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文採會現場徐匯展臺
日前,2020魅力長三角 上海(浦東)公共文化和旅遊服務產品採購大會(長三角文採會)在浦東筒倉藝術中心舉辦。2020美好生活長三角公共文化空間創新設計大賽,也同時迎來了激動人心的頒獎時刻!
優秀組織獎
經過近半年的積極挖掘與深度探討,多達600餘個空間案例的激烈角逐,從城市書房到商圈文化,從文博藝術到美麗鄉村,頒獎儀式上,詮釋著」美」「好」「新」的「百佳空間」「最美空間」「十佳設計師」等獎項一一出爐。其中,上海市徐匯區文化和旅遊局榮獲「優秀組織獎」。
單項獎方面,黑石M+音樂街區榮獲「最美公共文化空間獎」,徐匯8處空間榮獲「百佳公共文化空間獎」。現在,就讓我們來瞧瞧這幾處空間都是憑藉哪些硬核實力獲此殊榮的吧!
01
黑石M+音樂街區
最美公共文化空間獎
百佳公共文化空間獎
地址:復興中路1331號
黑石M+集納辦公、酒店、餐飲、零售、文化休閒等多種業態,聚焦徐匯區著力打造的汾陽路音樂街區以及「百年音樂」計劃,旨在打造一個國際化的音樂主題街區。
設計亮點
空間入口在原有噴水池的設計基礎上融入音樂元素,呈現出親切、歡迎的姿態,與周邊音樂文化空間連通呼應,多方位地向公眾開放,延續城市活力,將區域的藝術氛圍大大提升。此外,設置豐富的活動場景,凝聚更多的音樂體驗。在這裡,遊客可以駐足看一場小型演奏會,盡情體驗音樂家的24小時。
運營亮點
96歲「高齡」的黑石公寓,在網際網路時代重新走入人們視野,Art Deco風格的新晉精品酒店、獨特的和菓子體驗店、開業即爆火的神秘酒吧、沒有菜單的人氣義大利餐作坊、文藝書店、創意法餐、網紅咖啡廳,以及獨具藝術氛圍的展覽空間、露臺畫室,M+空間根據項目整體定位,集合了一批現下年輕人「追逐」的「網紅打卡點」。無論裝修風格還是整體定位,都透露著別樣的上海復古文藝氣息,公寓歷經百年的歷史也仿佛在此展開時空交錯。
02
楓林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
百佳公共文化空間獎
地址:雙峰路420號
進入楓林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改建後的圖書館,灰色背景牆搭配懸空鐵藝架,既文藝又不失清新。成人閱覽室中寬敞明亮的空間、白色格子型書架、各處擺放的綠植,像一隅令人安心的家居客廳,更讓整個閱讀空間平添一份清新雅致。少兒閱讀室沒有擺放太多的桌椅,小朋友可以席地而坐,自由自在地閱讀。
設計亮點
剪紙館門廊設計融入中西方現代藝術風格,打造了一個無限透明的微笑般的公共空間。設計師採用一種在上海瀕臨消亡的傳統工藝——剁斧石,作為立面的裝飾面工藝技法。
灰色的牆體嵌著金色楓葉,「為了呼應楓林街道的楓葉標誌,但更多是紀念這個楓葉似火的季節。這是希望。」場館在金秋時節落成時,設計師如是說。充滿希望的橘色拱券,為雙峰路展露了一次記憶的重組與再定義。
運營亮點
穿過掛有剪紙作品的藝術長廊,就進入了另一個藝術空間,這裡就是林曦明現代剪紙藝術館。
館內設有剪紙作品展示、介紹上海剪紙藝術成就和發展歷史的文獻資料展示、剪紙衍生品陳列及非遺專題影像放映等區域,是徐匯乃至上海了解和學習非遺文化的地標性場館之一。
03
格樓書屋
百佳公共文化空間獎
地址:徐匯區濱江公園
格樓書屋四周被開闊江景和茂密綠樹環繞,若干高低錯落的平臺漂浮在樹林中,支撐它們的是一組鋼格架構成的片牆。一部曲折的樓梯將這些平臺聯繫起來,把人帶進一個個方位各異、大小不一的空間。
設計亮點
書屋內的空間依託於平臺,相互開放聯通。通透的幕牆玻璃和格架牆模糊了平臺之間和室內外的空間層次,在建築任何一個角落,周圍的枝葉和格架上的書籍都是觸手可及的景物。
通過結構、家具和空間三者的融合,格樓書屋成為一種實體媒介,在人與環境之間建立起尺度和知覺上的積極關聯。
運營亮點
格樓書屋不僅僅是一個書店或閱讀室,它也是一個咖啡館、一個驛站、一個觀景平臺、一個小演講廳。
04
66梧桐院·鄰裡匯
百佳公共文化空間獎
地址:烏魯木齊南路66號
天平街道「66梧桐院·鄰裡匯」位於烏魯木齊南路66號,其中一號樓是一座建於1932年的徐匯區文保建築。近年來,徐匯區委、區政府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理念,將原在此處辦公的區體育局機關整體遷出,交由天平街道建設社區鄰裡匯。
設計亮點
「66梧桐院·鄰裡匯」主樓建築由匈牙利著名建築設計師鄔達克設計,原為國際禮拜堂牧師住所,屬英國鄉村風格花園住宅,假三層(局部二層)磚木結構,最明顯的立面特徵是山牆的半露木構架、清水紅磚牆面及陡峭的紅色瓦屋頂,屬於徐匯區文物保護建築。
「66梧桐院·鄰裡匯」既能解決養老、託幼、就餐、理髮、日常維修等「剛性需求」,又能兼顧沙龍、閱讀、民主協商、交流分享等「美好需求」,做到全時段、全覆蓋、全人群的多元化生活品質提升。
同時,在此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點」「最美風貌區黨群服務站」「風貌治理共同體」等平臺,使之成為黨建引領下的社區治理綜合樞紐、家門口的鄰裡共融客堂間、風貌濃鬱的高品質生活體驗地。
運營亮點
街道在「66梧桐院·鄰裡匯」先後舉辦了「小照片·大時代」故事分享、「梧桐·名家匯」文化雅集、「漫品天平初心路」行走黨課等系列品牌活動,為區域單位、居民群眾、共建部隊等各類人群提供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
空間多次邀請居民代表、社區規劃師、職能機構以及國有企業、專家團隊、代表委員等到此協商議事、共話治理,構建「美好社區治理共同體」。
每周二、四、六下午,鄰裡餐廳舉辦「梧桐書苑」評彈書場,在徐匯區文旅局的支持下,街道與上海評彈團攜手,將評彈這一具有獨特魅力的傳統曲藝引入鄰裡匯,成為居民群眾和曲藝愛好者的「福音」,開創國有院團與社區文化建設的合作新模式。
05
衡復藝術中心
百佳公共文化空間獎
地址:烏魯木齊南路178號1號樓
衡復藝術中心地處衡復風貌區核心地段,毗鄰周邊眾多風貌道路及名人故居,梧桐掩映下沉澱的深厚歷史人文底蘊,為衡復藝術中心提供了蘊藉雋永的文化底色。
衡復藝術中心所在建築建於1928年,原為「中國美生總會」用房,經修繕後於2019年11月正式對外開放。
設計亮點
衡復藝術中心在修繕中重點保護了建築外立面,還原鐵藝欄杆、拱券門、天台花窗等建築細部,呈現美妙的流線。室內的地坪、牆裙、天花、樓梯、壁柱等特色歷史原物,具有極高的建築藝術價值,展現出上世紀30年代的典雅與厚重之味。
修繕保留了建築原有空間格局,恢復了建築內一層小禮堂及二層禮堂空間,提升建築功能,引入文化、藝術、展示等多種文化類型,活化利用建築的公共文化屬性,搭建衡復風貌區對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運營亮點
作為一家倡導精緻生活方式、定義當代美學標準的文化旗艦場館,衡復藝術中心依託區域歷史底蘊深厚、文旅資源豐富的優勢,定位為精品藝術中心,突出高端化、精品化、個性化的特徵。
自開放以來,衡復藝術中心已相繼舉辦了「巴卡拉—收藏者之家水晶藝術展」、《上海文學》「天涯同心」詩人論壇、香奈兒2020/21高級手工坊系列發布會等諸多高規格活動,致力構建高端文化商業展示平臺,促動精品藝術文化消費,打造成為衡復風貌區內的頂級品牌集聚地、時尚新品首發地、高雅藝術首展地、精品活動舉辦地。
06
衡復風貌館
百佳公共文化空間獎
地址:復興西路62號
衡復風貌館位於復興西路62號1層,建築原名「修道院公寓」,建築本體始建於1930年,其外觀和室內裝修均為西班牙風格。1989年被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上海市第一批優秀歷史建築。
2019年5月18日,修繕後的衡復風貌館面向社會開放。作為上海第一座風貌區主題的展示館,衡復風貌館定位為衡復風貌區的「索引」,邀請社會大眾走進優秀建築,共同深入了解衡復風貌區的「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
衡復風貌館圍繞百年建築、百年人文兩大主線,以海內外搜集的史料文獻為堅實基礎,呈現了衡復地區的歷史人文、道路規劃、優秀建築、科教文衛、衣食住行、法律規章等各方面的百年變遷。在布展方式上,使用360度全景影像、AR沙盤、互動魔鏡牆、二維碼語音導覽等新媒體技術,將觀眾帶入耳目一新的浸入式體驗場景。
設計亮點
在衡復風貌區資料中心展廳,衡復魔鏡的整面牆為可觸控螢幕,5名參觀者可以同時搜索海量的衡復風貌區各類資料。
運營亮點
衡復風貌館將歷史與現代次第呈現,將閱讀與生活完整交融。在一樓展廳,可以看到風貌區歷史的變遷;在地圖上找一找專屬你的記憶;在魔鏡牆盡情查閱史籍資料。在二樓書店,品嘗一杯咖啡、翻閱一部書籍、挑選精美文創、或參加一場不期而遇的講座、觀賞一次展覽。也可走進露臺、庭院漫無目的踱步或小憩感受梧桐樹下的愜意。
07
雲錦路活動之家
百佳公共文化空間獎
地址:雲錦路280號
隨著浦江西岸的貫通開發,有著百年歷史的龍華機場被改造成城市幹道旁的跑道公園。雲錦路活動之家小建築群就位於跑道公園內。
線性的公園場地決定了建築的布局。設計師沿東西方向布置了間距和長短不一的混凝土牆,它們支撐著折板屋頂。高低起伏的屋頂一路向前延伸,隱喻了跑道上的起飛動作,並藉此獲得了與龍華機場的歷史關聯。
自由分布的混凝土牆支撐起一個雙坡屋頂的建築集群,大小屋面交錯嵌套,生成了高低起伏、鱗次櫛比的形態,如同一個聚合的小村莊。
設計亮點
建築在橫向剖面上的近人尺度,源於對傳統居住空間的日常體驗。而在縱向尺度上,坡屋面則突破傳統的開間尺寸,沿著飛機跑道的方向不斷延伸,成為連續的坡屋面。這兩種尺度共同構成了一種基於場地特質的、兼具獨立性和開放性的空間秩序,設計師稱之為家的延伸。
從結構體系來看,活動之家是一種變異的、由鋼桁架實現的折板體系。通過對空間體系的靈活組織,設計師為每座建築賦予了自身的特徵。模糊的聚落空間關係介於開放和封閉之間,為未來的使用提供了更多的自由和可能。
運營亮點
雲錦路活動之家由三棟建築組成,入駐了6家機構和店鋪,包括群島書店、那行文化、一岸學院、法南之家餐廳、Coffee Call咖啡店,以11號線雲錦路站為核心輻射西岸藝術創意和辦公社區。群島書店、那行文化等文化單位的入駐,使建築不僅僅是空間意義上的「聚落」,更是精神意義上的「聚落」。
08
上海谷歌創客活動中心
百佳公共文化空間獎
地址:桂林路406號
上海谷歌創客活動中心位於一塊需要開放給大量人流穿行的公共綠地。場地的開放屬性,以及其中的六棵老香樟,成為了設計的出發點,並由此確立了兩個基本的設計策略:一是建築主體抬高至二層,最大化開放地面的綠化與步行空間;二是保留六株大樹的同時,在建築與樹之間建立親密的互動關係。
設計亮點
建築由四座獨立的懸浮體串聯而成。底層的10片混凝土牆支撐著上部結構,並收納了所有垂直上下的設備管道。其表面的鏡面不鏽鋼消解了自身,同時凸顯了地面層的開放和上部的懸浮感。
四個單體圍合成通高的室內中庭,其懸挑結構由鋼桁架實現,它們在水平方向上以Y或L形的姿態在大樹之間自由伸展。透過四周懸掛的全透明玻璃以及頂部的天窗,引入外部的風景和自然光,使空間內外交融。
運營亮點
谷歌開發者社區GDG(Google Developer Groups) 旨在通過開發者們自發組成的社區,進行技術分享交流,推動開放型網際網路技術和移動技術在業界的使用。目前全球已有500多個GDG社區,中國已成立了20多個GDG社區。
大到舊工業園區改造、市級博物館、圖書館,小到一片綠地、一個街角,公共空間和人居住的適宜性緊密相連。在大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持續增長、公共文化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的當下,公共空間的設計理念更應體現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的尺度,在注重空間設計的同時,亦關注公共文化空間內容的配備、運營方式的創新,以及社區群眾的參與。
正如大賽評委主席蒯大申教授所說:「美好生活長三角公共文化空間創新大賽的舉辦,反映了全國公共文化領域的發展趨勢,即人們不但關心公共文化場所的服務功能和服務水平,而且日益關注空間的設計感和美學品位。大賽不但順應這個趨勢,而且一定會有力推動這個趨勢向前發展。」
獎項的揭曉絕非大賽的落幕
而是「美好空間」走入市民生活的開始
END
來源:徐匯文旅
編輯:趙玥
轉載請註明來自上海徐匯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