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歷史課本刪除二二八與白色恐怖惹爭議

2020-12-11 觀察者網

據BBC中文網報導,臺灣的五個「直轄市」表示將與「教育部」「不同步」,拒絕採用經過「教育部」「微調」過的歷史教材。

臺灣的媒體報導說,在出席民間組織—臺灣教授協會對此所舉辦的座談會時、代表臺北、桃園、臺中、臺南以及高雄出席的市政府教育官員均表示反對臺灣「教育部」「微調」之後的高中新課綱。

導致五個直轄市反對的原因據稱是新的高中歷史課本中,去除了發生在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以及國民黨政府撤退到臺灣之後所實施的「白色恐怖」。

臺灣白色恐怖期間,中共華東局特派員朱諶之被殺害。

表示反對的五個直轄市除了臺北市是由無黨籍的柯文哲執政,其餘四個直轄市市長都是民進黨籍。

與會的直轄市官員說,之前臺灣「教育部」「微調」課綱就是「黑箱作業」,二二八和白色恐怖都是「臺灣的重要歷史事實」不應該刪除。

除了未出席、由國民黨執政的新北市之外,臺灣六個直轄市均表示將繼續使用舊版高中歷史課本。

也有臺灣的歷史學者抨擊「馬英九政府」,指責「教育部」的「微調」就是「要掩蓋當年殘暴統治的歷史」。

但是臺灣「教育部」說,有關二二八和白色恐怖的歷史,學校可以「補充教學」,但是強調「微調」合憲、合法、合程序、將會按時在今年8月新學期「如期實施」。

「教育部」方面也說,制定課綱的權責在中央,而教科書必須按照課綱,課綱已經修正,教科書也必須按照新課綱編印,所以地方政府不能選用舊版的教科書。

二二八事件是國民黨政府在二戰結束、接收臺灣之後所發生的大規模民間反抗流血事件,至今仍然對發生原因和死傷人數各說各話,在臺灣社會有很大的分歧。

白色恐怖則是在1949年國民黨政府撤退到臺灣之後,至90年代解除戒嚴為止所實施的整肅措施,到現在仍有許多受害人下落不明。

相關焦點

  • 我們臺灣這些年:從白色恐怖到綠色恐怖
    記得2004年「前總統」陳水扁還公開表示,孫中山就是「中華民國」國父,創建「中華民國」的事實不容抹殺,「中華民國」與臺灣的連結關係,毫無爭議,不容扭曲及抹黑。而今因為時空背景的不同,所以歷史都可以改寫?!
  • 臺灣各界紀念「二二八」事件
    各界人士呼籲,勿借「二二八」事件操弄「臺獨」、挑動對立。為紀念「二二八事件」71周年,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與臺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28日舉辦《春天——許金玉與辜金良的路》新書發表會。這本書以上世紀五十年代臺灣白色恐怖受難人許金玉女士與其同為政治受難人的夫婿辜金良先生的生命歷程為主題。
  • 臺灣教科書回歸「一中」:最高山是珠穆朗瑪峰 不是玉山
    爭議根源在於「臺獨」思想作祟,起始於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期所推行的「去中國化」等動作。 以陳水扁執政後期修訂的「98課綱」為例,不僅課綱中早已把「中國史」與「臺灣史」、「世界史」進行了區隔,形成兩岸「一邊一史」,而且在歷史、語文、地理等科目課綱上更充斥著「皇民化」和「臺獨」思想。
  • 「二二八事件」與臺灣的轉型正義
    在1949年前,中共將該事件定性為"臺灣的自治運動",(1947年3月20日,《解放日報》社論》),1949年後,則稱為"二二八起義",定性為愛國民主運動,指責國府野蠻製造白色恐怖。至今,大陸官方每年都在舉辦紀念二二八起義的活動,2012年前一直以座談會的形式紀念事件,近兩年則改成學術研討會。
  • 【看天下】臺北「二二八」和平公園
    原因有三:一是今年以來臺灣一直很火,蔡省長一直把臺灣放在火上烤,幾乎烤焦;二是臺灣自由行停止後,短期難以恢復,對於沒有去過的朋友是個遺憾;三是10月下旬,臺灣舉行了1950年代白色恐怖受難者秋祭儀式,再次引起人們對「二二八」事件的關注,也引起我的關注。10月24日,「50年代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秋祭追思慰靈大會」在臺北舉行。
  • 陳映真"白色恐怖三部曲":話語的重構與歷史的再敘述
    《鈴璫花》《山路》《趙南棟》是陳映真上世紀80年代反省臺灣白色恐怖歷史的介入式寫作,也是陳映真作為社會主義統一派的話語實踐。陳映真對50年代肅清歷史的再敘述,並不是停留在清算某黨某派,他始終通過文字孜孜不倦地清理白色恐怖的歷史創傷,通過分斷時代的歷史記憶,呈現了內在於中國革命進程的臺灣故事。不管是日據時期參與大陸抗日運動,還是光復初期的文化重建、50年代前後對紅色中國的嚮往與追求,都顯示了臺灣與大陸在探尋新中國現代性方面的連接,顯示了內在於中國歷史進程的臺灣脈動。
  • 臺灣各地舉行「二二八」紀念活動
    28日是「二二八」起義69周年紀念日。臺灣各地紛紛舉行紀念活動,對這起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致以哀思,期盼悲劇不再重演。  當天上午,「二二八事件69周年紀念儀式」在臺灣「二二八」紀念館戶外廣場舉行,在潔白的帳篷下,八根花柱綴滿白色的花朵,現場氣氛莊嚴、肅穆,受難者家屬及各界代表逾兩百人參加儀式。
  • 馬英九與「二二八」家屬會談:蔣介石當然有責任
    中國臺灣網2月27日訊 發生在臺灣的「二二八」事件明天就將屆滿70周年。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今天上午特別前往島內「二二八」紀念館,參觀「二二八」紀念特展。針對「二二八」受難者家屬一再要求的「追兇」真相,馬英九表示,蔣中正(蔣介石)是當時臺灣的負責人,「他當然是有責任的」,至於是什麼樣的責任?恐怕要留待後人仔細斟酌、爬梳,才能得到比較正確的看法。他認為,不需太急促下結論,否則反而會造成不必要的衝突。據臺灣《聯合報》報導,今日前往「二二八」紀念館參觀民進黨當局辦的特展,是馬英九自己的決定。
  • 綠色恐怖真的在臺灣出現了?
    作者 唐荒     從黨外民主運動到後來的民進黨,他們最喜歡用的口號是:反對國民黨的白色恐怖,最常舉出來的例子是「二二八事件」;李登輝任國民黨主席及臺灣領導人時,他公開為國民黨向二二八受難家屬道歉,二二八紀念館設立起來、有二二八公園、二月二十八日在臺灣已經定為公訂假日,馬英九在任期內,
  • 臺灣各界紀念「二二八」
    原標題:臺灣各界紀念「二二八」   新華網臺北2月28日電(記者曹典 李寒芳)28日是「二二八」起義68周年紀念日,當天台當局及社會各界舉行追思會、座談會、紀念展等活動,紀念這一對臺灣社會造成深遠影響的歷史悲劇。
  • 二二八事件70周年 馬英九:不宜擅定蔣介石責任
    華夏經緯網3月2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二二八事件70周年,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提及蔣介石有責任說法馬英九1日表示,處理二二八宜以大歷史角度持平看待,而蔣的責任有多大仍須探討,不宜匆忙認定。 據報導,紀念二二八事件70周年在臺灣熱議紛紛,連身處海外的國民黨員都對馬英九談話不甚諒解,還在社群媒體多所指責。馬英九上午訪問華埠中華公所,有感而發提出說明。
  • 林獻堂:一個臺灣士紳的「二二八」
    發生於1947年2月28日的「二二八事件」,無疑是近代以來對臺灣影響最大的歷史事件之一。白先勇先生曾言:「不理解『二二八』,就不會對臺灣人的心理有深刻了解。」誠如斯言。而有「臺灣第一士紳」之稱的林獻堂,他在「二二八」之中的經歷和所想,也能恰當的體現臺灣精英知識分子對於這一事件的真實態度。
  • 「二二八」事件73周年 馬英九再向受難者及家屬致歉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中國臺灣網2月28日訊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今天是臺灣「二二八」事件73周年,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表示,「二二八」事件是臺灣近代史上巨大的歷史傷痛,無論如何療傷止痛,都不容易完全抒解。他再次向「二二八」、戒嚴時期不當叛亂及匪諜審判案件受難者及家屬表達歉意與慰問。
  • 臺灣「二二八起義」
    1947年發生在臺灣的「二二八事件」在中國現代史上寫下了沉重的一頁。在紀念「二二八事件」55周年的時候,本文通過解讀有關檔案,力圖還其本來面目。大量的事實證明,發生在55年前的「二二八」起義,是臺灣同胞反抗國民黨專制統治的民主運動,是臺灣同胞愛國主義傳統的真實寫照。
  • 「二二八」事件70周年:還原歷史真相,莫讓臺獨勢力操弄兩岸人民真...
    「二二八」事件、包括之後的「白色恐怖」,是國民黨當局不光彩的一段歷史,所以國民黨刻意掩蓋事件真相,而民進黨恰恰利用這一點,竭力歪曲歷史事實,從起初的挑撥省籍矛盾、撕裂族群、製造社會對立,到民進黨重新執政以來,又把「二二八」起義操弄成所謂「轉型正義」的關鍵歷史事件。 《開羅宣言》明確了中國恢復行使對臺澎主權。
  • 汪暉:二二八」事件中的臺共黨人
    讀完全書,我才明白了作者沉重的慨嘆:「這座尋常的墳墓竟然埋葬著一段不為人知的傳奇而悲壯的臺灣近現代史,以及被黑暗的歷史侵奪的一家三口的悲劇」。  《臺共黨人的悲歌》(以下簡稱《悲歌》)一書以實證資料和當事人口述為據,勾勒了1947年「二二八」事件及其後「五年代白色恐怖」中臺共黨人的悲壯故事。
  • 臺灣《遠望》雜誌:蔡英文不願面對的二二八真相
    一文便已指出:民進黨從來不要全面的真相,只想塑造「落後的中國政府屠殺先進的臺灣人民」的歷史敘事,以便正當化其反中媚日的「臺獨」立場。在這樣局部「黑暗的歷史」陰影下,他們才能進行「去中國化」與「再皇民化」的「臺獨」工程。我們因此預期:今年的二二八70周年,「臺獨」必將利用「執政優勢」,大肆「紀念」這一不幸歷史事件,強力刻劃「中國萬惡論」,以合理化其「『臺獨』正當論」。
  • 守護歷史真相 反對「臺獨」史觀——臺灣各界紀念「二二八」起義70...
    原標題:守護歷史真相 反對「臺獨」史觀(兩岸聚焦)——臺灣各界紀念「二二八」起義70周年   1947年2月28日,以一位女煙販在臺北街頭遭到緝私警察毆打為導火索,臺灣同胞掀起了一場反對獨裁統治、要求民主自治的運動,史稱 「二二八」起義。
  • 編導手記:為了忘卻的紀念——五十年代臺灣白色恐怖
    為了忘卻的紀念——《消失的左眼--五十年代臺灣白色恐怖紀事》製作後記作者: 王楨 《皇牌大放送》主編「白色恐怖」一詞起源於法國大革命,而它的現代用法最早出現在俄國共產革命時期的共產黨宣傳中。在沙俄時代,白色是皇室的代表顏色,沙皇常被冠以「白色沙皇」之稱,白色並無任何貶義色彩。在一九一七年後的俄國內戰中,反共的俄國「白軍」與布爾什維克的「紅軍」相對。為了醜化對手,布爾什維克使用「白色恐怖」來形容白軍的殘暴。後來,芬蘭、匈牙利、美國等國反對共產黨勢力擴張的行為有一部份被稱為「白色恐怖」。
  • 台歷史教材用DNA否定臺灣人與大陸關係 臺學者痛批
    圖源:臺灣「中時電子報」海外網9月2日電臺灣新課綱在新學期投入使用,臺灣歷史學者日前召開記者會,質疑新歷史課本中存在大量違反史實的「去中國化」內容,未來10年會有400萬學子受影響,呼籲第一線歷史教師秉持良心,團結起來拒絕這種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