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鄉在晉北五臺縣灣子鄉跑泉廠村,我自1965年20歲參軍走出家鄉,幾十年來只回去過幾次,原因是什麼,我會在故事裡慢慢講來。2016年8月,趁孩子們放暑假,我們又一次踏上回故鄉之路。這次感受不同的是,那個曾經偏僻、安靜的小村莊變成了「沸騰」的小村莊了,成了旅遊勝地,特別是自駕遊的好去處。我感慨萬分,覺得這時代變化如此之快,自己好像就在夢裡一般。回來後,就有了想講故事的念頭。
我只上過幾年小學,就是連小學文憑都沒有拿到的半文盲,可是在生命的長河中,我甜酸苦辣嘗了個遍。我這輩子工農兵都幹過,在社會的大熔爐裡得到了鍛鍊,也就是說,我的實際文憑要比小學高,和大家開玩笑了!因為我是一個幽默的人還是一個憂國憂民責任心很強的老共產黨員。我特聘請老伴給我整理,把我的故鄉和那裡發生的故事寫下來,給生我養我的故鄉和親人也給我的孩子們留一份文字性的東西。當然,年輕人現在都忙得顧不上看,等他們退休了,和我們一樣時就有時間慢慢讀了。
為什麼我非要迫切同老伴合作寫故事,其實還有更重要的原因:老伴在網上查詢資料時,發現在介紹這幾年火爆起來的旅遊勝地「駝梁」,周圍的村莊簡介中竟然沒有我可愛的故鄉——跑泉廠村。而且,網上有些人將跑泉廠村的歸屬地寫成河北省!更叫人受刺激的是一句話:跑泉廠村的村民太懶了!
當然,人家說這話也不是沒有道理,跑泉廠村的簡介在網上就是沒有。所以,我作為跑泉廠土生土長的離家多年的遊子,也有責任把那裡的一切,只要是我知道的故事全講出來,也為了卻我的心願。
這是跑泉廠村村口,這個二層牌樓,上面是廟的結構和裝飾,下面是三個門洞,門洞過車兩旁過人。們的牆上寫了四個大字:森林防火。我感覺村口應該寫跑泉廠村這四個大字為妥。
從上村口山梁上拍攝,群山環抱,綠樹簇擁下的小山村
跑泉廠村上村口的箭杆溝,往東南方向走,通往南駝梁
2008年秋拍攝於跑泉廠村下村口
山西省五臺縣灣子鄉跑泉廠村是駝梁下面的一個小村莊。駝梁是晉冀兩界的交匯點。
太原到跑泉廠村約200公裡,約兩個小時即到。網上提供的三條路線都有250多公裡以上,那是官方消息。到了跑泉廠村就算到了駝梁,因為旅遊到此的人吃住都在這裡。
跑泉廠村西北面到五臺山約15公裡,路經柴樹梁---秋林坪---灣子裡---樓子坪---黑崖堂---狐峪口,再往北,路經石咀---五臺山。
聽老一輩說,跑泉廠村最少有600年的歷史 。傳說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樹下的移民大遷移,老一輩就來到這塊有山有水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當然我沒有找到任何資料和記載,只當傳說。
駝梁最高處為2280米,那裡常年平均氣溫在攝氏18°左右,是夏季伏天避暑的好去處。
跑泉廠村的由來卻是幾輩人口口相傳下來的:傳說,康熙年間,黃河連年泛濫,康熙帝體恤民情經常騎馬微服私訪。有一日他的一行人馬路過此山的梁巖裡,此時人困馬乏,饑渴難忍。那馬用蹄子不停的刨土,竟然刨出一眼泉水,人們就把這個地方起名為「刨泉場」。經過多年的演變,後來的人就把刨泉場改為跑泉廠,一直沿用至今。
這就是跑泉廠村的涼(梁)陰(巖)裡
梁巖裡過去都是跑泉廠村的莜麵地,山那邊就是河北阜平縣。
跑泉廠村附近現在還留有抗日戰爭時期的一些作戰工事遺址,有日本鬼子在呼峪口修建的炮臺。閻錫山部隊在梁巖裡,南北駝等地挖的戰壕,防空洞。八路軍在跑泉廠村的舊戲臺處建立的兵工廠——修械所,這個兵工廠以後搬到羊道裡,最後又搬到河北平山縣。
作為敵後第一個抗日根據地,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在山西省五臺縣石咀村普濟寺宣告成立。1937年11月,八路軍總部發出指示,招募技術工人,解決需要的地雷、手榴彈問題。12月晉察冀軍區供給部在跑泉廠村成立修械所,當時最盛時期有工人80餘人,6尺、10尺車床各一臺,設有機、木、鐵、鍛工等,製造了刺刀還有少量步槍、手槍。
跑泉廠村,呂姓算是一支大戶,解放前我的本家叔叔13歲就參加了革命隊伍,曾在修械所八路軍兵工廠工作。解放後歷任市企業、研究所第一把手,屬於縣團級幹部,在那些年裡曾給自己的家鄉五臺縣做過許多易事,是我們跑泉廠村人的驕傲,五臺縣以及跑泉廠村的老幹部以及老人們應當記得他!
新中國剛解放時,我們村大約有70多戶人家,大人小孩有300多口,以呂、楊、朱、張、孫、範、李、田、胡、毛等姓為主。全村約有600多畝土地,荒山地大約3000畝。
跑泉廠村剛解放就由本村村民楊良清在他家辦起小學校,當時有10幾名孩子。1952年以後,學校搬到村裡戲臺的西面,我當年入學,最多時大約有30多名學生,一位先生教好幾個年級的學生。以後幾十年教師換了數人,我的一位本家嬸嬸叫武喜花,在村裡曾執教十餘年,武老師把自己無悔的青春和全部知識貢獻給了山區的孩子們。到2012年,隨著學生人數的減少,學校停辦。
跑泉廠村村民大多以務農為生,但村裡也有少數手藝人。如:村裡當時開有車馬店,給做馬鞍的史成清,朱成亮帶來生意,他們做的馬鞍遠近聞名。會盤磨杆的呂順清,他做的磨,在那個農耕時代也解決了周邊村莊需要的農具。
現在的門限石灣子管理站,2016年8月攝影
剛解放時,跑泉廠村村民大多數沒有文化。但李海元,李多洋,朱成錄,朱二奎等這些人有一定的文化基礎。村裡的人經常聽朱二奎講:《嶽飛傳》、《三國演義》等故事,講得人是眉飛色舞,聽的人是津津有味。
聽老人們說,我們村過去有戲臺還有一個戲班子,可是打我記事時只有戲臺沒有戲班子了。戲臺大概是1960年左右翻修的,那個時候,每個男勞力要背回來兩根椽子,那時候我只有15、6歲,是家中的勞力,上山砍了兩根楊樹就背了回來,也為村裡做了一點貢獻。每年的三月三,村裡就請五臺縣的戲班子來村裡唱戲。自1964年「四清」運動以後,就沒有此項娛樂了。
在大躍進,人民公社期間,我們村是一個生產大隊,分五個生產小隊。全村吃過一鍋飯,集體出工、收工,雖苦卻也紅火熱鬧。
我們村的廟就在下村口西面,據老人們說也有100多年的歷史。最大的廟是老爺廟,南面有山神廟和送子娘娘廟,北面有龍王廟和財神廟。每年的七月十五,大年初一村民絡繹不絕地上香,祈求平安富康。大廟的四個角上雕刻著四條龍,它們盤在廟頂上詡詡生輝。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全村人敲鑼打鼓,牽上活羊,拿上祭品給龍王爺上供,祈求風調雨順,然後,把羊宰殺了全村人共享的熱鬧情景。
村裡舊廟裡面的神像在文革中被毀壞,這是我們村最有價值的遺物,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遺產我們沒有保護好,真的好遺憾!老爺廟於2013年拆除,修起了現在的二層三孔新廟。
過年過節鬧紅火,那是我們村的強項。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我們村的社火每年在耿鎮匯演得第一,在灣子裡也是第一。跑泉廠村的紅火,扭秧歌、打霸王鞭、演民間的傳說「楊香武盜九龍杯」等等。我的四爺爺呂四和五爺爺呂全生就是打社火的好手。自「文革」後村裡再沒有鬧過紅火。
現在跑泉廠村有40戶人家,約200人,老人約佔四分之三,年輕人、孩子約佔四分之一。2003年退耕還林以後,除了每戶留有一畝耕地自由種植外,其餘土地全部歸國家所有。現在村裡有勞動力的家庭還是以種地、養生畜為生。
現在跑泉廠村的農家樂能上「規模」做的比較好的幾戶,呂姓就佔多半。村裡僅有的一家小超市就是我的本家嬸嬸——那個在小小村莊當過10幾年教師的武喜花。
近幾年隨著駝梁風景區旅遊熱的興起,村子裡有眼光的村民從2010年起步,開始向旅遊業方面投資發展,修建房屋,擴展院落,特色養殖:牛、羊、雞等等以招攬旅客。(我兒時的玩伴秀明就是村裡數一數二的養殖戶)現在村裡有60張以上床位且能供吃供住條件較好的農家樂有四戶,其餘還有幾張、10幾張以上床位的零散戶若干家。2013年以後,跑泉廠村依附駝梁的旅遊熱,加上小小村落原始的自然優美風景,吸引了周邊河北、河南,還有咱山西本土的許多遊客。
駝梁是冀晉兩省的交界,跑泉廠村是交界的最後一個村莊。由於她的地理位置處於太行山區,深藏在深山峻岭之中,是一處沒有開發過的、自然的、具有原始美的小村落。受到自駕遊,團體遊,戶外生存活動,驢友探險等年輕人的青睞。每到春暖花開的季節,特別是周末,一公裡多的村子,小汽車一輛接一輛排了個滿滿當當。有時候下村口的停車場都佔滿了。
除了村莊自然風景的美麗吸引遊客外,那裡的村民還保持了山區農民的淳樸、善良、厚道的性格,以他們的辛苦和誠意換來的經濟收入實屬不易。他們的住宿條件雖然不能與大城市相比,可像「愛心農家樂」等幾家,他們的住宿也具備像城裡一樣,有淋浴、衝水便池、洗漱條件很不錯。住宿連早晚飯就是城市一盤普通魚的價格,鄉村味道濃鬱。許多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太原、陽泉等地的戶外旅遊團體都成了村裡農家樂的回頭客。
以上就是我通過回憶再加上我的親人的講述,特別感謝我五爺爺的兒子——一位曾在跑泉廠村擔任過副書記、民兵指導員,在灣子公社工作過三年,在太鋼又工作了多年,以豐富的閱歷退休,又投身於「生於斯長於斯」的小山村,我們佩服、尊敬的貴宏叔!
人生易老,世事滄桑,緬懷故裡。以此,獻給我可愛的家鄉——駝梁下面的跑泉廠村。
如有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口述:呂亮明 整理:任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