南部太嶽山腹地,境內植被完好、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森林覆蓋率達60%以上,居山西省首位,是長治市唯一的自然保護區,是全國食用菌生產最理想的地區之一。2004年被國家確定為「沁源縣國家級食用菌標準化示範區」。
3.4 上黨臘驢肉長治的名吃中以上黨臘驢肉最為有名,上黨臘驢肉原專指砂鍋臘驢肉,因製作創始於臘月而得名。它以新鮮驢肉為主要原料,配以各種香料、佐料、做工極為考究。其色澤鮮豔,醇香可口,以其獨特的風味傾倒「美食家」,享譽古今。驢肉肌間結締組織不甚發達,故俗語有「天上龍肉,地下驢肉」之說。上黨臘驢肉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是理想的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同時又可健胃、活血,是脾虛腎虧和貧血症患者的滋補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