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瀋河西
2017-10-15 10:46 來源:澎湃新聞
10月14日,已故著名漢學家費正清夫人費慰梅的妹妹、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和政治評論家小阿瑟·施萊辛格的遺孀瑪麗安·坎農·施萊辛格(Marian Cannon Schlesinger)去世,享年105歲。
瑪麗安是作家,出版過兩本自傳《吉光片羽:劍橋回憶錄》和《我記得:政治、繪畫和人民的一生》。她還出版過五本兒童書。此外,她也是畫家,主要畫山水和人像。
費正清與費慰梅瑪麗安一家名人輩出,而且一家人中許多成員都和中國頗有淵源。除了大名鼎鼎的姐夫費正清是哈佛大學中國研究巨擘,姐姐費慰梅(Wilma Canon)是研究中國藝術和建築的學者,而她父親沃爾特·布拉德福·坎農,是著名的醫學教授和生理學家。一九三五年,父親沃爾特曾在北平協和醫學院短期講學,抗戰爆發後在美國積極參與募捐活動,組織賑濟流亡中國難民。而她母親是一位暢銷小說家和女權運動改革家。據瑪麗安回憶:我母親很了不起,熱愛冒險。她相信,去國外旅行,可以讓人開闊思維,增強意志,所以趁著四個女兒青春年少,就把她們送往地球上不同的遙遠之處——至少,在我們看來,是很遙遠的地方。
而這也是為什麼她會來中國的原因。
1934年,剛從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學院畢業的瑪麗安遠赴重洋來到北京,看望她的姐姐費慰梅與姐夫費正清。當時費慰梅與費正清結婚不久,費正清還在寫他牛津大學的論文,鑽研中國海關史。
在北京的幾個月裡,她學畫畫,學寫毛筆字。回到美國後,她打定主意,要為令人激動的北平生活留下某種形式的記錄。她想到了一個人物形象,決定用一個住在北京郊外的中國小男孩三寶的視角,寫下他第一次進北平城遇到的一切新鮮事。除了文字,她還用稚拙的筆墨,配上了四十多幅生動有趣的速寫插畫,就這樣完成了一本給孩子看的小書《三寶北平奇遇記》。
《三寶北平奇遇記》的英文版出版於1939年,但直到2016年,該書中文版才第一次與中國讀者見面。
「如今,七十多年過去了。我想,這本小書裡的內容,差不多可以成為一份歷史記錄。我擔心,老北平所有那些我熟悉的美妙氛圍,胡同,土房,市聲,還有日常生活,都久已消失了。」瑪麗安在該書中文版前言裡如此寫道。
《三寶北平奇遇記》內頁瑪麗安筆下的北平和老舍《駱駝祥子》處於同一時期,但根據《三寶北平奇遇記》的譯者趙武平的說法,「相對於祥子的悲劇,三寶的奇遇,更似一曲浪漫的抒情牧歌。」
《三寶北平奇遇記》內頁在一次採訪中,回憶那段中國經歷給自己的影響時,瑪麗安回答道:有一位紳士每天都過來教我怎樣用毛筆,怎樣畫中國畫。這是一種非常精緻的書寫工具,它教會了我怎樣畫畫。用毛筆畫畫成為我藝術的基本功,我覺得我在中國的那段時間為我的工作增色不少。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相關推薦
評論(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