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湯陰縣城東十幾公裡的地方,有個程崗村,這就是歷史上的嶽家莊。宋徽宗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嶽飛就出生在這裡。
12月11日,大霧依然籠罩著豫北大地。車子在鶴臺公路上行駛,10米開外已是模糊一片。車上多了一位老人,他叫於萬如,今年72歲,原是湯陰縣畜牧局的幹部,如今已經離休。別看老於年事已高,可記憶力好得驚人,有關嶽飛的情況順口道來,包括有關詩詞、年月,甚至碑文全文,都能一字不差縣外事文物旅遊局的領導介紹,這可是個「嶽飛通」。,我找他當嚮導,老於非常熱情,毫不猶豫便答應了於萬如是湯陰縣城郊南陳王村人。新中國成立前夕,他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隨軍打到福建。新中國成立後,他回到湯陰縣,長期在縣畜牧局工作。離休後,受文物局委託,於萬如到程崗村籌建嶽飛家廟。10年來,他和老伴一起吃住在村裡。兩個月前,因身體不好他才回到縣城。
原來的嶽飛家廟因年久失修,破爛不堪,佔地面積僅有0.76畝。1990年10月,程崗村13位老人自發成立了「程崗村嶽廟擴建委員會」。1993年,他們要求縣外事文物旅遊局派人指導工作。該局就把離休在家的老於派到村裡。老於講,擴委會」的成員全是70歲上下的老人。雖然幹活沒有工資,但他們樂此不疲。
「擴委會」當時面臨兩大困難,一是資金,二是搬遷。按照規劃,需投入資金100萬元,嶽廟附近的11戶住戶需要搬遷。搬遷好說,以嶽飛老家人的覺悟,頂多跑幾趟腿而已。但巨大的資金缺口,就不是跑幾趟腿所能解決得了的老人們四處奔走,集10年之功,終於籌到100多萬元。現在,擴建的主體工程基本完成,嶽飛家廟面積擴大到4.6畝,院落從1處增加到6處10年辛苦不尋常。如今,13位老人中,已有8位老人先後謝世,還有兩位老人臥病在床。老於說:「這些老人不愧是英雄故鄉的人。張學孝老人臨終前,突然想起自己經手收的35元捐款還沒交到廟上,就叫來家人交代了後事。當我收到這35元錢的時候,心裡真有一股說不出的滋味。
說話間,車到程崗村。從村南進村,一眼就可看見村頭有一碑亭,亭內碑石上鐫著「宋嶽武穆王故裡」。再往前走,村的西部,一座朱門南開的古老庭院出現在眼前。大門上方懸有一匾,題有「宋嶽武穆王故宅」七個金色大字。於萬如說:「現在我們站的這個地方就是嶽飛當年的家。據碑文記載,明朝中期,村民們在嶽飛家的舊址上建起了嶽廟,至今已有500多年。現存最老的建築是清代建築,東院和後院都是近年擴建的。
隨老於踏進儀門,迎面就是大殿。老於指著大殿東側一座小樓說:「這是嶽飛父母的臥室,嶽飛就是在這裡誕生的。另外,據說嶽母就是在這裡給嶽飛背上刺下了「精忠報國」四個字。」談嶽飛免不了講嶽飛的故事。從洪水漂甕到拜師周同,從三次從軍到四次北伐,從朱仙鎮大捷到揮淚班師,從被誕下獄直到風波亭就義,老於講得頗有專業水準站在嶽飛故宅,聽嶽飛的故事,身臨其境,情景交融。有關嶽飛的故事和傳說,在中國老百姓中可說是婦孺皆知。有時候已經分不清哪些是歷史,哪些是傳說。但無論是歷史故事還是神話傳說,都是嶽飛精神的一種載體。嶽飛精神正是藉助這些傳說故事得以傳播和發散,中華民族的精神也正是在這些傳說故事的浸潤中得到滋養。
作為民族英雄,嶽飛歷來都備受關注。尤其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評書《嶽飛傳》的廣泛傳播使嶽飛熱更是勢不可擋。1979年,劉蘭芳演播的《嶽飛傳》在鞍山人民廣播電臺播出後,又相繼在幾十家省、市電臺播出。當時適逢十年浩劫結束不久,《嶽飛傳》中「愛國圖強」的主題在全國範圍內引起了強烈共鳴。此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嶽飛熱有所降溫。然而進入202年後嶽飛熱又呈上升的趨勢,這從出版界、影視界對嶽飛的偏愛可見一斑,而隨著嶽飛誕辰900周年的到來,這股熱潮更有繼續高漲的趨勢。中午,老於破例喝了點酒。三杯小酒下肚,老於滿肚子的話好似決堤之水,不絕:「嶽飛被奸臣秦檜誣陷致死,造成千古奇冤。但歷史給了他公正的評價,給了他應得的榮耀。嶽飛作為民族英雄,體現的是一種精神!歲月更選,改朝換代,一切都在變,只有精神不變,正是這種精神在支撐著我們的民族生生不息。這種為了國家民族利益奮不顧身的精神和凜然正氣,現在需要,將來也需要,這是我們的祖先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啊。
老於猛吸兩口香菸。在嫋嫋的煙霧裡,他侃侃而談。「900年來,這位民族英雄在全國家喻戶曉,受到人民的愛戴,為什麼呢?要我說,一是他的不朽功勳,二是他的文韜武略,三是他的高尚情操。
公元1126年靖康之變後,康王趙構建立了南宋小朝廷。北有金兵進犯,南有叛將為患,南宋政權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公元1129年,第三次從軍的嶽飛成為主將,從公元1134年到公元1140年,嶽飛以鄂州為基地,四次北伐,使宋軍由被動防禦轉入戰略進攻,奠定了南宋152年的基業。在南宋中興名將裡,劉光世沉湎酒色,胸無大志;張俊前期有功,晚年主和;韓世忠威震敵膽,但缺乏主動進攻的膽略;只有嶽飛文武兼備,忠孝兩全,當之無愧。
在戰略上,嶽飛制定了先取六郡,西據潼關,北聯河朔,直趨京洛的策略逐步付諸實施。他身經百戰,從未敗績,是有名的常勝將軍。在文採上,嶽飛博覽群書,學識淵博,遺作有題記5篇,詞3首,詩14首,奏章、公牘、檄文等191篇。這些文字無不充滿了憂國憂民的愛國激情。他治軍甚嚴,「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他淡泊名利,每升遷必請辭,辭官奏章達48篇之多;他為國忘家,為國忘身,「北虜未滅,臣何以家為?」他的「武官不惜死,文官不愛錢。不患天下不太平」的名言至今仍發人深思。嶽飛的悲劇在於,他要復國土,迎二聖,恰恰犯了宋高宗的忌諱一高宗怕二聖還京後自己當不成皇帝。當嶽家軍進軍朱仙鎮,舊都指日可復之際,宋高宗一日十二道金牌令嶽飛退兵,「十年之功,廢於一旦」。嶽飛還朝,即被以「莫須有」罪名下獄。公元1142年除夕夜前夕,在杭州大理寺,嶽飛被害。
「我文化低,講不好,見笑了。」老於笑著說,「嶽飛是民族英雄,這已經紮根於中國老百姓心中,更紮根在嶽飛家鄉父老鄉親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