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中國人消費的標語/李理攝
大公網5日訊(記者 李理)韓國執意部署薩德嚴重衝擊中韓關係,中國龐大的海外旅遊客群用腳投票,去年中國黃金周期間大街小巷還滿滿中國遊客的首爾,今年可謂冷清至極,沒有了中國團體遊客,韓國旅遊從業者眼看著不斷刷新的損失數字叫苦不迭。
在中韓互訪人次接近千萬大關的火紅時代, 首爾樂天百貨中大排長龍的中國遊客比比皆是,他們像搬運工一樣大包小裹地將奢侈品、韓國化妝品還有小家電源源不斷買回中國。可是今年中國國慶節首日,首爾樂天百貨不見了中國人排隊結帳的盛況,一名收銀員告訴大公網,從今年春天以來,團體遊客像變戲法一樣統統消失,雖然還有零星自由行散客和買手出現,但銷售額劇烈下滑是不爭的事實,大多數售貨員都是面對空蕩蕩的服裝展示櫃檯發呆。
韓國文化觀光院研究員吳訓誠直言薩德矛盾就是現在影響韓國入境市場最大問題。他告訴大公報記者說,中國遊客的消費能力高是事實,原本官方還寄希望於擴大東南亞甚至中東遊客客群,但現在看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韓國智庫發布的數據預測,若中韓薩德問題持續,年內中國內地遊訪韓適量將持續銳減,直接經濟損失將超過逾千億元人民幣,減少40.2萬個工作崗位。韓國現代研究院統計則表明,從今年3月到7月以來,中國訪韓遊客同比減少超過40%,帶來的經濟損失已經達到430億元人民幣。
吳訓誠以濟州「寶健路」面臨改名命運告訴大公報,中國遊客不來韓國真令韓國旅遊業者感到心痛。數據顯示,目前前往濟州島旅遊的中國遊客同比銳減七成,以中國遊客為主要客源的寶健路商家銷售業績急轉直下,更有的不堪重負選擇停業。
中國遊客轉往其他熱門目的地出遊,首爾不少觀光地出現拍烏蠅的慘狀。在能夠遠眺城市天際線的韓屋北村,首爾觀光協會聘請的中文遊客服務工作人員樸靜也告訴大公網,最高峰時這裡擠滿了拍紀念照和購物的中國遊客,但目前她感覺到來自中國的遊客下降了至少三成。
東大門服裝市場十分冷清/李理攝
東大門市場以服裝批發而有名,以前每天天光泛起之前,卸貨聲都會不絕於耳,但少見中國遊客的幾幢綜合性商廈幾乎成了空樓。記者觀察發現,同一幢樓裡面的汗蒸幕和電影院是最有人氣的地方,而服裝攤位則少有人問津。來自吉林延邊州的千先生在汗蒸幕從事服務工作,他告訴大公報說現在說中文的就只有少數香港和臺灣自由行遊客,而以前他在濟州島溫泉度假村工作的時候,每天接待300名客人的話,至少有三分之二都是中國人。
一名在丹東生活的兼職代購喬女士則說,雖然赴韓旅遊的中國人減少,但免稅店裡的熱門暢銷化妝品套裝仍很難買套。在她分析看來,除了是飢餓營銷起作用外,也不乏中國海關查的越來越緊,令不少海外代購不再瘋狂掃貨。
平昌冬奧賣力營銷 標識混亂不清
一方面是薩德矛盾導致中國赴韓遊人數急降,另一方面則是明年2月平昌冬奧想要吸引大量中國觀眾現場觀賽,在倒計時階段韓國多地已經掀起陣陣宣傳攻勢,但大邱大學旅遊管理專業外籍教授陳涵親自到平昌調查發現,服務外國遊客的標識牌混亂不清,平昌冬奧會能否成為刺激中國赴韓遊升溫的機會存疑。
韓國將本次平昌冬奧會視為宣傳國家形象的珍貴機會,在仁川機場和景福宮民俗博物館等多地,矗立了許多大型太極虎吉祥物標誌。在首爾市政廳前的廣場上,倒計時牌也十分顯眼。
陳涵告訴大公報說,作為重大的國際賽事,平昌冬奧對於韓國旅遊業和提升自由行遊客滿意度有重大意義,不過是否有足夠多的中國遊客願意買票現場觀賽還要觀察。
今年5月曾特意到平昌冬奧會舉辦地車站實地調研的她發現,標識牌缺失和內容錯誤比比皆是,有的標識掛在柱子上,令遊客會誤以為是廣告,「火車站的出發和到達英文拼寫錯誤,還有就是標識牌大大小小、形狀各異,內容混亂的指示牌非但沒有發揮引導作用,反而會令遊客更加疑惑。」
景福宮少了中國團體遊客/李理攝
民間交流維繫中韓關係
韓美強化同盟關係,完成部署薩德危害中國國家安全再加上下個月迎來上任後首次亞洲之行的美國總統川普,中國和韓國關係何去何從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大公網記者參與了近期在忠清南道公州市舉行的第三屆「中韓緣論壇」,發現民間的交流似乎是維繫目前中韓關係不至於繼續降溫的最重要支撐。
第三屆「中韓緣論壇」主題是兩國地方和旅遊文化交流。 在中韓互訪人數急速下降的背景下,來自兩國地方政府官員、專家學者、企業家和媒體討論前路顯得格外意義重大。
韓中文化友好協會會長曲歡自言她是中國媽媽的女兒,韓國女兒的媽媽。作為新一代華僑華人要發揮自身的優勢, 挖掘中韓兩國之間友好交流的代表人物和事件,講好中韓友好故事,夯實中韓友好的心靈相通之橋。她還形象的說, 有一種說法是山東半島的雞打鳴,忠清南道的農民就開始勞作了,說明中韓是無法搬走的近鄰。
在「中韓緣論壇」論壇期間,筆者接觸的許多韓國和中國地方官員都堅信中韓友好歷史淵源深厚,抱著彼此做好鄰居好夥伴共贏的想法,就一定能突破眼前的障礙。
對於如何改善中韓關係,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東北亞研究所所長笪志剛給出的答案是四個字:文化交流。他說,中韓關係因為韓國部署薩德似乎陷入死結,如何讓兩國關係克服阻力,在考驗政治家睿智的同時也為文化交流打開僵局提供了新機遇,文化交流助力改善關係,激活中韓文化交流新優勢來的正是時候。
笪志剛說,眼下中韓文化交流需要轉型升級,既要適應中韓關係乃至東北亞區域合作新變化,又要摸索新的合作領域和路徑新挑戰,重點是能否實現文化領域年輕人「心與心的交流」。
年份 中國赴韓旅遊人數
2013年 430萬
2014年 610萬
2015年 615萬
2016年 826.8萬
2017年上半年 225萬
(大公網記者李理根據公開資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