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要從昨天說起,規劃局公布了關於市轄區2020年度國有建設用地出讓計劃的補充公告,經過市政府批准,同意將遊仙區、涪城區共計11宗地納入2020年度國有建設用地出讓計劃。合計334.74畝,全部在本季度出讓,數一數,也就兩個來月的時間,這些地塊就要悉數出讓。
遊仙區3宗,都在小梘,合計99.14畝。
涪城區8宗,紅星社區1宗合計10.64畝,其他全部來自楊家鎮萬和村,合計224.96畝。
萬和村,聽起來頗為陌生,而且還是在楊家。冷不丁的,要出讓地塊了,官方也並沒有透露更多信息,容積率都是1.2,都已完成拆遷。到底位置在哪裡呢?
在2012年和2014年分別有新聞提到,在萬和村的紅旗水庫(如今的民主水庫)旁有200餘畝建設用地,並且圍繞水庫會規劃建設為萬和溼地公園。
如今這7宗地塊也恰好200多畝,會不會是巧合?為什麼萬和村突然進入綿陽樓市版圖了呢?
城市外擴需要。
萬和村位於二環路外,在綿陽西南方向,靠近塘汛和豐谷鎮。是楊家鎮未來十五年規劃打造的健康養生集聚區,定位於度假康養、旅遊、中醫藥研發。
在《涪城區楊家鎮總體規劃暨控制性詳細規劃公示》裡,萬和片區的位置被劃分到了三環以內。
圖片源於綿陽自然規劃局
對比網友在麻辣社區分享的綿陽交通布局構圖,大致劃分就是如此。
京昆高速承接綿陽繞城高速,圍合形成了新三環,在這個區屬範圍內還包括了最近幾年崛起的新區:青義、永興、磨家、金家林、石馬....
這些年,綿陽大力發展新區,城市版圖也在外擴,科技城集中發展區、七姓壩片區的規劃都是先例。楊家鎮作為涪城版圖南拓的重要一員,推動產業轉型帶動經濟增長是關鍵,同時又要符合康養定位。
於是就有了廣為人知的原香國際香草園、規劃中的九洲漢地康養項目、芳香小鎮以及國際康養小鎮。
這座國際康養小鎮就是原來的涪翁小鎮,並且於2019年4月15日,藍城桃李春風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與綿陽市涪城區人民政府成功籤訂中國(綿陽)國際康養小鎮項目投資合作協議。
中國(綿陽)國際康養小鎮項目位於綿陽市涪城區楊家鎮萬和村,規劃總用地面積約6075畝,擬打造生態為底、文化為魂、科技引領、功能複合的國際康養小鎮,通過構建涪樂田園、文化旅遊、國際康養、小鎮生活四大體系,將項目打造成四川田園綜合體的標杆、西南特色小鎮的典範、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示範。項目總投資規模為70億元人民幣,總建設周期為取得本項目首宗土地之日起8年,3年內示範區成形且投入運營。
而且,今年綿陽市省市重點項目名單,國際康養小鎮也赫然在列,計劃在2022年完成建設並投入運營。總投資70億元,今年計劃投資20億元。
康養小鎮是今年綿陽市重點項目
看起來一切都是板上釘釘了,我卻意外發現,藍城和科地早在去年就悄悄的退股。
明面上看,股東只有綿陽鴻泰恒基投資有限公司,即四川鴻宇實業的全資子公司。
但是最近藍城在綿陽大規模招兵買馬的信息,又浮現在市場中了,到底在綿陽是另開發新項目,還是和鴻宇「重歸舊好」一同開發國際康養小鎮?
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那國際康養小鎮還能如願開展建設嗎?
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據有關工作人員透露,隸屬於康養小鎮規劃的田園綜合體選址已經確定,大致就是在鑫港灣度假村附近。
中國(綿陽)國際康養小鎮田園綜合體項目效果圖
萬和村在這個季度內也要推地了,全部是低密地塊,打造成為度假別墅、公寓、洋房應該是沒跑了。
要打造特色小鎮,能拿什麼資源來做定位做規劃?
在綿陽二環以外的區域,但凡是後來發展起來的新區,都颳起了一股特色小鎮風,仙海的七彩楓林旅養小鎮、石馬特色小鎮、青義科教教育型特色小鎮、金家林現代化旅遊新鎮、河邊光電小鎮、石馬電梯小鎮、東林軍民融合小鎮、龍門商貿物流小鎮....
楊家鎮作為國際蠶桑小鎮,功能定位是:綿陽涪城區南部重要城鎮,發展城郊康養鄉村旅遊目的地,綿州國際健康鎮。
以「全域統籌、鎮鄉一體、產鎮一體」為目標,將現代化的城鎮建設與寧靜純樸的鄉村特色保留有機結合起來,堅持城鄉統籌發展。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現代化城鎮,打造集現代農業、旅遊觀光、休閒度假、康療養生、田園體驗、餐飲娛樂為一體的現代旅遊城鎮。
(1)大力發展以農業為主導的第一產業,建設生態模範鎮。
(2)推動產業融合升級,建設鄉村旅遊示範區,鄉村振興示範鎮。
由此可見,楊家鎮的最大特色產業就是農業和旅遊。
根據規劃顯示,到2035年,萬和片區計劃形成「一軸、三心、四組團」的功能結構。
一軸:指沿塘楊路形成主要片區發展軸。三心:為綜合服務中心、涪翁文化旅遊中心、小鎮商業中心。四組團:涪樂田園綜合組團、康養度假組團、文化體驗組團、綜合服務組團。
萬和片區位於楊家鎮最北端,依託於片區內500畝的葡萄園基地、民主水庫和生態綠地,建立國際康養小鎮,帶動旅遊、觀光、獨家、養老產業的發展。
康養小鎮對於綿陽,對於樓市有什麼意義?
逃不開城鎮化。
2009年,萬和村引進了鴻宇集團開發紅旗水庫,流轉土地,同時進行整村改造。通過建新拆舊和土地復墾,修建「萬和印象」安置點、葡萄園基地。打造現代農業園區,發展新型農業經濟,推動閒置勞動力就業,建立了「公司+基地+市場」發展模式,實現了一、三產業互動發展。
這就是新農村綜合體,是四川在災後重建新村建設的成功經驗基礎上提出的一個全新的新農村建設模式,在原有的新村建設與基礎設施之上更加強調產業支撐、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
楊家鎮恰恰作為綿陽市統籌城鄉發展的試點鄉鎮,有兩個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試點項目—鴻宇「萬和園」和團陽寺村「原香國際香草園」。
通過復墾增加耕地面積,緩解城鎮化推進過程重建設用地緊張的局面,又能改善農村宅基地利用率低、人居環境差的現狀。
當基建完成得差不多之時,就要開始著手準備產業升級轉向,以市場為主導,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繁榮經濟。
集結了農業、文旅、康養、生活體系於一體的國際康養小鎮就是萬和片區接下來的重點發力方向。
於是重點又來了,任何東西一旦附著「國際」標籤,就註定難讓市場照單全收的。
借用陳仁科老師的話,做國際康養小鎮,是否具有國際性的資源,是否具備吸引國際市場的產品,在哪一個方向能夠引領國際方向?
一旦將項目拉升到「國際」的高度,投資商就必須投入與定位相匹配的資金。盲目地定位為「國際」容易使開發商投入打造國際小鎮的成本,卻只獲得普通國內市場甚至只有綿陽市場的收益。而且資金鍊一旦斷裂,極有可能爛尾。
項目還未完全開始運作,就已經暗存風險,這個「國際」能不能如願如期呈現呢?即將啟動拍賣程序的這七宗土地,作為全新的開始,有著非常關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