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不久,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優質品牌保護委員會2019-2020年度智慧財產權保護十佳案例及「兩法」銜接典型案例發布交流會上,江蘇省海安市人民檢察院辦理的1件公益訴訟案,由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會員企業自主提名而意外獲得了智慧財產權保護(刑事類)十佳案例。近年來,海安檢察院從精準打擊犯罪到依法審慎辦案,從公開承諾服務舉措到走進企業打通服務「最後一公裡」,在法治護航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用腳步丈量,用實效作答。
強化服務理念
2018年,海安檢察院便將「服務保障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確立為全院的重點工作,先後制定了服務保障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10項舉措、15條意見,並與海安市工商聯建立常態化聯繫機制,做到「民企有需求,檢察有回應」,相關做法得到市委的充分肯定。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海安檢察院及時出臺《關於做好疫情防控期間依法服務保障民營企業的實施意見》,領導班子、中層幹部22人下沉聯繫幫扶企業復工復產,開通12309「暖企服務熱線」,指定專人受理、快速辦理企業訴求。針對企業疫情防控、安全生產、環境保護方面出現的刑事法律風險,編發《企業刑事法律風險防範指南》「小藍書」,與海安市發改委聯合開展「護航企業健康發展、走訪重點企業」活動,成為全市「駐企幹部」的必備手冊。
今年9月,海安檢察院部署開展檢察長「三進」(進園區、進項目、進企業)行動,與海安市上海商會、浙江商會、「創業二代」企業家商會籤訂結對共建協議,並在本院12309檢察服務中心成立「基層商會檢察官聯絡站」,為企業家提供司法訴求受理、權利救濟、風險防控、法律諮詢等「一站式」司法服務。
為打通護航民企「最後一公裡」,海安檢察院將「三進」行動與「檢察官進網格」聯動融合建設,建立定點定向掛鈎聯繫企業制度,走訪6個重大項目、12家重點企業,徵集企業需求、意見建議15條。組建「企明星」法治宣講團,為商會、街道非公企業家送去了一堂堂乾貨滿滿的民法典知識講座。
精準打擊犯罪
司法辦案一直是檢察機關服務保障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途徑和基本方式。2019年,海安檢察院提前介入某電氣公司兩名員工李某、吳某涉嫌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案,閱卷了解基本案情後發現該公司報案時,只提出兩人涉案的疑點,並沒有相應的證據予以支撐。
承辦檢察官列出詳細偵查方案建議,從某供貨商短期內價格提高極不正常作為突破口,最終鎖定兩人在擔任該公司採購總監和採購經理期間,利用其採購原材料、確定供貨商的職務之便,合謀受賄達300餘萬元,直接導致公司原材料採購價格虛高,經濟上受到重大損失。
為規範企業管理、提高員工法治意識,海安檢察院還向企業管理人員建議對風險隱患較多的採購、銷售等部門人員實行定期輪崗,加強監督;對辦案中發現的其餘輕微違法行為人員,建議公司作出相應處理;組織企業40名中層幹部觀摩該案庭審,現場接受最直觀的法治教育;在公司宣傳欄張貼李某、吳某的自我剖析材料,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
據統計,今年以來,海安檢察院從嚴從快打擊盜竊、挪用資金、職務侵佔等侵害民營企業財產犯罪17件21人,有效維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和生產經營秩序。
釋放司法溫度
「目前,我們企業發展形勢向好,新招聘了幾十名工人,在今後的生產經營活動中,我們一定做到守法經營,用實際行動回報社會……」今年10月,海安市檢察院收到某機械有限公司寄來的一封EMS。
原來,這家企業負責人江某為了維持企業經營,與上海某實業有限公司在沒有真實貨物交易的情況下,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15份,稅額達20萬餘元,並將所有涉案發票用於向稅務機關抵扣稅款。案發前,該企業向稅務部門補繳了全部稅款。案發後,江某自動投案,如實供述了犯罪事實。
案件移送海安檢察院審查起訴後,承辦檢察官嚴格審查犯罪事實和證據,同步開展走訪調查,發現企業經營狀況良好,解決了大量村民的就業問題,在疫情期間捐贈款項支持慈善事業。考慮到劉某系初犯,犯罪情節輕微且有自首情節,到案後自願認罪認罰。經綜合考量,最終對該企業及江某作出了不起訴決定。同時依法向稅務機關制發了檢察意見書,建議稅務機關依法予以行政處罰。
江某的情況並非孤例,海安檢察院堅持人性化司法理念,準確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今年以來共對8名民營企業負責人、管理人員依法作出不起訴決定。
此外,海安檢察院注重做好辦案的「後半篇文章」,就辦案中發現的企業在勞資糾紛、智慧財產權等方面存在的管理漏洞和經營不規範問題,創建「三函一建議」工作機制,通過制發涉法風險指引函、涉企犯罪預防救濟函、徵求服務意見函及檢察建議的方式,為企業提供一對一專業化服務,已制發「三函一建議」27份,助力企業提高風險防控能力,源頭防控涉罪風險。 陸吟秋 何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