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的習俗、記載及詩詞中的情感表達

2020-12-09 一點文意

01

人們對冬至的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冬至之後,中華大地真正進入了寒冷時節。數九寒天、冰封萬裡便是對此日之後的天氣與景物的形容。

漢書》記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冬至過後,白晝逐漸變長,陽氣也開始回升,因此這一天是值得慶賀的吉日。

張岱在其作品《夜航船》中寫道:「魏晉冬至日,受萬國百僚稱賀,少殺其儀,亞於歲朝,故曰亞歲。」魏晉時期,冬至日萬國和百官要入朝稱賀,其儀式僅次於元旦的歲朝,故而冬至又被稱為「亞歲」。人們對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每到冬至,不同地區的人們按照各地禮俗祭祖、宴飲,藉此來表達對祖先的懷念感恩、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許。

這一天各地的飲食也有不同。如廣東人的燒臘、姜飯,杭州人的年糕,四川的羊肉湯,湖南湖北一帶的赤豆糯米飯,其他地區盛行的冬至團(冬至丸)以及北方地區的水餃,臺灣的湯圓, 雖則不同,各有寄意,但都體現了傳統文化內涵。

趙孟的《題耕織圖二十四首奉懿旨撰》是其在元朝當文學侍臣時奉懿旨寫的一組題畫詩,從耕、織入手描繪了十二個月的農事活動等,其十一月的詩中,便有對冬至日當地風俗的描寫。 

題耕織圖二十四首奉懿旨撰  

[元] 趙孟  

冬至陽來復,草木漸滋萌。  

君子重其然,吾道自此亨。  

父母坐堂上,子孫列前榮。  

再拜稱上壽,所願百福並。  

人生屬明時,四海方太平。  

民無札瘥者,厚澤敷群情。  

衣食苟給足,禮義自此生。  

願言興學校,庶幾教化成。

02

「每逢佳節倍思親」—冬至日的思念

冬至既然有「大如年」的地位,每逢這一日,在外的遊子就會歸家團圓。而那些身在旅途或貶謫、遊宦異鄉不能回家的人在這一天的思鄉念國之情尤為深重。

如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用透過一層的寫法,表達了自己形單影隻、思念家人的感情。杜甫的《至後》寫了自己安史之亂後做幕僚時,思念家鄉洛陽的悽涼心境。

邯鄲冬至夜(白居易)  

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至後(杜甫)

冬至至後日初長,遠在劍南思洛陽。

青袍白馬有何意,金谷銅駝非故鄉。

梅花欲開不自覺,棣萼一別永相望。

愁極本憑詩遣興,詩成吟詠轉悽涼。

03

參差又欲領春來—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俗話說,「吃過冬至飯,一日長一線」。日長一線,是指冬至之後,白晝一天比一天長。

南朝梁·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寫道:「魏晉間,宮中以紅線量日影,冬至後,日影添長一線」。

張岱在《夜航船》裡也提到:「魏晉宮中女工刺繡,以線揆日長短,冬至後比常添一線之功,故曰日長一線。」即女工刺繡,用線來測量太陽的位置,以推測時間,冬至過後需要比前一日加一線。

冬至後,日長一線,陽氣升,瑞雪兆豐年。通俗地講,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人們「拜冬」也是對春的期盼,對來年豐收、生活富足的祈願。

許多與冬至相關的詩詞都由冬至寫到了春天。如杜甫的《小至》雖身在異鄉、自我寬慰,但見冬至景物,也便聯想到春之到來。朱淑真的《冬至》,既描寫了氣候變化,又寫了梅花與「迎臘柳」,末一句巧妙地關合了春天,帶來了希望。

小至(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冬 至(朱淑真) 

黃鐘應律好風催,陰伏陽升淑氣回。 

葵影便移長至日,梅花先趁小寒開。 

八神表日佔和歲,六管飛葭動細灰。 

已有岸旁迎臘柳,參差又欲領春來。

04

時光慣會把人拋—對光陰流逝、功業未成的感嘆

冬至日,代表著節氣循環的開始,新的一年很快就會到來。歲末年初,回望往昔,難免有時光流逝、歲月難再得之憾,特別是年老體衰、物是人非、功業未成、相聚不易、前途未卜時,常常流露出「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沉痛之情。

如杜甫的《冬至》不僅表達了常年客居的思鄉之情,也表達了對前路迷惘、不知所措、無可奈何之嘆。陸遊的《辛酉冬至》寫了年老家貧、壯年多從軍、只能衰老者互相扶持的窘境以及對北歸回鄉的期盼。

冬 至(杜甫)  

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 

辛酉冬至  (宋)陸遊  

今日日南至,吾門方寂然。  

家貧輕過節,身老怯增年。  

畢祭皆扶拜,分盤獨早眠。  

惟應探春夢,已繞鏡湖邊。

05  

「路有凍死骨」—對生機的掛念

寒冷的天氣對人們的生產生活也帶來了影響。如白居易的「今宵始覺房櫳冷,坐索寒衣託孟光」,寫出了老病纏身時對寒冷的難以承受。

對於家貧無禦寒之物或是在戰爭中流離失所的底層百姓而言,他們的生機因冬至的到來而增添了不確定性。

與冬至有關的詩詞以及情感表達還有很多,本文只選取了部分詩詞及情感,有些詩詞所表達的也不止某一單一感情,還需要仔細品味與理解。

冬至即將到來,你準備好了嗎?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關注與支持。

相關焦點

  • 冬至|在中國傳統節日中感受多樣習俗文化
    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 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 元旦詩詞中的飲食、習俗與情感
    陸遊這首詞將節日習俗和生活氣息融合得很好,人文和煙火相得益彰,景物與時令俱美。縹緲的鐘聲,霏微的春雨,巷陌人家傳出的椒酒香氣和歡聲笑語,鄰裡門坊懸掛的桃符籠罩在霽色之中。在這樣悠然歡愉的日子,當真是一枕春睡不復醒,只想把萬般瑣事俱拋擲,做個悠閒的人間百歲翁。  又如王蛭《元日雪》詩云:「飄入椒觴氣更蘇,積滿玉蒲水已怯。」
  • 古詩中的冬至節習俗 拜冬 履長
    古代人把冬至當作節過,稱作「亞節」、「亞歲」,這都是和春節相比較的說法。是說在一年的民俗節日中,冬至的地位高於端午、中秋,僅次於春節。要麼怎就就把冬至前一天叫做「冬除」呢。甚至還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古詩提到冬至的有六七十首,還有一些標題提到冬至的。由此可見古人對冬至的重視程度。
  • 冬至的風俗習俗是什麼 冬至傳統習俗數九祭祖是什麼意思
    冬至的風俗習俗是什麼 冬至傳統習俗數九祭祖是什麼意思時間:2018-12-22 00:13   來源:鳳凰國際iMarkets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今天中國人對冬至最深刻的記憶,大概就是吃餃子這個習俗了。北方人是「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 「冬至大如年」,冬至有哪些特點和習俗?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冬至節也稱冬節、交冬。據說,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冬至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也有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有哪些特點和習俗呢?一、習俗1、餃子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冬至吃餃子已經是流傳多年的習俗,象徵了團團圓圓,吉祥如意。
  • 冬至時節起源與習俗
    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在北極圈以北,這一天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之下,成為北半球一年中極夜範圍最廣的一天。對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陽高度最低的一天。就北京市區來說,冬至這天白晝僅有9小時20分,而正午太陽高度也僅有26°42'。冬至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陽輻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約50%。冬至節節即一陽生,新歲實始。
  • 冬至的相關習俗
    折九大祭,多於冬至前後進行,祭祀對象為「溫達渾」和「阿布卡」。「溫達渾」即滿語「祖先」之意;「阿布卡」,即滿語「天」。祭天的主要形式是「立杆」,「立竿祭天」。即樹尖杆一,置天井之東南隅,杆底安一石座,杆中插一錫盂。《滿洲源流考》記載說:「我朝自發祥肇始,即恭設堂子,立杆以祀天,又於寢宮正殿,設位以祀神。」可見,滿族立杆祀天,是從其始祖開始的。冬至吃餛飩,是過去冬至節的食俗之一。
  • 每周一書(三)| 冬至已至,與君共賞美好詩詞
    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於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交節。冬至是太陽南行的極致,這天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冬至這天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
  • 中國傳統節日—冬至的起源和習俗!
    據記載,冬至這天,日影最長,古人認為,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做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所以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這一習俗一直沿用到漢朝仍是如此。 西漢時期,冬至被稱為「冬節」。《後漢書》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
  • 冬至節氣與習俗
    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冬至節氣的前五天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糜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糜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冬至後5-10天,糜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冬至後10-15天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溫熱。這是冬至節氣的物候特點。
  • 今日冬至,欣賞十首關於冬至的詩,領略古人眼中的冬至景色和鄉情
    漢代稱冬至為「冬節」, 《後漢書》中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九為極數,是單數中的最大數,諧音「久」,因此有最大、最多、最長久的寓意。而九九八十一,更是"最大不過"之數。所以古人認為過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便是萬物復甦的時候。
  • 冬至手抄報內容資料推薦 2019冬至手抄報50字內容冬至諺語詩詞
    在我國北方一些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又稱冬節、亞歲、長至節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冬至,鬥指子,太陽黃經達270°,於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交節。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古時民間有在「八節」拜神祭祖的習俗。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
  • 冬至大過年?歷史上你不知道的關於冬至那些事
    冬至又將來臨。每至冬至,我們除了南北方間吃餃子和吃湯圓以及祭祀的習俗之外,關於冬至的歷史還有哪些事情呢?據現存的文獻記載中,可以看到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人通過土圭觀測太陽運行的規律,測定出了冬至。但冬至過節卻是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 「冬至」除了吃餃子,不同省份還有這些冬至習俗?
    也有人對冬至習俗一無所知,什麼好吃吃什麼 今天小new就帶大家盤一盤 冬至的英語表達&各地習俗 01 冬至節氣知多少
  • 通過詩詞了解節氣:冬至放假?原來除了吃餃子,古人冬至還做這些
    今天是冬至。俗話說,「冬至大如年」,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在傳統習俗中,冬至這天,大家要祈福,「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還要賀冬,「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這一天大家都休息,全家人可以一起團聚,享受美食。提到冬至美食,大家自然而然就想到吃餃子,吃羊肉。這是冬至流傳至今的習俗。果然,唯有美食可以穿越時間,久久流傳。
  • 惠濟區實驗小學「情暖冬至,愛滿紀元」冬至主題活動掠影
    (記者 張偉 通訊員 崔顯元)冬至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為「冬節」,所以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古時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
  • 冬至習俗你知多少?細數冬至的傳統習俗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冬至習俗你知多少?細數冬至的傳統習俗 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中秋、春節可能是國人最重視的節日,但在兩廣人的眼裡,冬至卻也是一樣重要的節日,甚至比春節還重要得多,兩廣人有句話叫冬大過年,從此可見冬至在兩廣人心目中的地位.
  • 今日冬至 開始「數九」習俗莫忘
    《後漢書》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因此這天朝廷上下放假休息,軍隊聽命,邊塞關閉,商旅停業,親朋皆以美食相送,互相拜訪,愉悅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及至唐宋,與歲首同等重要。在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說:「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 詩書畫印誦 ▏冬至寒極一陽復 ▏最美廿四節氣冬至詩詞
    冬至寒極一陽復 冬至,2020年12月21日,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22個節氣。
  • 明日冬至,三首冬至詩詞,蘇軾最灑脫
    明朝冬至。有酒還沉醉。堪笑神仙,要作長生計。人間世。金鳥西墜。難把長繩系。作者謝應芳,為元末明初的理學家,前後活了令人驚嘆的97歲,名副其實的世紀老人。一生隱居,教學著述,其學術代表作《辨惑編》,精研理學,反對佛、道,在當時影響很大,在思想史上也有一席之地。也好詩詞,留有不少作品。這首《點絳唇·弧矢休懸》,便是一首關乎冬至的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