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把)這個事交給他,將來如果在青藏高原打出油來了,那李源是第一作者,那他是要寫到歷史裡去的。」「打出油來」「寫進歷史」,李源死後,導師季新輝還多次這樣說。
【版權聲明】本文為騰訊新聞「哈勃計劃」稿件,著作權歸鳳凰星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作者|陳龍 編輯|覃旭
「我感覺我的導師好像不喜歡我」。2020年1月20日,寒假回家前,李源(化名)對自己的好友說。此後8個月,因為疫情、畢業延期,他一直待在湖北的家裡,拼命趕論文、改論文。
李源(化名)生活照。
此前的2019年9月,他忙碌了一年半寫完的論文,被導師宣布作廢。按照導師要求,他花了三個月時間重寫了一篇,但還是不合要求,被告知準備延期畢業。此後8個月,李源都在老家苦苦熬論文,直到2020年9月14日凌晨兩點半,猝死在湖北的家中。
李源的電腦桌面很簡潔,內容多與論文相關。
李源走後,他的電腦桌面上只有幾個與論文相關的文件夾,顯得異常乾淨。生前,他設置了「僅半年可見」的微信朋友圈,一片空白。直到死後,姐姐李倩(化名)代他發了兩條「告親友通知」。
李源的微信朋友圈「僅半年可見」,沒有內容。死後,姐姐代他發了通知。
26年生涯,他從小學讀到大學,又去北京讀了研究生。生前,他像是存在於「兩個世界」。親人的記憶裡,充滿溫情和疼愛;而在外界,他只留下了模糊的、被不斷「否定」的痕跡。
在破解了高等級密碼保護的手機之後,姐姐發現了第三重「世界」:李源長期忍受老師的壓制教育;2019年9月,李源寫好的第一篇論文,因受導師學術不端事件影響而作廢;因導師功利化的學術思想,李源被迫在沒有項目數據的情況下,撰寫油氣勘探的「生產性」論文;2020年上半年,李源多次催促導師修改論文,均被冷落;2020年9月的多天裡,導師突擊式密集修改論文,迫使李源每天高強度工作,最終於凌晨猝死。
2020年9月14日凌晨,李源在湖北松滋老家「猝死」。
疫情期間在湖北老家,每天焦慮的都是論文的事
2020年9月入秋,李源已在湖北的家中滯留了8個月。
此時,他在北京原寢室裡的5位室友,已各奔前程。有人在澳洲留學,有人畢業工作,有人開始讀博。大家原本同期畢業,結果,只有李源仍在家中苦苦修改論文。
從2020年春節前的1月21日回到荊州松滋老家,李源一直在寫論文。他總是很忙,一天中大部分時間,一個人在二樓房間裡工作。湖北疫情隨即發展為全國疫情。4月湖北解封後,表姐見過李源兩次。
李源在湖北老家待了8個月,房間簡潔。
清明節是4月24日,為了彌補春節的缺失,家人在10公裡外的舅舅家聚會。但李源沒有去。表姐打電話來,李源說沒時間,要在家寫論文。下午吃飯時,大家開車去接李源,吃完飯又把他送回家,「一回家又上樓搞論文」。
李源父親邀大家一起去田野裡採蒲公英,用以製藥,李源不去。「我的姐姐,你不知道我有多忙。」當晚,表姐在李源家待了兩三個小時,李源也一直沒下樓。
5月下旬,親戚們去鄰近的公安縣姨媽家,即表姐的媽媽家裡吃飯,待了一個多小時,吃完中午飯,李源就和父親走了,「他說著急回家,論文壓力大。」那頓飯,表姐問了李源學業、畢業、工作的情況,李源回答,在忙著寫期刊論文和畢業論文,導師審了之後,才能進行畢業答辯。
表姐建議他考公務員,「要是北京的公務員不好考,考我們湖北省內的也行。」李源點點頭,說在備考。但實際上,他每天焦慮的都是論文的事。
李源生於1994年。父親當了大半輩子鄉鎮醫生。姐姐李倩在美國陪姐夫讀博士後,兩個月前剛生完二胎。而李源的母親,26年前生完李源坐月子期間大出血,引發內風溼,癱瘓多年,多年裡,父親一直照料她的起居,夏天天熱,每天給她洗澡。
2020年居家的8個月裡,父親每天做好早飯,去樓上叫李源。南方村鎮的習慣,一天吃兩頓飯,上午九十點一頓,下午三四點一頓。
9月,李源日夜在電腦上修改論文,每天工作到凌晨。他對父親說,「這些天早上就別太早叫我了。我晚上要趕論文,可能起得很晚。」9月13日晚,父親心疼兒子,做了夜宵。父子倆吃完,李源洗了澡,又上樓改論文。
9月14日早上八點多,父親上樓叫了一次兒子,無回應。他以為兒子熬夜太累,還在睡覺。臨近10點,父親再去喊兒子,發現他已經沒了生命跡象,頓時大叫起來。表姐說,當時李源手腳已經冰涼,但姨父還不甘心,「拼命急救了一陣。」李源的母親當場暈了過去。家裡亂作一團,鄰居們來幫忙,一個小時後才想起通知親戚。
父母確信,李源是「累死」的。死前的幾天,他多次跟家人提到,「9月18日要交論文」,或「9月18日有個很急的事」。父親說,兒子的身體一直很好,2020年在家的8個月也沒生過病。但他的工作強度太大了。
之前家人沒發現任何異常的前兆。只是在他死後,父親才回想起3天前,他開玩笑說,「爸爸,我是不是有高血壓?你給我查個血壓吧。」家族裡沒有高血壓史,父親覺得,大小夥子不可能有高血壓,就沒當回事。事後,房後的鄰居對父親說,「你樓上房間的燈,經常三點多都是亮的啊……」
鄰居稱,李源的房間常常凌晨三點還亮著燈。
當天,鎮醫院、縣醫院的醫生都來了,給出的結論均為「猝死」。但具體什麼器官衰竭,沒有結論。警方排除自殺和他殺後,沒有立案。警方說,縣醫院設備和水平有限,如果要做屍檢,只能先解剖屍體,送到武漢去檢查。本已十分傷心的父母,聽了越發心疼,於心不忍。
表姐說,當地風俗,沒結婚成家的孩子,只能算一個孩子,不能算成人,遺體不能在家裡過夜。在親友們的張羅下,當天晚上,李源被匆匆下葬了。
李源的家人本以為,這是一場偶然事故。但半個月後,姐姐破解了他的手機密碼,從大量聊天記錄和錄音文件裡發現,李源的死,與導師有極大關係。
李源手機裡保存了四年的錄音,多為師生討論、課程、講座錄音。
導師學術不端受處分,殃及學生論文
2016年,李源從荊州一所大學的石油工程專業畢業,報考西南石油大學研究生,沒有成功。在北京工作的姐姐李倩建議他到北京發展。經人推薦,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季新輝(化名)接收了李源,讓他先做了一年科研助理。2017年,李源正式考上地質大學研究生。
據其本科學長汪棋回憶,他當時向李源推薦了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因為這個專業跟石油專業稍微掛點鉤。裡面的普通地質學和構造地質學,是我們之前學過的。」李源經人介紹,進入季新輝的實驗室。
2018年12月12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舉行2017級研究生畢業論文開題報告會,李源匯報了自己的課題《西藏措勤斷塊保吉層系蓋層條件的研究》。
報告前,導師季新輝還特地向評審專家介紹了李源。「他實際上在考研之前,已經在我這裡做了一年的實習學生,所以他的野外工作已經做了兩年。」當時,李源已經跟隨季新輝從地質大學調入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簡稱「地科院」「地質所」),但學籍仍掛在地質大學。
因此,李源前後跟隨季新輝學習了四年。從2016年至2018年,他參與了季新輝負責的中國地質調查局「措勤盆地北部海相地層填圖試點」項目,三次到西藏那曲市班戈縣保吉鄉做地質調查。
西藏地質調查條件艱苦。圖為李源拍攝高原風雪的視頻截圖。
論文開題匯報中,李源說,保吉層中發現的碳酸鹽、瀝青螢光,顯示出措勤斷塊具有重要的油氣勘探價值,而他將著重研究該地區的蓋層條件,如厚度、巖性、沉積相的變化規律,以便為未來勘探的整體評價提供精確數據和科學依據。
「目前,我已查閱文獻83篇,進行野外地質考察165天,其中……野外採集大化石200件,拍攝了大化石照片200張,繪製了相關圖片13張。」報告中,李源使用了幾張自己製作的實測剖面圖和模型圖。他還提到,自己在考研之前已經發表了一篇論文,第二篇論文已經完成,初稿正在修改。最後,他陳述了四個階段的工作和論文寫作計劃。按計劃,他將在2020年6月畢業。
五名評審專家陸續發言,幾乎一致表示稱讚。其中第三位專家稱,李源工作做得很紮實,野外任務的工作量很大,包括石頭剖面都做得很好。他說,「從地層和古生物角度,你做了很漂亮的工作。以現有的工作來講,我感覺你直接碩士論文答辯都沒問題。」
但他又提出批評意見,認為李源報告的題目和所講內容不相匹配。「你陳述的更多的是蓋層條件研究,但你並沒有把這作為你論文的一個核心去處理,比如蓋層的巖性、緻密、發育條件、褶皺形態,以及後期的變質所產生的脆性斷裂、韌性斷裂破壞。」他建議李源,調整題目,把「儲藏條件」作為研究的重點。
照此情況,李源的研究遠遠走在其他同學前面,似乎可以順利畢業。但2019年,他的研究生道路遭遇了變故。
2019年8月,李源對自己的期刊論文《西藏申扎縣馬躍鄉地區多尼組三段珊瑚的發現及地質意義》做最後修改,他告訴一位老師,「應該9月就可以發表了。」誰知,8月23日,中國地質調查局在一次會議中,通報了三起質量問題,其中包含季新輝主持的某地質填圖項目。
《通報》稱,季新輝「根據自己的學術觀點,更改地質實體屬性,將吉林省地調院填制的地質體之間斷層、侵入接觸關係,改為整合、不整合接觸界線;在沒有新的年齡證據的情況下,將前人工作確定為新元古代念青唐古拉巖群,修改為侏羅紀地層」,並且「違規直接更改原始地質資料;未到野外調查驗證,根據本人觀點更改地質體屬性,對質量事故負主要責任。」因此地調局決定,對季新輝誡勉談話,且「5年內不得擔任地質調查項目負責人」。
根據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的《學術出版規範——期刊學術不端行為界定》標準,學術不端行為分為剽竊、偽造、篡改、不當署名、違背研究倫理等8種。季新輝的行為屬於「篡改」,即「故意修改數據和事實,使其失去真實性的行為」,「改變所引文獻的本意,使其對己有利」。
2019年8月,季新輝(化名)被中國地質調查局通報學術不端,並被處罰。
2019年9月7日,季新輝在辦公室與李源進行了長達2小時48分的學術談話。談話中,季新輝宣布李源此前的論文作廢。事後李源對朋友解釋,「說材料無法支撐我現在的觀點,寫不了地層對比、沉積環境,得重新寫一篇。就寫油氣勘探,跟古生物地層學完全不沾邊。」
而這重寫的第二篇論文,直到2020年9月14日李源猝死,都沒有定稿。
做古生物和地層研究的學生,逼迫轉向「油氣勘探」研究
李源手機裡保留著一些隨手拍的小視頻。2018年的一天,李源乘車,堵在青藏高原一段道路斜坡上。窗外雪花紛紛,滿眼皚皚,車前玻璃布滿水珠。前方堵著長長的車隊,一輛滿載貨物的紅色大卡車緩緩擦身而過時,李源發出「哦呀哦呀」的驚叫,司機安慰道,「沒事沒事,大車司機一般技術很好」。
幾次去西藏,李源已經和藏民混得很熟。視頻中,紅色卡車駛過後,藏民司機為了安撫他,搖頭晃腦唱了兩句歌,然後咧嘴笑,露出白色牙齒。李源也開心起來,用手指給司機掏耳朵,然後打開車門,把鏡頭對準山上茫茫大雪,感嘆,「哎呀,越下越大了,鵝毛大雪呀。」他前往的地點,即西藏那曲市班戈縣保吉鄉,這是措勤斷塊地址研究的重點區域。
寢室同學劉可(化名)說,地質類專業學生每年都會「出野外」,一般跟導師的項目有關,每次出野外時間為兩個月左右。但青藏高原的地質考察條件十分艱苦。
西藏地質調查期間,堵在路上,遭遇風雪。李源視頻截圖。
一次,季新輝為了給學生申請經費,與學院行政人員討論了半小時。由於年度勞務費只有3.5萬,沒有補助,沒有津貼,行政人員提出,今年可能就不出野外了。季新輝不同意。
「他怎麼能白幹?那麼苦的地方,一天什麼也沒有,怎麼可能?」行政人員說,5個學生,每次在西藏的荒野待40天,採集珊瑚樣本和化石證據,僱用當地女工做飯。「但現在那邊村民家裡沒電了,這幾個月就不能住老鄉家了,只能住在賓館裡。費用會高一些。所以現在只能批兩個學生的勞務費。」
劉可說,地質學的研究生,「每年去西藏、新疆那些地方去採樣,採樣回來分析,分析完了一大串,才有數據。第一篇文章,怎麼著要一兩年才能寫出來。」
劉可描述的基本規律,在季新輝身上也能得到印證。學術檔案顯示,季新輝生於1974年,1993年至2000年先後在遼寧某高校、中國地質科學院獲學士、碩士學位。目前CNKI上收錄季新輝的第一篇論文,是他於2002年讀博士期間發表的《西藏拉薩地塊設興組孢粉化石新發現及其地層學意義》。
2006年博士畢業後,季新輝進入地科院地質所,從事地層古生物學研究。此後12年,他在學術上取得了出色成績,他掛名的論文多達74篇,其中23篇為第一作者,28篇為第二作者。他也從最初的實習研究員晉升為地層古生物研究室主任。也是從2006年後,季新輝的研究開始聚焦於西藏措勤縣、申扎縣,二者距離拉薩分別為1000多公裡、500多公裡。措勤、申扎(鄰班戈縣)、拉薩三點一線,連接起了巨大的措勤盆地。
2016年,季新輝獲得了中國地質調查局礦產資源評價專項項目「措勤盆地北部海相地層填圖試點」,擔任項目負責人。該項目經費600萬。從這年開始,季新輝帶領項目組成員在那曲市保吉鄉、馬躍鄉展開集中考察,主要通過珊瑚化石分析地質特徵,測定地層世系。也是在這一年,李源來到北京,被季新輝招聘為科研助理。
但2018年,季新輝的興趣,開始從古生物與地層學的基礎研究轉向「油氣勘探」的實用研究。2018年6月,季新輝所在項目組先後發表論文《西藏措勤盆地保吉地區上二疊統—下三疊統木糾錯組顯微螢光特徵及油氣勘探建議》《青藏高原油氣勘探戰略選區和戰術突破目標的建議》《西藏措勤盆地晚侏羅世牛津期—基默裡奇期沉積環境及油氣勘探意義》。同時,他將這一「理想」和任務轉嫁到學生身上。
但這卻給李源帶來了巨大壓力。2019年9月7日跟導師談話後,他告訴好友黎梵(化名),「文章被老師拒了,全部重寫。換題目,換思路。寫兩篇,一篇馬躍鄉油氣勘探的,一篇保吉鄉的。」他抱怨,自己辛辛苦苦一年半的努力全白費了,「我這一年半都在弄申扎縣馬躍鄉的。寫保吉地區怎麼不早說呀?這不就白瞎了這麼多時間嗎?」
比李源高一屆的黎梵也深感震驚,「他現在還敢寫油氣的(論文)?這怎麼寫?早白堊紀就只能寫儲層、蓋層了。關鍵你前期的工作做的都是古生物和地層的。現在你還得從頭開始。」黎梵向李源建議,3個月內寫完保吉鄉的論文,「不要想畢業論文的事情,就把(期刊論文)要求先滿足。」黎梵說,「我們寫畢業論文都很隨意的,稍微一兩個月就寫出來了,也不是很難的。重要的是先滿足畢業要求。」
李源接受了黎梵的建議,但還是深感憂慮,覺得難度極大。「沒有東西可寫了。我們幹理論的去哪裡整數據?又不上工程,都是地調,而且項目還沒了。」他憂心忡忡,在微信裡連說,「畢業堪憂」「前途暗淡」「死水一潭」「慘慘戚戚」。
無限「拖延」的論文,與凌晨猝死的學生
被要求重寫論文時,距離2020年畢業只有9個月。儘管難度極大,李源還是奮力追趕,「古生物和地層學只是一個支撐,主要寫油氣勘探的生產性質的文章」,李源說,「沒辦法,誰叫他是老闆呢。」
但自從2019年8月被通報批評後,導師季新輝的狀態很不好。李源說,由於導師被罰五年內不許主持項目,「所以得請他吃飯,安慰他。」但這也影響到了自己,「所以可想而知我的文章是多麼難,因為直接與造假的項目掛鈎。」
更為難的是,導師要求必須發「頂級中文期刊」《地質學報》。在微信聊天中,李源抱怨導師「想一出是一出……好高騖遠」。他對導師「多變」的風格深感頭痛。「就是一直換寫作思路。一會兒第一稿不行,搞到第四稿了,又說第一稿可以用了。真是難啊!」他告訴黎梵,「我恨不得把第一作者給他,這是他的一篇垃圾文章。」
而之所以必須發「頂級中文期刊」,李源告訴黎梵,是因為季新輝在跟另一位領導「叫板」,「為了挽回損失,挽回顏面,就跟別的領導對著幹」,「今天還跟我說,以後站隊要明確,誰是敵人要弄清楚,不要隨便引用敵人的文章,切記(不要)引用錯誤。」黎梵嘲諷道,「四面楚歌,全是敵人。」
2019年9月,季新輝被處罰後,告訴學生要「站隊明確」,「不要引用敵人的文章」。
但寢室同學劉莊(化名)卻說,小論文(期刊論文)只要求發一篇即可達標,「地科院這邊也沒什麼要求。不會需要SCI、EI、中國核心之類的,就是很低級別的刊物,再水的水刊,見刊了就行。」劉可也說,「你發什麼都行,什麼級別的刊物都行。就是你都不用努力,正常跟著老師走就出來了,也不用特別緊張。」
不過,李源仍然按計劃在2019年年底完成了第二篇論文的初稿。12月初,黎梵通知李源,「又有同學結婚了,準備好份子錢」,兩人討論論文進展,李源說,「在收尾中。但沒寫珊瑚,不知道是不是季老師想要的。」
2019年12月10日,李源告訴黎梵,「季老師要我準備延期畢業。」黎梵說,「季老師現在也不催我們寫文章了。」李源說,「可能是最近被攻擊得太厲害了。他自己說,很多人都在盯著他。」
根據QQ聊天記錄,2019年12月16日,李源告訴好友,「文章核心已寫出來了」;2020年1月14日,他將第二篇論文的初稿發給導師;1月17日,他將修改稿「2.0」發給導師。
2020年1月20日,李源準備次日從北京回家過年,但導師卻讓他做一個會議的PPT。李源心中不滿,私下裡對朋友說,「我感覺我的導師好像不喜歡我。」
1月21日,李源回到湖北荊州松滋縣老家。接著,武漢暴發新冠疫情。但李源沒有放鬆,3月15日、4月11日,他先後將論文的「4.0」「5.0」版發給導師。此時,畢業時間已經臨近,李源還要同時撰寫畢業大論文。但不知何故,季新輝沒有意識到時間緊迫。5月21日,同學詢問答辯事宜,李源回答,「遙遙無期。他連小文章都沒給我改。我催了他幾次,他都說在改,還要改。」
按學校規定,李源的同學們在5月、6月,採取現場或線上的方式完成了畢業論文答辯。身在北京的劉可於2020年上半年刊發了論文,儘管遭遇新發地疫情,他還是在6月初通過視頻完成答辯並畢業;劉莊更是在5月就回校答辯,然後順利畢業、讀博。
7月2日,朋友詢問李源答辯、工作的情況,李源回答,「老師那邊卡著我」,「我老師沒給我改小論文」。而李源的畢業論文、期刊論文,一直拖到了9月。
進入9月,此前節奏鬆弛的季新輝突然開始與李源密集溝通。李源與導師的QQ聊天記錄,顯示了他生命最後幾天高強度的工作情況。
生前最後幾天,李源與導師密集溝通,常工作至晚上11點半。導師也稱「頭暈」,「改不動了」。
9月5日,李源將論文版本《西藏措勤斷塊申扎縣馬躍鄉保吉層系油氣勘探的有關認識—修改稿6.1》發給季新輝,季稱在火車上,回家修改後再討論。此後4天,雙方無交流記錄。9月9日,季新輝開始與李源密集交流。當天,二人在23:13結束交流。10日晚上10點後,季新輝連續提了多個修改意見,李源均未回復。
11日全天,兩人從上午10點多改到晚上23:27。最後,季新輝說,「你睡覺吧。明天再改圖,我也有點困了,明天再幹。」12日,兩人又從上午10點多改到下午五點一刻,直到季新輝說,「改不動了,腦袋暈了,我明天再改。你先把圖修改了。」
姐姐李倩說,最後幾天,李源以極大的強度日夜工作。「每天晚上10點、11點,導師下線休息後,弟弟還要工作到深夜兩三點。」第二天早上,他通常10點起床,繼續改論文,與導師溝通。事後李倩統計,從9月5日至13日,李源論文至少修改了兩個版本,而且改動幅度很大,標題、作者、中英文摘要和正文各部分,均作了大幅度改動。
9月13日下午,李源最後一次與季新輝溝通。13點41分,兩人通話16分44秒;14點至15點31分,兩人討論的一直是「剖面比例尺」。接著,便是李源在14日凌晨兩點半左右的死亡。
「我們就是不明白,因為你導師個人造假,已經耽誤學生這麼長時間了。離畢業只有8個多月了,導師不想著積極去補救,幫助學生順利畢業,反而一直拖延,不給學生修改論文。」李源的姐夫說,他們尤其想知道,2020年3月至8月季新輝為什麼忽視李源多次催促的聲音,「這幾個月他到底在忙什麼?」
2020年5月,李源告訴朋友,導師一直不給他改論文。
李倩夫婦認為,季新輝的學術不端事件,以及拖延論文修改,對李源之死負有間接責任,而2020年9月的最後10天突擊式集中修改論文,則直接導致了李源的猝死。
「就算學術造假、第一篇論文作廢,如果他積極補救,不要拖延,最後學生順利畢業了,那也就算了。」李倩說,但季新輝一再失職,拖延、耽誤學生,「間接導致了學生的事故」,「一個好好的娃,就這麼被逼到心力交瘁」。
導師回應:「將來青藏高原打出石油」,學生會「在歷史上留名」
事後,季新輝通過微信回復李倩稱,學術論文必須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否則投出去也達不到期刊的錄用標準」。同時,他重複一貫的說法,「李源這篇論文,分量非常重」,「將來在青藏高原打出石油了,那他這文章是要在歷史上留名的」。最後,季新輝對「失去一位優秀的青年學者」表達了痛惜。
但李源的姐姐和姐夫無法接受。李倩曾向實驗室裡李源的幾位師弟師妹打聽「季新輝上半年幾個月在忙什麼」,遭到他們的集體防範。「10月底我再去問,他們說『李源是自己死的,你別再鬧事』。我氣得哭了。」
記者兩次電話採訪季新輝。對於2019年8月被通報的項目,他輕描淡寫地說,「那也不能說是『學術造假』,調查結論就是個質量事故,其實只是觀點認識不一樣。」
對於2020年上半年為何一直沒給李源修改論文,在記者一再追問下,季新輝給出了多個解釋。
他先歸因於「疫情」「封城」,「那段時間全是在家裡,什麼都不讓動的。」而根據雙方QQ聊天記錄,7月2日和7月14日,在家中缺乏資料的李源曾請導師和師母為他傳送過幾十張珊瑚化石照片。
2020年7月,李源請師母發珊瑚化石照片。姐姐說,沒見過跟導師講話還要提前打草稿的。
隨後,季新輝說,當時沒有修改,是因為李源一直沒有將(畢業)論文發給他。「教與學是個互動過程,他不把進度告訴我,沒有發給我問題,我也沒法跟他討論,我再催也沒用。」
接著,季新輝說,李源在3月、4月發的兩個版本「還是不合格」,跟預期有較大差距,為了不挫傷學生積極性,「我就跟他說,你先不要寫這個(小論文),你先把畢業論文寫完發給我之後,以大論文作為基礎,咱們再來討論這個要發表的小論文。」因此,季新輝說,中間幾個月,兩人之所以沒有討論修改問題,是因為「這個時間段我是讓他來寫大論文的」。
季新輝說,李源始終沒有把畢業論文交給過他。按照計劃,李源的畢業論文應該包含保吉鄉、馬躍鄉兩個地區的油氣勘探分析。他給李源制定了計劃,「將來畢業論文寫好了,可以拆分成兩篇文章發表。」而李倩說,弟弟死前,畢業論文寫了68頁,已經基本成型。
季新輝還說,李源曾有報考西南石油大學某石油天然氣院士的博士生的計劃,因此他必須在碩士階段把李源培養好。而實際上,李源早已找好了一個外文期刊集團的工作崗位,八九月還收到單位的入職詢問。
可以確定的是,季新輝對李源寄予了過高的學術期望。儘管石油工程與古生物地層學有相通之處,但季新輝卻期望「半路出家」的李源,「把過去所有的知識融合在一起,在馬躍鄉定出有利靶區、勘探井位,下一步就直接指導石油勘探。」
對於為什麼要從專業基礎性的古生物地層研究轉向實用性的油氣勘探研究,季新輝也有自己的解釋。「保吉鄉(的勘探分析)我們已經提出來了,馬躍鄉是新提出的一塊。兩個地方地層條件相似,但馬躍鄉鹽晶巖更少,從找油角度來說,馬躍鄉不利因素更少,所以是一個非常有利的靶區。」因此,他為李源論文設定的思路就是,「通過古生物學來修訂地層時代,整個地層序列正確之後,就確定一個地質模型,根據這個模型,就可以指導找油。」
「所以(我把)這個事交給他,將來如果在馬躍鄉那個地方打出油來了,那李源是第一作者,那他是要寫到歷史裡去的。」「打出油來」「寫進歷史」,李源死後,季新輝還多次這樣說。
而且,季新輝說,他之所以在2019年9月宣布李源的第一篇論文作廢,與他自己的「學術不端」事件無關,而是因為「他整個就寫跑(偏)了」,「我們要結合油氣勘探來討論古生物地層學,他寫成一篇沉積學的東西了。」
「今天休息 明天休息 後天休息」
至少從2018年起,季新輝就反反覆覆強調「找油」「油氣勘探」。2018年7月,季新輝在《地球學報》發表了重要論文《青藏高原油氣勘探戰略選區和戰術突破目標的建議》。在該論文中,他推翻指導青藏高原油氣勘探中傳統的「三陸兩槽」學說,提出「兩陸一盆」學說,「指出古格盆地的措勤斷塊具有形成大型油氣區的地質背景,古格層系和保吉層系是措勤斷塊的兩個油氣勘探的有利層系」。季新輝由此提出了「保吉層系」的概念。
這篇論文也成為季新輝「找油」夢想的框架性論文。他學生的論文課題,也都在這一框架內展開。2019年9月,季新輝要求李源重寫的論文,2020年9月臨死前的題目,即《措勤斷塊保吉層系油氣勘探有利靶區的圈定:以西藏申扎縣馬躍鄉區塊為例》。
2019年9月被要求重寫論文,李源私下質疑導師的學術是「自己騙自己」,抱怨他「誤人子弟」。
「馬躍鄉區塊是措勤斷塊保吉層系的一個有利勘探區。」在這篇1.3萬字的論文中,李源的目的,就是根據現有的地質調查資料,找出具體的勘探靶區。2020年8月的版本中,李源確定了6處建議勘探井位,9月最後討論階段,根據季新輝的建議,減少為3處。
當前高校研究生培養,學生論文緊跟導師項目和學術思想,或為導師學術思想做註解,是普遍現象。例如李源的這篇論文包含60篇參考文獻,第一篇即季新輝的《青藏高原油氣勘探戰略選區和戰術突破目標的建議》,還有24篇是季新輝為首的實驗室同事的研究成果。
李源臨死前的論文片段,研究保吉鄉油氣勘探條件,並緊跟導師的研究方向。
直到今天,中國知網中,以「保吉層系」為關鍵詞的,依然只有季新輝的那篇論文。如果李源的論文能夠發表,將成為第二篇以「保吉層系」為關鍵詞的論文。
季新輝還強調,寫論文必須要和開題報告的主題一致,「開題報告它是有嚴肅性的,你得沿著大家商量好、評審專家認可的一個思路來」,他說,「光報告這種古生物地層學的東西(是沒意義的),實際上,油氣勘探才是最後他做完這些材料所要探討的意義。」
但實際上,李源當時開題報告的中心不是「找油」,而是巖層的蓋層條件研究。
在油氣地質學領域,巖層分為儲層、蓋層。根據李源留下的錄音,2018年12月開題報告中,第一位專家肯定了李源課題「進展很好」後,謙虛地稱,他「對這個地區不了解」,只能提出一些「外行的意見」。他說,李源的題目是蓋層條件研究,但又跟油氣的勘探儲藏,跟經濟掛鈎比較多。因此,這位專家提醒,應該在對該地區沉積相識別後,加強「深層次的科學問題」研究。
後面三位專家認為李源的現有材料已經「可以直接進行畢業答辯」,但所談的都是巖層本身的研究,而隻字未提「油氣勘探」。可見,「找油」「油氣勘探」並非專家評審意見,而只是季新輝的個人意志。
李源的死,給家人帶來了巨大的傷痛。因李倩滯留國外無法回國,起初半個月,親戚們守著李源的父母,但大家都不能提起李源的名字,「一提(父母)精神就要崩潰」。此後一個月,李源的父親常常徹夜難眠,臉色發烏,瘦了十幾斤,母親視力、聽力突然下降,洗頭時大把掉發,「他們總是發呆、愣神,很難走出來」。李倩說,「我弟弟的走,對我們家是毀滅性的打擊。我好擔心我父母支撐不住,跟著走了。」
無論是李倩、表姐,還是寢室同學,都提到李源的性格開朗、愛笑,甚至季新輝也說,李源「看的書頂上密密麻麻寫了很多批註」,「一笑就眯著眼睛,挺好的」。
即便在青藏高原的艱苦環境裡,李源還帶著本性裡的活潑、樂觀。2018年8月的一個錄音裡,李源跟當地藏民大哥學藏語。藏民大哥說了三句,他模仿一遍,然後大笑起來,並翻譯道:「今天休息,明天休息,後天休息」。
地質大學(北京)研究生猝死事件時間線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