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峨眉山
峨眉山(Mount Emei)位於北緯30°附近,四川省西南部,四川盆地的西南邊緣 ,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勢陡峭,風景秀麗,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山上的萬佛頂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峨眉郡志》雲:"雲鬘凝翠,鬒黛遙妝,真如螓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豔也,故名峨眉山。"
峨眉山處於多種自然要素的交匯地區,區系成分複雜,生物種類豐富,特有物種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亞熱帶植被體系,有植物3200多種,約佔中國植物物種總數的1/10。峨眉山還是多種稀有動物的棲居地,動物種類達2300多種。山路沿途有較多猴群,常結隊向遊人討食,為該山一大特色。
峨眉山是普賢菩薩的道場 ,宗教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構成了峨眉山歷史文化的主體,所有的建築、造像、法器以及禮儀、音樂、繪畫等都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濃鬱氣息。山上多古蹟、寺廟,有報國寺、伏虎寺、洗象池、龍門洞、捨身崖、峨眉佛光等勝跡,是中國旅遊、休養、避暑目的地之一。
峨眉山為蝕餘山,介於北緯29°16′-29°43′,東經103°10′-103°37′之間,為邛崍山南段餘脈,自峨眉平原拔地而起,山體南北延伸,綿延23公裡,面積約154平方公裡,主要由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4座山峰組成。山的中、下部分布著花崗巖、變質巖及石灰巖,山頂部蓋有玄武巖。
峨眉山-樂山大佛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峨眉山古建築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峨眉山為主體的峨眉山景區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
地質容貌
峨眉山大地構造位置地處上楊子板塊本部的峨眉一瓦山斷塊帶,為一座背斜斷塊山。全區構造較複雜,一級構造為峨眉山大背斜及峨眉山大斷層,次級構造褶皺主要有:桂花場向斜、牛背山背斜,斷層有觀心坡斷層、牛背山斷層和報國寺斷層等。主要的構造為峨眉山背斜,位於張溝一洪椿坪一帶,軸向南北,長約7千米。桂花場向斜(萬年寺向斜)位於純陽殿一桂花場一帶。軸向北西,長約30千米。牛背山背斜(又名挖斷山背斜)位於龍門洞一雷巖一帶,軸向北西,長約12千米。
人文歷史
對於峨眉山名來歷,眾說紛紜。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峨眉山就聞名於世。而峨眉山名,早見於西周,據晉代常璩撰寫的《華陽國志蜀志》記載:"杜宇以褒斜(今陝西漢中)為前門,熊耳(今四川青神縣境內)、靈關(今四川雅安蘆山縣西北)為後戶,玉壘(今四川都江堰市境內)、峨眉(今四川峨眉山市境內)為城廓。"晉左思的《蜀都賦》寫道:"引二江之雙流,抗峨眉之重阻。"但為什麼稱之為"峨眉"。其說不一。一說峨眉山是因"山高水秀"得名,另一說是因"兩山相峙。"而得名。還有一種說法是峨眉山屹立在大渡河邊上,大渡河古稱"涐水"山愛水而得名,故稱"涐眉山"。峨湄山只是因為是山,才離開了水,由"涐湄"變成了"峨眉"。這種說法系近代文人趙熙之論,"是山當涐水之眉。眉者,湄也,以水得名。"峨眉山自春秋戰國以後,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
主要景點
萬佛頂:萬佛頂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中海拔最高的風景名勝區及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區,也是中國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地。從金頂向西橫行,是千佛頂。
金頂金佛:金頂是峨眉山的象徵,金佛是峨眉山的標誌。金頂是峨眉山景點和寺廟的匯集,48米高的四面十方普賢金象屹立在金頂。
接引殿:接引殿宋時名新店,寺位於大山之麓,海拔高度2540米。歷經數次毀壞、重建,今殿於1997年落成,同年舉行了開光法會。
洗象池:洗象池是峨眉山八大寺廟之一,位於峨眉山海拔2070米的鑽天坡上,由仙峰寺上行25華裡,明時僅為一亭,稱「初喜亭」,後改建為庵,名初喜庵。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