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自貢恐龍博物館鎮館之寶:太白華陽龍
太白華陽龍
太白華陽龍頭骨
世界博物館日
在世界著名的「大山鋪恐龍化石群遺址」上就地興建的自貢大型遺址類博物館,是中國繼半坡遺址和秦始皇兵馬俑坑之後,又一大型現場博物館,也是我國第一座專業性恐龍博物館、世界三大恐龍遺址博物館之一,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價為「世界上最好的恐龍博物館」。博物館佔地面積6.6萬多平方米,館藏化石標本囊括了距今 2.01-1.45億年前侏羅紀時期所有已知恐龍種類,是世界上收藏和展示侏羅紀恐龍化石最多的地方之一。
5月18日,世界博物館日,提前探秘自貢恐龍博物館,如此豐富的館藏化石,哪具化石才是自貢恐龍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呢?
化石埋藏廳自貢恐龍博物館精華
走進「龍宮」,一步穿越億萬年時光,進入遠石恐龍時代,眼前的史前景象讓人心生敬畏:中央大廳地下室和化石埋藏廳,好似一個龐大的「恐龍公墓」,眾多的動物遺骸,酷似慘遭殺戮後被「活埋」的「萬龍坑」,令人驚嘆不已。
據了解,化石埋藏廳是自貢恐龍博物館的精華,面積約1000 平方米,現已剝露出重疊交錯堆積的多種恐龍化石和共生動物化石約40個個體材料,所有化石都保持其原始埋藏狀況。
上到博物館二樓的恐龍時代動植物廳,陳列著從這個化石址出土的近20種動物化石標本。形態各異的恐龍及其共生動物如魚類、龜類、兩棲類、蛇頸龍類、翼龍類、三列齒獸類的化石標本,向遊人展示了一個大山鋪中侏羅世紀恐龍動物群的生態面貌與組合特徵。轉到高大寬敞的情景式陳列廳,這裡分別以生死時速、奮起反擊、溫馨家庭、舐犢情深、結伴而行、恐龍王國的小不點、肉食強食、生命的延續、垂死掙扎等10餘情景向遊客介紹了大山鋪的十多副完整的恐龍化石骨架。
華西城市讀本記者看到,該廳最引人注目的龐然大物則是「天府峨嵋龍」,它的頭被細長的頸椎支得老高,離地面約9米,全身長約20米,軀體粗大,尾巴很長,四腳著地,昂首挺立。旁邊則是一具兇猛的能食「勞氏靈龍」的「建設氣龍」的骨架,全身長亦達四五米。其他還有進步性與原始性相兼的蜥腳類恐龍——李氏蜀龍,身軀細小,兩足行走的鳥腳類恐龍——多齒何信祿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