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昌寧縣城的大街小巷、公園廣場、河畔路邊,到處都能看到綠樹成蔭、鮮花絢爛。傍晚時分,天和醫院的幾名護士從醫院下班後,沿著醫院旁的小河,一邊走一邊聊著:「前幾年剛來這裡上班時最怕夏天了,一到夏天這小河簡直就是『龍鬚溝』,臭得受不了。這幾年的治理後,現在不僅不臭了,還通過綠化美化後成了一道風景,每天從這裡走著上班下班,心情舒暢得很。」
幾位護士走過的小河叫大溝橋河,是穿昌寧縣城而過的右甸河的一級支流,長度1.59公裡。由於河流流經區域為老舊小區和分散居住居民區,沿河兩邊的排汙管道不健全,汙水無序排放,一度時間大溝橋河水環境質量受到嚴重汙染。2014年11月,昌寧縣結合城市人居環境綜合治理,對河道進行工程治理,在河底鋪設汙水管網2650米。截汙工程實施後,沿河兩岸居民排出的生活汙水全部接入汙水管網,有效淨化大溝橋河水質。同時,通過與其他大小河道一起,全面落實「河長制」,加強河道巡查檢查,加強宣傳教育,使臭水河終於變成了風景河。
這條小河只是昌寧縣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亮點。近年來,昌寧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創建為抓手,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統籌好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布局,妥善處理人、自然與社會的關係,馳而不息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積極探索「保護與發展並重、防治與發展並聯、治理與發展並舉」的生態文明發展之路,建設「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的雲南最美縣城,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同頻共振,把「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鑲嵌於3888平方公裡土地,用「來了就不想走、走了還想回來」的鄉愁家園,詮釋「昌寧」昌盛安寧的內涵。
具體工作中,始終堅持打好轉型升級系列組合拳,持續傳遞生態文明建設「正能量」,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空氣優良率、生態環境狀況綜合評價、綠色建築面積佔比、森林覆蓋率、林草覆蓋率、縣域環境質量、用水總量控制等均達標或超額完成。
始終堅持生態經濟化方向,以綠色經濟實現「生態資本」向「富民資本」轉變,生態經濟水平得到不斷提升。通過堅持立足生態和資源優勢,大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遊、生態林業,優先發展綠色GDP,綠色GDP佔比連續5年超過98%。
始終堅持統籌城鄉發展,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立體空間」,城鄉人居環境有效改善。昌寧縣城先後成功創建國家園林縣城、省級文明縣城、雲南省「美麗縣城」,省級生態文明縣通過驗收,全縣申報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11個、省級綠色學校7所、省級綠色社區4個、市級綠色學校23所、市級生態村119個,縣幼兒園被環保部授予國際生態學校「綠旗」。
始終緊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持改革創新,加強制度建設,堅持齊抓共管、人人參與,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凝聚起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合力。全面推行河長制、建立湖長制、實施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 不斷強化生態底線思維,持續宣傳引導不斷增強生態文明意識,激發了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漸成共識,2019年公眾生態文明創建滿意率達92.84%,普及率達到92.35%。
據了解,昌寧縣將直面發展與保護的矛盾,堅持「五位一體」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磁力加快構建綠色產業發展體系,加快建設雲南最美生態城市,不斷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生態「紅利」全民共享,夯實和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探索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互融共生、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昌寧模式」。
(吳再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