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至年末中國消費者旅遊出行意願持續增強,對安全的信心和實際出行的積極程度已逐漸恢復到疫前水平。
文│陳洸、餘子健、沈思文(Steve Saxon)、威爾·恩格(Will Enger)等 編輯│戴聞名 插畫│劉俊
今年「十一」8天長假,由於中國國內疫情控制有效,消費者對國內旅遊的信心快速提升。中國共有6.37億人次國內出行,按可比口徑較去年同比恢復79%,並實現國內旅遊收入4665.6億元,同比恢復69.9%。
相比全球旅遊行業現狀,尤其在新一波疫情重現的當下,中國國內遊的復甦可謂是希望之光。
我們對上海、北京、廣州、深圳、成都、西安、廈門和武漢8個城市約2000名受訪者的調查也顯示,國慶至年末中國消費者旅遊出行意願持續增強,對安全的信心和實際出行的積極程度已逐漸恢復到疫前水平。
具體來看,有70%的受訪者表示在未來數月有出遊計劃, 年輕已婚和退休人群的出遊意願尤為強烈。
從目的地來看,中國西部省份和海南快速興起,出行熱度最高。某領先旅行預定平臺的數據顯示,「十一」期間,西藏、青海、海南、甘肅、雲南的出行預訂量增幅最為領先。
與此同時,中國消費者對國內短途、長途旅行和商務出行的安全信心已基本恢復到疫前水平。在被問及對未來的預期時,約75%的受訪者認為工作和生活將恢復正常。
調查結果還揭示了中國人出遊的三大新趨勢。
首先是新興旅遊信息獲取渠道嶄露頭角。
受訪者中,獲取旅遊信息最主要的渠道依次是:親朋好友的介紹(50%)、出現了目的地的電視節目和電影書籍(31%)、旅遊相關文章和評論(29%)。
在「旅遊相關文章和評論」中,表示受到博主等意見領袖和微信公號微博文章影響的比例分別高達57%和46%,顯示出傳統的口口相傳和電視節目等渠道之外,新媒體渠道對於消費者日益強大的影響力。
其次是團隊遊復甦勢頭明顯。
在疫情期間,團隊旅遊和郵輪受衝擊較為嚴重,但目前復甦的勢頭明朗。雖然自駕遊和自由行還是受訪者更偏愛的旅遊方式,但他們對團隊遊和郵輪遊的出行意願已經出現了回升。
此外,中國消費者對境外遊也積攢了一定程度的出行意願。
調查顯示,希望下一次旅遊目的地可以去境外的受訪者達到了31%,其中東南亞和韓國等亞洲目的地最受期待。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的數據也表明,從中國出發國際機票的搜索量從4月的每天約5000次,上升到了8月的近4.3萬次,反映了中國消費者對境外遊的意願也在逐漸上升。
可以說,在全球疫情發展的非常時期,中國國內遊強勁反彈,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中國旅遊市場的重中之重。與此同時,中國旅遊消費者的偏好變化將推動疫後中國旅遊業進入更高質量的發展時代。
(作者供職於麥肯錫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