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新聞網訊 一米八多的個子,俊朗,精神而略顯靦腆。在宜春西站,記者見到了高晟,1993年出生的陽光大男孩。「我的事跡真沒有什麼可以宣傳的,在我們單位很多人都比我做得好……」一見面,得知記者的來意時,他一邊引導我停車,一邊很不好意思地說道。
高晟,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有限公司宜春西站列車接送信號員。他2011年入伍,服役于于武警北京市總隊,2013年退伍後就進入宜春西站工作。由於刻苦鑽研,勤奮好學,年紀輕輕的他,在短短的時間裡就獲得了很多榮譽:2016年,榮獲江西省「振興杯」信號員第一名、被評為江西省職業技術能手和江西省青年技術能手;2017年,榮獲中國鐵路南昌局公司「優秀共青團員」;2019年,榮獲中國鐵路南昌局公司「尼紅式青年」;2019年,榮獲宜春車務段接發列車技能競賽助理值班員第一;2020年,榮獲宜春車務段接發列車技能競賽助理值班員第一。
說起高晟,領導眼裡透著讚許,師傅眼裡藏不住驕傲,同事眼裡充滿敬佩。大家都覺得,他能獲得這些榮譽,既在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
部隊大熔爐
2011年,高中畢業的高晟,由於沒有考上大學,便報名參了軍。至今,他都記得老班長對他說過的一句話:「想成為一名過得硬的兵,光靠日常訓練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有團隊精神和堅韌的意志品質。」為此,他一直激勵自己要成為一名優秀士兵,並以此來嚴格要求自己。在部隊這個大熔爐裡,他學到了很多東西,期間圓滿完成了上級賦予得「十八大安保」、「兩會安保」等多項政治任務。
「我們是經過層層選拔才能有資格接收這樣光榮的政治任務的,一層一層選拔,一層一層淘汰……要成為優秀的軍人,就得比別人吃更多的苦。」說起那段往事,高晟臉上洋溢著笑容,「那時候,我們每天除了吃飯和睡覺,就是訓練警姿,有時候一站就兩三個小時,而且一動不動,有時候我感覺自己都雕像了。除了要克服腰腿的酸痛,還要戰勝烈日的炙烤。訓練結束後,大家好像是從水裡撈起來的……」
素質過硬、紀律嚴明、作風優良、有戰鬥力……這是每一位優秀軍人都具備的品質。「部隊生活是我人生經歷中的重要財富,軍人的優秀精神品質也讓我在現在的工作中受益匪淺。所以,我要始終把部隊的經歷作為一種精神財富去恪守和延續。」在採訪中,他如是說。
技藝傳幫帶
「遇見他,很幸運。因為有了師傅無私的幫助,在2016年第12屆南昌鐵路職業技能競賽車站信號員決賽中我幸運的獲得了第一名。相信在師傅的幫助下我能越走越遠……」這是一篇題為《遇見他,很幸運》的日記中,高晟如此寫道。
談起自己所取得的成績,高晟對師傅歐陽軍滿心感激。高晟說:「如果沒有我師傅手把手的悉心指導,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績。」 2015年底,高晟與被南昌鐵路局聘為車務首席技師的宜春西站安全員歐陽軍籤下了「一幫一師帶徒」合同。從那一刻起,從部隊退伍的高晟告別了「盲人摸象」式的自學,開啟了高效率、高質量的業務學習之旅。
「為什麼響墩要在靠司機的一側放置兩個?」
「安全是鐵路的飯碗工程,沒有安全就沒有效益。」
「行車工種容不得一絲馬虎,任何一點小的漏洞都會摔碎安全這個飯碗。」
……
技藝傳幫帶,嚴師出高徒。面對要求零失誤的行車工作,正是師傅的嚴謹負責,一絲不苟,才成就了現在的高晟。
技藝傳幫帶
「每天他都會拎著一個袋子上下班,袋子裡面裝著列車接送規章和筆記本,一遇到不懂的問題,他就會在本子上記下來。這個小夥子特別愛學習,也特別善於學習。」跟高晟搭班兩年的易志勇說。
俗話說得好:「住要好鄰,行要好伴」。工作亦是如此。身邊有一群亦師亦友的好同事,大家相互學習,共同進步,良性競爭,營造一種積極向上,團結友愛的學習氛圍實在難得可貴。
除了勤奮好學外,作為宜春西站的團支部書記,高晟還經常和支部團員們打成一片,通過組織生活強化支部團員的團員意識和自豪感,培育大家的先鋒模範作用。
1月30日,在疫情防控關鍵期,得知單位很多同事上班沒有口罩,高晟特意在貿易廣場買了100個口罩捐給了單位。不僅如此,疫情期間,身為預備黨員的他,還積極響應黨支部以及車務段團委的號召多次組織支部團員開展「戰疫情」活動,對單位環境進行消殺活動。
「小夥子不但具有強烈的團隊意識和奉獻精神,而且也非常孝順。」宜春西站黨支部書記鍾勤告訴記者,「別的年輕人都是想著怎麼利用休年假出去旅遊,他每年卻總是利用年假帶著患有紅斑狼瘡的母親去北京看病。」在採訪的最後,高晟的師傅歐陽軍笑著對記者說了一句話:「這個小夥子,我打心眼裡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