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上元節,
新春第一個月圓之夜。
上元節也俗稱為元宵節,另有燈節、春燈節之稱。
在這天,人們會召集家人一起吃元宵(湯圓)、賞月,帶孩子們燃燈、放焰、猜燈謎,還要再去看看舞龍、舞獅子!
在這天多種多樣的慶祝活動中,上元夜賞燈最令人期待!月影初搖,上元夜的慶祝活動拉開帷幕——無論是紫苑或是市井,皆火樹銀花,夜亮如白晝。
自古佳話千篇,上元夜是個極具浪漫屬性的傳統佳節。
上元節節慶性的張燈活動可追溯到漢代。漢文帝為慶祝在正月十五平定呂氏集團,在這一天晚上「金吾馳禁」,允許人民晚上遊樂,賦予張燈民眾「狂歡」性質,奠定了上元節的民俗基礎。
到了唐代,上元節的節慶時間延長,向正月十五前後各擴展一天,變成了三天。皇帝高度重視上元節慶,還將宮廷遊樂活動推向民間,使上元節成為宮廷與民間的聯歡慶典。
據唐代張鷟《朝野僉載》記載:睿宗李旦在先天二年(713年)正月十五、十六夜,在長安城安福門外陳設燈輪,燈輪高達二十丈,用錦綺做衣,用金玉做裝飾品,在上面點燃了五萬盞燈,就像花樹一樣。
上元觀燈的活動在唐代以前並不是年年舉辦,從宋太宗趙光義開始,上元慶典步入制度化、慣例化的軌道,上元遊觀之盛更超過了前代。
宋徽宗趙佶非常喜歡過上元節,他曾在宣和五年(1123年)下令,都城開封府從臘月初一日開始放鰲山燈,一直持續到次年正月十五日夜。宋徽宗本人甚至會賞燈一直到天明。
在一本記錄元大都繁榮景象的著作《析津志》中,有一則關於元宵放燈的傳說。忽必烈建都北京之時,曾聽取太保劉秉忠的建議,以麗正門外第三座橋南的一棵樹為朝向建設大內。這棵樹被封為「獨樹將軍」,賜金牌。每年元旦朝會、皇帝的生日萬壽節以及元宵三夕,都要在樹身上懸掛諸色花燈,遠遠望去,好像火龍下降一樣。
在中國曆朝歷代中,明代上元慶典持續時間最長,達10天之久。明宮上元慶典,氣勢磅礴,異常奢華。在上元之前,鐘鼓司或者在乾清宮丹陛上安放七層牌坊燈,或者在壽皇殿安放方圓形的鰲山燈,鰲山燈有高達十三層的。
「都人盛說先宣德,許看鰲山近禁中」,明代宮廷鰲山不僅僅供官人觀賞,也讓京城老百姓靠近觀看,也有與民同樂的意味。
清朝的上元節,慶祝活動更具有程式化、儀式化等典制意義。乾隆皇帝發展了前代的上元燈詞,將其體制確定為八首七言絕句,這種上元系列詩創作的範式被嘉慶帝、道光帝繼承。
清 弘曆元宵行樂圖軸(局部)
清宮上元節掛燈,也有燈戲、火戲表演,並且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所謂燈戲,即由多人舞燈拼出吉祥文字及圖案,這類似於現代的大型團體操表演,還留下了《萬年長春富貴燈》《福祿壽燈》《萬年如意燈》等戲本。
清 管希寧元宵同樂圖軸
元宵佳節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了中國人古往今來對生活的種種美好祝福和期盼,裝點了一代又一代人溫暖的年節記憶。今月曾經照古人,也輝映著綿延至今的年味兒,溫柔地漫進這座城——
為了用更「接地氣」的方式與博物館觀眾對話,為了進一步「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活起來」,為了讓大家享受更多「傳統節慶」帶來的團圓幸福感,2019年的上元之夜,故宮博物院特舉辦「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動,建院94年來,首次在晚間免費對公眾開放!
今晚,紫禁城古建築群將第一次在晚間被較大規模點亮。「紫禁城上元之夜」將在文物保護的基礎上,利用高新科技產生的光影對比,使被點亮的區域具有「見光不見燈」的自然立體感。
午門—雁翅樓亮起來!
午門城樓及東、西雁翅樓在燈光的映照下,延展雄姿。
太和門亮起來!
相約金水橋的蜿蜒,在太和門廣場看繽紛。
午門城樓的西馬道,「紫禁城裡過大年」展在上元夜更多了喜氣祥和!
角樓亮起來!
一排高掛的紅燈籠,將行至東南角樓的城牆裝點出滿滿的節日氣氛,遊客可以在東南角樓欣賞虛擬實境影片《角樓》;還可以到東華門城樓,參觀「營造之道——紫禁城建築藝術展」。
沿途,以屋頂為紙,以燈光為筆的《清明上河圖》《千裡江山圖卷》展開畫卷,行人至此,仿佛畫中漫步。
太和殿亮起來!
當走在近千米長的布滿紅燈籠的故宮東城牆上時,可以遠遠看到太和殿籠罩在燈光下,熠熠生輝。
臨近城牆西側的部分古建築也被點亮,暢音閣戲樓正上演著精彩的戲曲表演。
神武門亮起來!
流光溢彩的神武門,餘味迴轉,此處正是「紫禁城上元之夜」的尾聲,願大家乘興而歸。
(原標題:上元之夜,故宮亮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