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人們對冬至的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冬至之後,中華大地真正進入了寒冷時節。數九寒天、冰封萬裡便是對此日之後的天氣與景物的形容。
《漢書》記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冬至過後,白晝逐漸變長,陽氣也開始回升,因此這一天是值得慶賀的吉日。
張岱在其作品《夜航船》中寫道:「魏晉冬至日,受萬國百僚稱賀,少殺其儀,亞於歲朝,故曰亞歲。」魏晉時期,冬至日萬國和百官要入朝稱賀,其儀式僅次於元旦的歲朝,故而冬至又被稱為「亞歲」。人們對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每到冬至,不同地區的人們按照各地禮俗祭祖、宴飲,藉此來表達對祖先的懷念感恩、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許。
這一天各地的飲食也有不同。如廣東人的燒臘、姜飯,杭州人的年糕,四川的羊肉湯,湖南湖北一帶的赤豆糯米飯,其他地區盛行的冬至團(冬至丸)以及北方地區的水餃,臺灣的湯圓, 雖則不同,各有寄意,但都體現了傳統文化內涵。
趙孟的《題耕織圖二十四首奉懿旨撰》是其在元朝當文學侍臣時奉懿旨寫的一組題畫詩,從耕、織入手描繪了十二個月的農事活動等,其十一月的詩中,便有對冬至日當地風俗的描寫。
題耕織圖二十四首奉懿旨撰
[元] 趙孟
冬至陽來復,草木漸滋萌。
君子重其然,吾道自此亨。
父母坐堂上,子孫列前榮。
再拜稱上壽,所願百福並。
人生屬明時,四海方太平。
民無札瘥者,厚澤敷群情。
衣食苟給足,禮義自此生。
願言興學校,庶幾教化成。
02
「每逢佳節倍思親」—冬至日的思念
冬至既然有「大如年」的地位,每逢這一日,在外的遊子就會歸家團圓。而那些身在旅途或貶謫、遊宦異鄉不能回家的人在這一天的思鄉念國之情尤為深重。
如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用透過一層的寫法,表達了自己形單影隻、思念家人的感情。杜甫的《至後》寫了自己安史之亂後做幕僚時,思念家鄉洛陽的悽涼心境。
邯鄲冬至夜(白居易)
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至後(杜甫)
冬至至後日初長,遠在劍南思洛陽。
青袍白馬有何意,金谷銅駝非故鄉。
梅花欲開不自覺,棣萼一別永相望。
愁極本憑詩遣興,詩成吟詠轉悽涼。
03
參差又欲領春來—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俗話說,「吃過冬至飯,一日長一線」。日長一線,是指冬至之後,白晝一天比一天長。
南朝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寫道:「魏晉間,宮中以紅線量日影,冬至後,日影添長一線」。
張岱在《夜航船》裡也提到:「魏晉宮中女工刺繡,以線揆日長短,冬至後比常添一線之功,故曰日長一線。」即女工刺繡,用線來測量太陽的位置,以推測時間,冬至過後需要比前一日加一線。
冬至後,日長一線,陽氣升,瑞雪兆豐年。通俗地講,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人們「拜冬」也是對春的期盼,對來年豐收、生活富足的祈願。
許多與冬至相關的詩詞都由冬至寫到了春天。如杜甫的《小至》雖身在異鄉、自我寬慰,但見冬至景物,也便聯想到春之到來。朱淑真的《冬至》,既描寫了氣候變化,又寫了梅花與「迎臘柳」,末一句巧妙地關合了春天,帶來了希望。
小至(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冬 至(朱淑真)
黃鐘應律好風催,陰伏陽升淑氣回。
葵影便移長至日,梅花先趁小寒開。
八神表日佔和歲,六管飛葭動細灰。
已有岸旁迎臘柳,參差又欲領春來。
04
時光慣會把人拋—對光陰流逝、功業未成的感嘆
冬至日,代表著節氣循環的開始,新的一年很快就會到來。歲末年初,回望往昔,難免有時光流逝、歲月難再得之憾,特別是年老體衰、物是人非、功業未成、相聚不易、前途未卜時,常常流露出「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沉痛之情。
如杜甫的《冬至》不僅表達了常年客居的思鄉之情,也表達了對前路迷惘、不知所措、無可奈何之嘆。陸遊的《辛酉冬至》寫了年老家貧、壯年多從軍、只能衰老者互相扶持的窘境以及對北歸回鄉的期盼。
冬 至(杜甫)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
辛酉冬至 (宋)陸遊
今日日南至,吾門方寂然。
家貧輕過節,身老怯增年。
畢祭皆扶拜,分盤獨早眠。
惟應探春夢,已繞鏡湖邊。
05
「路有凍死骨」—對生機的掛念
寒冷的天氣對人們的生產生活也帶來了影響。如白居易的「今宵始覺房櫳冷,坐索寒衣託孟光」,寫出了老病纏身時對寒冷的難以承受。
對於家貧無禦寒之物或是在戰爭中流離失所的底層百姓而言,他們的生機因冬至的到來而增添了不確定性。
與冬至有關的詩詞以及情感表達還有很多,本文只選取了部分詩詞及情感,有些詩詞所表達的也不止某一單一感情,還需要仔細品味與理解。
冬至即將到來,你準備好了嗎?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關注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