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次發現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化石

2020-12-24 人民網

原標題:我國首次發現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化石

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的股骨片段。

  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的跗蹠骨片段和現生大雁(Anser fabalis)跗蹠骨對比圖。

  昨天(3月2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我國科學家倪喜軍和同事在最近一次野外科考時,於中國和哈薩克斯坦邊境的沙漠中發現兩塊珍貴鳥類化石,並最終證明是早已滅絕的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化石。

  這是在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這種鳥類化石,證明在距今5500萬至3500萬年前的始新世,歐亞之間的鳥類地理區系一直存在聯繫,兩地擁有類似的生態環境。

  發現:

  

  險些錯過珍貴鳥化石

  最近,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倪喜軍和同事到位於中哈邊境的新疆北部吉木乃科考。

  在一處大片沉積巖地帶,曾經美麗的古齋桑泊湖,隨著歲月侵蝕,已變成一片色彩瑰麗的沙漠。美麗的景色,使科學家們停下腳步。

  除了美麗的景色,倪喜軍意識到這裡可能藏著大量的化石,「我們發現了大量淡水河湖形成的沉積巖,歷來這種地方都是化石的『藏身』寶地。」果然,他和同事們最先看到的是大量古代魚骨化石,其中不乏兩三米長的大傢伙。科學家們還找到一些鱷魚的糞便化石。

  就在科研人員準備滿載而歸時,倪喜軍又看到兩塊化石,與先前發現的化石不大一樣,曾經做過鳥類研究的倪喜軍仔細辨認,認出這是鳥類的化石。

  倪喜軍很是驚喜,「鳥類化石非常不容易保存。」他說,「這是因為鳥類為了適應飛行,其骨頭中間有很多空腔,氣囊都填充在骨頭裡,骨壁非常薄,因此很容易破損,難以變成化石。」

  據了解,鳥類化石中,中生代(距今約2.5億年至6500萬年)的化石一般保存較好,有些還有完整的骨架。但是恐龍滅絕以後的新生代(據今6500萬年),鳥類的化石在全世界範圍內都非常少。

  當時倪喜軍並不知道,這兩塊鳥類化石將給他更大的驚喜。

  研究:

  

  體態類似天鵝屬新屬種

  倪喜軍小心翼翼收藏好化石,並和同事一起對兩件鳥類化石進行詳細對比研究。其中一件為鳥類跗蹠骨片段,保存了多個雁形目鴨科鳥類的特徵,同時還有水禽中僅見於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的特徵組合。「這個跗蹠骨屬於一個個體很大的鳥類,與現生天鵝相當。」倪喜軍說。

  他越看化石越驚喜,他意識到他發現了一個新屬種。「看,它的第二滑車內側不存在突緣,第三滑車足底面的近中側不對稱,這些特徵都表明這是一個新屬種。」

  第二件標本為鳥類的股骨片段,屬於一個與跗蹠骨標本個體同樣大小的鳥類,其特徵與在比利時發現的早漸新世可能屬於鴨科羅曼維爾雁鴨亞科的鳥類化石相一致。

  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化石的「年紀」可追溯至距今5500萬至3500萬年前的始新世,倪喜軍的發現是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化石。

  證明:

  

  歐亞鳥類存在地理聯繫

  以往的理論顯示,始新世時,歐洲和亞洲是分開的,中間隔著一個圖爾蓋海峽,許多動物因此被分隔開。

  倪喜軍表示,這次發現,說明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的地理分布範圍也包括亞洲,大體型的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在始新世時即已存在。

  「一般來講,鳥類的遷徙都是南北向的,很少有鳥會東西向飛。如果我們發現的這種鳥類在東西部兩個地方都有的話,實際上就表明它的分布範圍跨越了兩個大洲。」倪喜軍說,這說明在阻斷絕大多數哺乳動物擴散的圖爾蓋海峽乾涸之前,歐亞之間的鳥類地理區系一直存在聯繫。

  延伸閱讀

  

  歐亞有類似生態環境

  據介紹,最早的類人猿出現在5500萬年前,已有其它化石證據顯示,類人猿很可能從亞洲興起,又擴散到了世界各地。

  究竟最早的類人猿有沒有擴散到歐洲、北美洲?什麼時候過去的?從什麼方向過去的?這次鳥類化石的發現可能為人類祖先繁衍之謎的研究提供新的證據。

  據倪喜軍介紹,以前有人說,由於圖爾蓋海峽的隔阻,很多動物無法跨越歐亞,但後來了解到一些嚙齒類的動物能夠跨越圖爾蓋海峽,現在證明鳥類也可以過去,這說明當初亞洲和歐洲在生態環境上有非常相似的地方。這從不同物種的角度證明:包括靈長類在內的動物一旦有機會擴散過去,都能夠存活下來,這一成果對研究人類的繁衍歷程有重要的意義。

(來源:北京日報)

相關焦點

  • 【北京日報】我國首次發現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化石
    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的股骨片段。  2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我國科學家倪喜軍和同事在最近一次野外科考時,於中國和哈薩克斯坦邊境的沙漠中發現兩塊珍貴鳥類化石,並最終證明是早已滅絕的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化石。  這是在中國乃至亞洲首次發現這種鳥類化石,證明在距今5500萬至3500萬年前的始新世,歐亞之間的鳥類地理區系一直存在聯繫,兩地擁有類似的生態環境。
  • 我國首次發現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化石—新聞—科學網
    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的跗蹠骨片段和現生大雁(Anser fabalis)跗蹠骨對比圖。 昨天(3月2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我國科學家倪喜軍和同事在最近一次野外科考時,於中國和哈薩克斯坦邊境的沙漠中發現兩塊珍貴鳥類化石,並最終證明是早已滅絕的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化石。
  • 中國首次發現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化石(圖)
    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的跗蹠骨片段和現生大雁(Anser fabalis)跗蹠骨對比圖。  本報記者 劉歡  昨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我國科學家倪喜軍和同事在最近一次野外科考時,於中國和哈薩克斯坦邊境的沙漠中發現兩塊珍貴鳥類化石,並最終證明是早已滅絕的羅曼維爾雁鴨亞科鳥類化石。
  • 亞洲首次發現雁形目羅曼維爾雁鴨亞科化石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倪喜軍等在新近出版的《古脊椎動物學報》第一期報導了發現於新疆北部吉木乃晚始新世地層中的兩件鳥類化石,這兩件化石可能代表了雁形目鴨科一個已絕滅亞科羅曼維爾雁鴨亞科(Romainvilliinae
  • 鴻雁,是鴨科雁屬的鳥類,又叫黑嘴雁、沙雁、草雁
    鴻雁(學名:Anser cygnoides,英文名:Swan Goose)是鴨科雁屬的鳥類,又叫原鵝、大雁、洪雁、冠雁、天鵝式大雁、隨鵝、奇鵝、黑嘴雁、沙雁、草雁。雁形目鴨科鳥類。鴻雁,體長800-930毫米。
  • 鴻雁,是鴨科雁屬的鳥類,又叫原鵝、大雁
    鴻雁(學名:Anser cygnoides,英文名:Swan Goose)是鴨科雁屬的鳥類,又叫原鵝、大雁、洪雁、冠雁、天鵝式大雁、隨鵝、奇鵝、黑嘴雁、沙雁、草雁。雁形目鴨科鳥類。鴻雁,體長800-930毫米。
  • 鴨科黑雁屬的鳥類-加拿大雁
    加拿大雁在加拿大,這種大鳥的社會地位可是非常高,別看他們走路一搖一擺挺可愛的,其實與英國泰晤士河上霸道的天鵝有一拼,不管你惹沒惹他們,只要它們看你不順眼,飛起來就一頓猛啄。加拿大雁在加拿大的多倫多,野生動物是這裡的看點,因為極其人性化的保護措施,在加拿大的公園,經常有野生動物出沒,加拿大雁就是其中的常客。
  • 寧強境內首次發現珍稀鳥類翹鼻麻鴨
    在寧強縣城的玉帶河中,飛來了一群瀕危珍稀鳥類翹鼻麻鴨。它們紅嘴紅掌,黑頸棕胸,羽毛黑白分明,十分的逗人喜愛,成為初冬一道美麗的風景。在發現後不久,就引來了當地愛鳥人士及附近居民的駐足觀看。筆者從岸邊看到,這群可愛的翹鼻麻鴨在清澈的河水中暢快地遊來遊去,時而潛入水中覓食,時而扇動翅膀盤旋空中。不遠處,一群紅嘴鷗在水面上空來回滑翔。幾隻活潑的小鸊鷉也湊趣其中。和遠近的山水民居相互映襯,形成了一幅秀麗唯美的山水畫卷。
  • 「通州創森」來看看鴨~ 副中心鴨科鳥類圖鑑
    隨著通州區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副中心的生態環境正越來越美創森生物多樣性指標得到顯著提高2020年10月底至今,通州區已記錄到鴨科鳥類20種,包括:鴻雁、短嘴豆雁、白額雁、赤麻鴨、鴛鴦、赤膀鴨、羅紋鴨、赤頸鴨、綠頭鴨、斑嘴鴨、針尾鴨、綠翅鴨、赤嘴潛鴨、紅頭潛鴨
  • 紅胸黑雁,一種鴨科黑雁屬的鳥類,是雁類中體色最豔麗的一種
    紅胸黑雁(學名:Branta ruficollis)為鴨科黑雁屬的鳥類。小型雁類。全長55釐米左右紅胸黑雁是一種小型的雁類,體長為53-56釐米,翼展110-125釐米,雌雁體重1200克 ;雄雁體重1300-1600克,壽命15年紅胸黑雁喜歡棲息於海灣、海港及河口等地善於遊泳和潛水,飛翔的速度也很快,從水面上飛起時,也總是在不停地鳴叫。
  • 寧強首次發現珍稀鳥類翹鼻麻鴨
    違法不良信息舉報 029-63907150 029-85356217 寧強首次發現珍稀鳥類翹鼻麻鴨 來源:陝西日報 時間:2020-12
  • 科學家在我國中生代鳥類化石中發現髓質骨
    Communications)在線刊發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鄒晶梅、周忠和團隊與國外同行(包括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教授Mark Norell 以及佛羅裡達州立大學教授Gregory Erickson)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報導了早白堊世九佛堂組反鳥類的髓質骨
  • 雁落平沙景再現,珠海發現短嘴豆雁鳥類新紀錄
    記者從廣東省林業局獲悉,珠海市觀鳥協會會員日前在平沙發現鳥類新紀錄——短嘴豆雁。據了解,珠海市觀鳥協會會員近期在高欄港區平沙鎮發現鳥類新紀錄:三隻短嘴豆雁。短嘴豆雁是由豆雁(Anser fabalis)亞種提升為種。短嘴豆雁在珠海屬於冬候鳥,根據《廣東省的鳥類及考察歷程》,廣東省最早記錄的短嘴豆雁追溯到1863年。
  • 陝西寧強縣:首次發現珍稀鳥類翹鼻麻鴨
    在發現後不久,就引來了當地愛鳥人士及附近居民的圍觀。從岸邊可以看到,這群可愛的翹鼻麻鴨在清澈的河水中暢快地遊來遊去,時而潛入水中覓食。不遠處,一群紅嘴鷗在水面上空來回滑翔,幾隻活潑的小鸊[pi]鷉[ti]也湊趣其中。和遠近的山水民居相互映襯,形成了一幅秀麗唯美的山水畫卷。
  • 我國古生物化石最新研究改寫地球生命進化史(圖)
    乍聽起來,好像是一部新出版的科幻小說廣告語,但這卻是我國古生物學家在最新研究成果基礎上得出的結論。  20世紀90年代末期,在我國遼寧西部連續發現了不少帶絨毛的恐龍化石,經過研究,我國的古生物學家們發現這種毛狀皮膚衍生物與鳥類的羽毛有著同源構造,因而這種古生物化石被命名為「中國龍鳥」。
  • 崑山花橋飛來美洲綠翅鴨 為江蘇省首次發現該鳥類
    蘇報訊(駐崑山首席記者 朱新國)近日,鳥類調查人員在崑山花橋經濟開發區天福國家溼地公園定期調查過程中,發現並記錄到新品種:美洲綠翅鴨及斑姬啄木鳥。其中,美洲綠翅鴨在國內鮮有記錄,此前僅在上海、北戴河、汕頭、香港及臺灣有零星記錄,此次發現系江蘇省首次。
  • 湖湘自然歷丨大雁都是些什麼雁
    人們常說的大雁,其實是鳥綱、鴨科、雁亞科鳥類的通稱,常見的有白額雁、鴻雁、豆雁、小白額雁和灰雁等。這種大型遊禽,善於飛行,秋冬季節,它們從西伯利亞一帶,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浩浩蕩蕩地飛到我國南方過冬。 洞庭湖開闊的溼地裡,有豐富的苔草、水草和魚類,特別適合大雁們生活。在東洞庭湖,數量最龐大的雁,是豆雁。它們身體灰褐色,嘴甲的前部有蠶豆大小的黃色斑塊,很好辨認。
  • 河北地質大學季強教授在我國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MBA中國網訊】9月12日,河北地質大學在春秋講堂舉行2018年重大科學發現信息交流會。著名古生物學家、河北地質大學教授季強在海德堡人類型化石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科學發現:在我國哈爾濱首次發現海德堡人類型化石。
  • 雛鳥化石揭秘原始鳥類進化特徵
    一個國際研究團隊最新發表報告說,西班牙出土的這具雛鳥化石揭示了原始鳥類發育和進化的重要信息。了解原始鳥類骨骼發育對探索鳥類進化歷程至關重要,尤其是飛行能力的起源和進化。雛鳥時期是骨骼發育的關鍵階段,但雛鳥化石非常罕見。西班牙出土的這具雛鳥化石接近完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西班牙馬德裡自治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用同步輻射設備在亞微米尺度上對它進行了詳細觀察。
  • 母鴨保護幼仔與蒼鷺激戰 實力懸殊仍一搏(組圖)
    蒼鷺發現「獵物」,母鴨極力保護自己的幼仔 這句話在動物界也不例外,近日英國一名攝影師在英國威克洛郡的布雷灣拍攝到了母鴨為保護自己的幼仔而與體形高大的蒼鷺進行實力懸殊一搏的震撼場景。不幸的是,最終小鴨子還是葬身蒼鷺腹中。   蒼鷺簡介:   蒼鷺是鳥類的一科,翼大尾短,嘴直而尖,頸和腿很長,常見的有「白鷺」(亦稱「鷺鷥」)、「 蒼鷺」、「綠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