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子曾曰,一日三省吾身。
格格每天起床後也會對自己發出靈魂三問:
早上吃什麼?中午吃什麼?晚上吃什麼?
對於大部分朝九晚六的我們來說,因為有了網際網路,有了手機,有了外賣,生活才這麼豐富和滋潤。
可是,不要以為只有現在才能享受這麼便捷的服務。
在古代,我們的老祖宗們也早就嘗到了外賣的美味。
在國富民富的宋朝,餐飲業十分發達,那些頗有商業頭腦的飯館老闆們就推出了送餐服務。
而從皇帝到市民,都懶得在家裡做飯,叫外賣蔚然成風。
「市井經紀之家,往往只於市店旋買飲食,不置家蔬」,那時候的老百姓,是不是像極了今天的你我,不在家裡做飯(也不會做),喜歡下館子或點外賣。
「逐時施行索喚」、「咄嗟可辦」,飯館可以派專人送餐上門,而且貨到付款。
如果是常客的話,餐具和食盒還能留在府上過夜,第二天夥計再來拿。
就連皇帝也擋不住外賣的誘惑,《辛癸雜識》中記載,宋孝宗趙昚shèn就是一位資深的美食家兼「外賣愛好者」。
三不五時的就派人到市場上買個菜羹、酪面、胡餅、甜食啥的招待客人,吃的開心了,還給小費。
「直(值)一貫者,犒之二貫」,100塊錢的外賣,加小費給200塊錢,不愧是天子,出手就是大方(這樣的訂單請給我也來一打)。
在國寶級名畫《清明上河圖》中,居然也描繪了外賣小哥的實時工作情景。
小夥計左手拿著兩個「打包盒」,右手拿著餐具,身上還穿著店裡的圍裙。
可見這已經是司空見慣、大家喜聞樂見的餐飲模式了。
那時候的外賣菜單上可以點些什麼呢?
宋朝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更外賣軟羊諸色包子,豬羊荷包,燒肉乾脯,玉板鮓豝,鮓片醬之類」。
餐館不僅在飯點供應餐食,有的還提供粥飯點心等各類夜宵品種,半夜餓了在家門口就能叫個外賣也是極好的。
當然,那時候也不是什麼飯館都會提供外賣的。
宋朝的酒樓也分檔次,一般為正店、腳店和分榮。
正店就跟我們現在的豪華大酒樓一樣,這麼高大上的一般就沒有外賣了。
腳店可不是我們現在的足浴店、洗腳店,那時候是相當於中檔餐廳的存在,可以提供外賣服務。
不過,跟現如今的一些餐館一樣,有的腳店也會設置起送費,估計沒百八十個銅錢的,也不會送。
分榮就相當於現在的大排檔,他們的外賣生意最火爆,服務貼心,隨叫隨送,甚至還有專門經營外賣生意的。
古代外賣怎麼送?
不像今天咱們可以分分鐘一鍵下單,以前點餐大多是三種形式:
家丁採買,就是派家裡的僕人先去飯館、酒樓點菜,然後再由專人送上門來。
上門叫賣,有的店家會將準備好的飯食上門叫賣,或者先問好有多少人需要用餐點,統計後做好再送過來。
約定送餐,也就是提前約定個固定時間送過來,也有的人家跟飯館籤個長期協定,到了時間就有店家打包送來。
除了特殊情況,古代的外賣一般都是店裡的夥計來包辦配送。
那個時候可沒有電單車啥的,基本就靠腿著,風吹日曬冬冷夏熱的,跟今天的外賣小哥一樣辛苦。
另外,那個時候沒有保溫箱,路途遠一點的地方,飯菜送到後都涼了怎麼辦?
這點小事怎麼能敵得過我大天朝民間高手的智慧呢?
相比於現在的一次性飯盒和袋子,古代的外賣盒那就是高大上的代名詞。
在古裝劇裡我們就經常見到,古時候店家裝食物用的是食盒,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便當盒一樣。
這種東西起初都是大戶人家在用,非常豪華,既能顯示主人的身份,又非常實用。
到了宋朝,發展出了簡化版、平價版,才普及到尋常百姓家。
食盒大多是個長形抬盒,便於攜帶行走,專門盛放食物酒菜
食盒以木質居多,也有竹、琺瑯、漆器等材質,做工精巧的更是既美觀又實用。
此外,古人還發明了一種可以保溫的餐具——溫盤。
這是一種上下兩層瓷構成,中間中空的餐具,送餐的時候可以向夾層灌熱水,就能保持菜品的熱度。
無論什麼時候,對於大吃貨國的人們來說,「吃飯」是生活中的頭等大事。
願家家都能吃飽飯,人人都有好胃口。
【格格語錄】
「好吃的就多吃點,不好吃的,就多少也吃點。」
【常規的小知識】
《東京夢華錄》是宋代孟元老的筆記體散記文,創作於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東京開封府城市風俗人情的著作。所記大多是宋徽宗崇寧到宣和(1102年-1125年)年間北宋都城東京開封的情況,描繪了這一時期居住在此的上至王公貴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
《東京夢華錄》所記述的,從都城的範圍到皇宮建築,從官署的處所到城內的街坊,從飲食起居到歲時節令,從歌舞曲藝到婚喪習俗,幾乎無所不包,不僅可以了解當時的民風時尚,同時也能感受到宋代發達的經濟和繁榮的城市生活。
《東京夢華錄》開創了以筆記描述漢族城市風土人情、掌故名物的新體裁,為以後反映南宋都城臨安的同類著作《都城紀勝》﹑《夢粱錄》﹑《武林舊事》﹑《如夢錄》﹑《續東京夢華錄》等書所沿用。
【無獎互動】
你吃過最坑的外賣是什麼?
不定期更新
隨喜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