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小夥建中國鄉音網站 繪製漢語方言地圖(圖)

2020-12-11 中國新聞網

司圓直

  無論怎麼看,司圓直都是個地道的老外,瘦高個兒,挺鼻梁,深凹的眼眶,說一口純正的美式英語。

  正是這個純老外和他的另一個美國同胞,做了一件地道「中國味兒」的事情——建起一個收集中國鄉音故事的網站,並且還繪製出一份漢語方言地圖。

  無數人向司圓直拋出這個問題:「你們兩個美國人,為何操心中國方言啊?」有人在報紙上發表評論說,「站出來保護方言的是兩位美國人,此事很耐人尋味。」

  還有人甚至用「陰謀論」揣測他倆的動機:「這倆人是不是美國派來的間諜?」而面對這樣的質疑,司圓直會用一種美國範兒來回答——聳聳肩,攤開手,無奈地笑笑。

  兩個美國人給他們創辦的漢語方言網站,起了個帶有中國傳統語言色彩的名字——「鄉音苑」。

  在鄉音苑上,花花綠綠的「圖釘」插在一張電子地圖上,而每一顆圖釘代表著一段方言故事。點擊這些圖釘,可能會冒出粵語、吳語、贛語、客語、閩語、湘語……

  如今,這個頁面看上去還很簡陋的網站,一共收集了377段漢語方言錄音。而這個數字會一天天變化,新圖釘會被悄然插上這張地圖的某個角落。

  去年4月,鄉音苑正式上線後,這個網絡帶寬本就不強大的網站,曾經一度被擠得癱瘓。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關注這個老外辦的漢語方言網站。

  這個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也發現,自打2007年來了中國,整個人越來越「北京範兒」。他說一口帶著京腔的普通話,舌頭往上一卷,輕而易舉地發出一個兒化音,比如「聊天兒」。他住在一個沒有電梯的老居民樓裡,經常跟樓下的大叔大媽拉家常。

  初到北京時,司圓直覺得自己的漢語還不錯,他大方地跟當地人交流,卻發現「完全出乎意料的東西」。比如,他坐在計程車上,跟一位來自延慶的計程車司機聊天,這位司機「不說延慶,說燕(音)慶」。理髮店的師傅、小賣部的阿姨和小區裡的大媽,說話的口音不完全相同。他身邊的朋友,不少人用一種奇怪的語言跟父母打電話,跟發小兒聊天,「好像每個人都有一段秘密生活」。

  「中國人會說,這有什麼了不起,就是這樣呀。但要知道,這對一個來自美國、講英語的人來說,這是完全不同的體驗。」說起在中國的方言「奇遇」,這位老外,眉毛微微向上揚起,似乎還沉浸在一種難以掩飾的興奮中。

  在司圓直的母語世界裡,人們討論更多的不是方言,而是口音。他曾向人們展示一幅美國英語的「口音地圖」——看上去像是幾塊不同顏色的積木搭起來的拼圖。

  「從東北到南方,再到西邊,會有不同的英語口音,但是這些口音差別不大,無非是東北普通話和臺灣國語的差別」。而漢語方言遠超這個美國人的經驗,「有的方言,跟普通話完全不同」。

  很多中國人看來稀鬆平常的事情,在一個老外眼裡,因為有了「陌生感」,而變得珍貴起來。2007年,司圓直建了一個語言博客,中文名叫「北京的聲兒」。他跟人聊天時,聽到有人講「好玩兒」的方言,就錄下來放到他的博客上。

  後來,司圓直在博客上認識一個同樣熱衷漢語方言的美國人。那是一位在臺灣研究中國方言學的留學生,他給自己起了個不少中國人會念錯的名字——柯禕藍。

  柯禕藍曾在上海和江浙一帶居住,令他感到驚奇的是,「來自一個地區的朋友,同樣說的是吳語,但幾乎聽不懂對方講的方言」。

  在領略漢語方言「博大之美」的同時,這兩個老外憑藉天然的「陌生感」,敏感地觀察到另一種容易被本地人「熟視無睹」的現象——「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漢語方言正在發生著很大的變化」。

  他們發現,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尤其是離開家鄉的年輕人,生活在普通話的世界裡。「他們用普通話與家人聊天、和同事寒暄、聽老友敘舊、找校友聚餐」。這不免令這兩個老外擔憂,「中國人的方言將不知不覺隨著時間而沉默」。

  司圓直在中國學會一句唐詩,「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但是,在他看來,「鄉音無改」幾乎只能是田園時代的故事。就說他的搭檔柯禕藍,先後走過幾個中國城市,漢語口音也發生著變化。他起初在上海學著洋涇浜味道的普通話,去臺灣後難免被同化為「臺灣腔」。

  事實上,擔心漢語方言逐漸沉默的人,不僅是兩個老外。國內一個有名氣的記者閭丘露薇,在她多年前一篇博客文章裡寫道,「回到上海,親戚朋友帶著孩子聚會。言談之間,總覺得有點不對勁。仔細一想,原來我們這些地地道道上海出生長大的人,在用普通話聊天」。

  作為一個語言學研究者,華僑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建設對漢語方言的生存現狀頗感憂慮,「即使在廣東、福建等方言強勢省份,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方言逐漸被擠壓的現象」。

  在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作協副主席趙麗宏提交了一份保護方言的提案。他在提案裡寫道,「方言是地域生活和文化的口頭表達。方言如果消亡,鄉音會變味,鄉愁會無處寄託」。

  早在2008年,司圓直和柯禕藍心中有了一個宏大的計劃——繪製一份漢語方言地圖。這份方言地圖,從一個大膽的想法變成現實,花去了將近四五年時間,「因為這個工程大得難以想像」。

  鄉音苑初具雛形時幾乎毫無名氣,而網站上收集的方言錄音只有零散幾段。為了推廣鄉音苑,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任教的司圓直,有時會「蹭」中文系的課。運氣好時,他可以佔用課堂上幾分鐘時間,號召更多中國年輕人加入他們收集鄉音故事的計劃。

  北大哲學系的女生武翔鳳,在方言課上聽到司圓直介紹鄉音苑後,激動地寫信表示想成為一個志願者。鄉音苑的志願者隊伍變得越來越龐大,他們中有臺灣教客家話的中年女教師,留學美國的90後湖南男生,以及在波蘭實習的年輕助教。

  目前,他們繪製的漢語方言地圖的版圖在不斷地延伸。起初,這張地圖只有中國沿海地區的一小塊,後來擴展到內陸地區。如今它沒有國界,向東延展至韓國首爾,向南抵達越南胡志明市。

  密密麻麻的小圖釘幾乎佔據半張地圖,有的小圖釘緊挨著重疊在一起,當電子地圖被滑鼠不斷放大,才能找到它們清晰的位置。

  不過,這份地圖至今仍留有不少空白。有人寫信問司圓直:「為何這張地圖上沒有我們家鄉的方言?」司圓直回答,「只有上傳你的家鄉方言,那裡才不會是一個空白」。

  在司圓直看來,這個宏大的漢語方言收集計劃,單靠他們兩個老外,簡直是天方夜譚。在他的眼中,鄉音苑是一個保存漢語方言的平臺,「就像維基百科」。在這裡,每一個用戶都可以貢獻一段家鄉方言,也可以幫助網站將每段方言轉錄為普通話以及英文。

  遍布五湖四海的中國人,在這個外國人辦起的網站上,找到一個可以大大方方吐露鄉音的地方。而對於很多遠離家鄉的人而言,鄉音苑就像一個可以訴說鄉愁的「秘密花園」。有人用吳儂軟語講述「我俚公公奶奶(我的爺爺奶奶)愛情故事」,有人用江淮官話回憶「雨從早到晚譁譁直倒,卡車在直刺(直衝)過去,踩著爛淤泥子回家」的童年經歷,還有人用粵語念兒時的童謠「月光光,照地堂,仔你乖乖瞓落床」。

  一個在美國留學的小夥子用武漢方言感嘆:「在異國聽到鄉音是蠻美好的事情。」有一天,他在寫語言學論文時碰到幾段漢派作家池莉的語料,「真是太地道了,我不知不覺就脫口用武漢話念了出來,真是爽快。自己一個人,樂呵呵地笑出了聲」。

  在這張漢方言地圖上,最南端的一個小圖釘地處越南胡志明市。點開那個代表閩語的深藍色小圖釘,可以聽到一位在國外生活多年的中年婦人喃喃地說:「我無愛互此撮將來此撮囝弟許,唔記得潮州話做呢呾,互俺個祖公個潮州話傳落來(我不希望將來那些後代,不記得潮州話怎麼說,讓我們祖先的潮州話傳承下來)。」

  這兩個美國人收穫的遠不止點擊量。一家媒體給他們頒發了「公益行動獎」,頒獎詞是「兩個外國人,不遠萬裡來到中國,搶救中國方言,這是什麼精神?文化無國界,傳承有情懷」。

  司圓直不願給鄉音苑賦予過分「高大」的意義,反而總是強調「我們對方言,說不上保護,是保存。」鄉音苑上有這樣一句話:「我們無力阻止這樣的改變,但是我們希望保留住方言這份文化遺產。」

  就在兩個美國人挽救中國方言的美談被人們津津樂道時,他們創辦的鄉音苑卻時刻面臨著生存危機。自從創辦鄉音苑以來,司圓直和柯禕藍一直自掏腰包。他們試圖募集資金,但是帳上的數字仍然不令人滿意。

  因為缺錢,他們只能給網站租用普通的伺服器,以至於音頻播放時時常會磕磕巴巴,「難免有人會被嚇跑」。 「修改意見拉出一條長長的單子」,但又沒錢聘用專業的網站設計者——全靠柯禕藍自學編程和代碼,將這個網站維護至今。

  在司圓直和柯禕藍的設想中,那張漢語方言地圖,可以擴展到更遠的地方,地圖上,中國的每一個城市甚至每一個村莊,都會被插上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小圖釘。

  不過,司圓直最擔憂的是,「鄉音苑有一天會撐不下去」。

相關焦點

  • 兩個美國人建立中國方言地圖網站「鄉音苑」
    有長者用福建屏南話吟誦著《不足歌》……這些語音都被記錄在一個叫做「鄉音苑」的網站上。它的主頁是一張中國地圖,上面標滿了彩色的小圖標,五顏六色。藍色代表閩語、紫色代表吳語、黃色代表晉語、紅色代表客語……觀察者網編輯點進該網站後發現,可以試聽網友上傳的各地方言音頻,網頁中還附有普通話、英語的對照字幕。據悉,去年5月上線以來,各地網友們已經上傳了400多段方言錄音。
  • 2名美國人收集中國各地口音建立有聲方言地圖(圖)
    中國有著極其豐富的語言多樣性,然而,隨著政府在學校和公共機構強制推行普通話,方言的生存空間似乎越來越小。比如在上海,很多年輕一代已經不能準確地講出祖輩的老上海話,而這種現象在各地方言中也普遍存在。  不過,這次針對這種現象而「做點什麼」的,卻是兩個美國人。
  • 國外小夥建了個賣手繪遊戲地圖的網站,每張至少賺2000美元
    國外小夥建了個賣手繪遊戲地圖的網站,每張至少賺2000美元 2-Minute Tabletop是一個專門為桌上角色扮演遊戲(簡稱:TTRPG)提供手繪地圖的網站,玩家只要下載地圖並列印在大張的海報紙上就可以開始玩遊戲了
  • 數字時代的古舊地圖搜尋記:用語言學和資料庫打開地圖寶庫
    我國傳統的古舊地圖,一般收錄於圖經或方志之中。到了明朝,我國還出現了首部地圖集《廣輿圖》,它是東亞現存最古老的地圖集,為明朝著名製圖學家羅洪先繪製。上述這些我國古舊地圖,如今多數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在國內圖書館網站或是網盤搜索到,近年來也可以收藏到翻刻的古舊地圖集或古舊地圖專著。
  • 漢語方言去除義標記的多功能性研究
    ),我們繪製了一張去除義標記的語義地圖,如圖1所示。(益陽)  為更好說明二者的語法意義,我們繪製了下面兩張圖。去除義標記與「了」的時間圖示如下所示。  戴耀晶1996贛語泰和方言語法的完成體,張雙慶主編《動詞的體——中國東南方言比較研究叢書》第二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  戴耀晶1997《現代漢語時體系統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
  • 現代漢語劃分7個方言區 誰能當古漢語的「活化石」
    把漢字的發音都繪製在一套表格中的時候,就成了「韻圖」,讀圖者可以根據聲母、韻母來尋找需要查看的字。傳統的韻書、韻圖十分重要,語言學家不僅可以尋找到古漢語發音的秘密,也可以拿今天的語言和其對比。不過,韻書出現在六朝之後,韻圖出現在晚唐之後,而且對口語的記載並不多。另一個重要方法叫「異域方音」。中國古代對外文化交流十分頻繁,漢語極大地影響了很多其他國家的語言,如朝鮮語、日語和越南語。
  • 中外歷史上所繪含有釣魚島的地圖知多少?
    一、現藏於美國哈佛大學地圖室、1752年由法國人繪製的中國地圖(圖名及作者不詳),是目前所見外國人所繪地圖中最早介紹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歷史文獻。圖中將日本和朝鮮半島分別用綠色和紅色標註,將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繪成與中國大陸相同的顏色——黃色。島嶼名稱按照閩南方言、用拉丁字母記音,根據名從主人的原則,表明其主權歸屬為中國。
  • 美國快速繪製城市三維地圖技術
    美國快速繪製城市三維地圖技術 中國教育裝備採購網 2005/5/11 13:03:00
  • 明朝設置貴州布政司,且看建省後明清繪製的貴州省地圖
    明清時期繪製的貴州省地圖貴州建省後,為了加強對貴州的了解和控制,明朝繪製了貴州輿圖,現將貴州建省後,明清時期繪製的各種版本地圖分享給大家,且看貴州省地圖如何演變。一、明代的貴州省地圖演變1461明《大明一統志》貴州省清晰可見約為1500年稍後,[明]弘治《貴州圖經新志》中的《貴州布政使司地理之圖》1553年,明嘉靖《貴州通志》中的《貴州布政司總圖》
  • 翔安大嶝4名小夥走街串巷 繪製有文化氣息的特色地圖
    廈門網訊(海西晨報記者陳曉青)在翔安,有一處佔地面積約13平方公裡的旅遊小島———大嶝島,兩名「80後」的本地小夥經過2個多月的實地勘察,自掏腰包製作了1500份手繪地圖。  兩名小夥是大嶝田墘人———表哥鄭奇、表弟鄭一鳴。13公裡的大嶝島他們走過無數遍,島上哪裡有特色的美景,哪裡又有地道實惠的海鮮飯館,他們最清楚。利用雙休日和節假日,他們騎著摩託車走街串巷,請教文史專家,詢問電瓶車司機……就這樣,一份充滿溫度的手繪地圖問世了。
  • 古代地圖簡史: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繪製地圖的國家之一
    中國地圖,圖源:自然資源部網站 輿圖與坤輿 中國古代一般稱地圖為「輿圖1973-1974年,在湖南長沙的馬王堆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其中在三號墓中出土了三幅繪製在帛上的彩色地圖,即地形圖、駐軍圖和城邑地圖。根據同時出土的木牘記載,該地圖是漢文帝初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繪製完成的。這些地圖集中反映了秦漢時期中國製圖技術的高超水平,其中地形圖是目前世界上現存最早的以實測為基礎的地圖,駐軍圖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彩色軍事地圖。
  • 臺灣方言:中國語言地圖的微縮樣本(全文)
    方言電影的先驅《東成西就》,只有臺灣的配音版才演繹得出來,裡頭山東話與閩南話齊飛,粵語共國語一色。這種方言雜沓,外人看來新奇無比,在於臺灣人卻是司空見慣,正是臺灣的「外省人」及其後代生活與成長的真實環境。
  • 中國漢語七大方言分別指什麼 這些方言分別在哪裡使用
    中國地域廣闊,漢語與少數民族語的方言眾多。2000年10月31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確定漢語普通話為國家通用語言。漢族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出現過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統一,因而使漢語逐漸產生了方言。現代漢語有各種不同的方言,它們分布的區域很廣。
  • 福建為全球客家人打造導航網站
    在以「展示·交流·共享」為目的的大型公益性網站「客家通導航」運行5個月後,「客家通」網站的第二個重要頻道「客家通社區」16日起試運行。  記者登錄「客家通社區」網站上的「客家地圖」看到,網民可以精確標註當地客家人的詳細分布情況,這對於外界了解客家人帶來很大便利。
  • 全球疫情實時地圖與繪製它的中國留學生[圖]
    (受訪者供圖) 美東時間5月7日,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疫情追蹤地圖顯示,全球新冠病毒感染確診病例已超過375萬,死亡病例超過26萬;美國確診病例超過122萬,死亡病例超過7.3萬。地圖底色黑沉,而疫情血紅。一個個數字簡單又抽象,每一刻鐘更新一次,不斷變大,大得讓人茫然。它們又沉甸甸,刺痛眼睛。
  • 河南方言地圖出爐
    一位老家河南的語言學碩士吳梅還根據數百份樣本調查,繪製出了一份河南方言地圖。 「中不中」還是「管不管」?不是很一樣 在河南,主要的方言應答詞中,使用最多的是「中」,但也有一部分區域說「管」。
  • 論漢語方言的語義類型學意義
    文章認為,中國境內的語言,歷史悠久,文獻古老,方言豐富多彩,而且每一個方言都有自己的特色,是進行語義類型學研究的上佳材料。在此基礎上,文章論述了漢語方言在語義類型學方面的價值,並倡導在方言快速消失的大背景下,儘快編纂大型的可供語義學類型研究的漢語方言詞典。文章認為漢語方言大型詞典,不僅可以為語義類型的研究提供材料,還可以為語言學的全面研究提供便利,為即將逝去的方言建立永久的語言檔案。
  • 歐洲人過去是怎麼繪製中國地圖的?
    歐洲人過去是怎麼繪製中國地圖的?巴爾布達的《中國新圖》       巴爾布達繪製的《中國新圖》,是西方歷史上繪製的第一幅單幅中國地圖。在西方以往繪製的地圖上,中國常被畫在亞洲或東亞地圖上,不被當作一個獨立地理單元來繪製。
  • 63期~德國總理默克爾送給中國的繪製於1735年的中國地圖(下)
    現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4.故宮博物院藏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內府刻本,木刻墨印設色,不注比例,板框210cm×226cm, 整幅不分葉(幀);5.故宮博物院藏康熙六十年(1721年)內府刻本,木刻墨印設色,不注比例,板框212cm×340cm,整幅不分葉(幀)。此圖比上一圖幅面更為廣大,對西藏及蒙古極西地方繪製甚詳細。
  • 日本地圖證釣魚島屬中國 閩方言翻譯其位置
    中國國家圖書館:1534年《使琉球錄》記錄釣魚島屬於中國版圖港大亞太研究所鄭海麟:1785年日本地圖標明釣魚島為中國領土  針對日本上演的「購島」鬧劇,越來越多的珍貴歷史資料不斷浮出水面,有力證明了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從來不屬於日本,它始終是中國的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