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自《群書治要》之論語 第三集*
(本文共 823字,閱讀大約 3分鐘)
《禮記》上有一則「樂正子春」的故事,子春在下堂的時候,不小心把自己的腳傷到了,幾個月後,他的腳傷痊癒了,但是臉上還是悶悶不樂。他的弟子們就問:「老師,您的腳傷已經完全恢復了,為什麼您還鬱鬱寡歡,面帶憂愁呢?」子春就說:「我聽曾子說過,父母生我們的時候,給了我們一個完完整整的身子,我們要把這個身體完完整整地保養好,這才是一個孝子。所以一個孝子,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記父母;每說一句話也不敢忘記父母。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記父母,所以有河可過,有船可乘,就不會涉水過河;有光明大道,就不走邪僻的小路,不敢以父母給的身體去做危險的事;每說一句話都不敢忘記父母,就不會口出惡言。我們不出惡言罵人,別人也不會以憤憤不平的言語來罵我們。這種不辱沒自己的身心,不讓父母蒙羞,才是一個真正的孝子。」從這裡就知道一個真正的孝子確實做到了每走一步路,不敢忘記父母,每說一句話,不敢忘記父母,那他怎麼敢去貪汙受賄、違法亂紀呢?
所以這就告訴了我們「求忠臣於孝子之門」的原因,因為按這樣的標準行事的孝子幾乎就是一個完美的人了。
《禮記》上講,「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於親,敢不敬乎?」如果你的生活起居不莊重,人家會說你沒有教養,像我們這一代人最怕的就是別人說我們沒有教養,為什麼呢?因為這句話不僅說了自己還說到了我們的父母,讓我們的父母蒙羞,所以居處不莊,就不是孝道了。「事君不忠,非孝也」,侍奉君主不盡心盡力,這也不是孝敬,如果不忠心侍奉君主,做了違法亂紀的事,最後東窗事發,鋃鐺人獄,讓父母蒙羞,確實是災及於親。「蒞官不敬,非孝也」,做官沒有恭敬心,也就是對自己的事業不恭敬,不盡心盡力,這也不是孝。朋友之間不講究信義,人家也會罵你,會傷害到父母。「戰陣無勇,非孝也」。這五者做不好,都會給父母蒙羞,甚至給父母帶來災難。所以這些都告訴我們,一個孝子確實能夠做到面面俱到,在生活中會非常地謹慎。
---------------------正體--------------------
《禮記》上有一則「樂正子春」的故事,子春在下堂的時候,不小心把自己的腳傷到了,幾個月後,他的腳傷痊癒了,但是臉上還是悶悶不樂。他的弟子們就問:「老師,您的腳傷已經完全恢復了,為什麼您還鬱鬱寡歡,面帶憂愁呢?」子春就說:「我聽曾子說過,父母生我們的時候,給了我們一個完完整整的身子,我們要把這個身體完完整整地保養好,這才是一個孝子。所以一個孝子,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記父母;每說一句話也不敢忘記父母。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記父母,所以有河可過,有船可乘,就不會涉水過河;有光明大道,就不走邪僻的小路,不敢以父母給的身體去做危險的事;每說一句話都不敢忘記父母,就不會口出惡言。我們不出惡言罵人,別人也不會以憤憤不平的言語來罵我們。這種不辱沒自己的身心,不讓父母蒙羞,才是一個真正的孝子。」從這裡就知道一個真正的孝子確實做到了每走一步路,不敢忘記父母,每說一句話,不敢忘記父母,那他怎麼敢去貪汙受賄、違法亂紀呢?
所以這就告訴了我們「求忠臣於孝子之門」的原因,因為按這樣的標準行事的孝子幾乎就是一個完美的人了。
《禮記》上講,「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於親,敢不敬乎?」如果你的生活起居不莊重,人家會說你沒有教養,像我們這一代人最怕的就是別人說我們沒有教養,為什麼呢?因為這句話不僅說了自己還說到了我們的父母,讓我們的父母蒙羞,所以居處不莊,就不是孝道了。「事君不忠,非孝也」,侍奉君主不盡心盡力,這也不是孝敬,如果不忠心侍奉君主,做了違法亂紀的事,最後東窗事發,鋃鐺人獄,讓父母蒙羞,確實是災及於親。「蒞官不敬,非孝也」,做官沒有恭敬心,也就是對自己的事業不恭敬,不盡心盡力,這也不是孝。朋友之間不講究信義,人家也會罵你,會傷害到父母。「戰陣無勇,非孝也」。這五者做不好,都會給父母蒙羞,甚至給父母帶來災難。所以這些都告訴我們,一個孝子確實能夠做到面面俱到,在生活中會非常地謹慎。
*內容來源《群書治要》學習網*
小故事 大智慧 學習傳統文化 利己又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