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日本女和服背後的那個不是包包,是腰帶打的結。因為以前日本人見傳教士的外袍是用繩子狀帶子系住,很感興趣就模仿,後來又受朝鮮傳統服的寬腰帶影向,才逐漸演變成現在和服那種包包結腰帶。
日本古代在服裝上面,很多都是仿造著中國來的,所以日本的和服也和中國的古裝比較相識,而三國時期東吳女人的衣服(也叫吳服),基本和和服一樣,只是沒有腰包,而日本加上這一個腰包,而且腰包比較寬大,直接將腰整個都給包裹住了,可以凸顯女子的身材,是為了讓和服穿在女子身上更加的好看。
這種類似於小枕頭的東西,既不是墊子,也不是小包,而是一種「帶」。這種帶和和服搭配在一起,增添了裝飾的顏色,使本就豔麗的和服更加豐富。
在古時的日本,「紐」和「帶」是兩種東西,「紐」是聖裳,而裳本意為橫幅的布,也就是現在的裙子。系紐,那個時候意味著人與神的結合。到奈良時代,由於日本受唐朝文化的影響,更多人使用紐,系在衣服裡,而帶就很少用了。
女式的和服背後有結(方方的那種是太鼓結,蝴蝶型的是文庫結變化的寶貴結,花明結,檜扇結等等結式.是用長達380~400釐米,寬從15~60釐米不等的腰帶系成的),一般來說已婚婦女打太鼓結,而未婚女子則打蝴蝶結。根據四季時令和出席場合的不同也會換不同的腰帶,春季以粉色系的櫻花為主,夏季以花鳥蟲魚為主,秋季則菊花為主,冬季則飛雪為主,十分美觀怡人,也有人認為太鼓結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和彌補了日本女性的身材。
其實在最初那不是包包,是腰帶的打結。桃山時代(1582-1600),豐臣秀吉積極倡導海外貿易,招引許多傳教士遠渡重洋到這個東方極地島國。當時日本人見傳教士的外袍是用繩子狀的帶子系住的,很感興趣,紛紛模仿,日後又受朝鮮傳統服的寬腰帶影向,才逐漸演變成今日和服那種包包結腰帶。
據統計,日本帶的普通結法就有289種帶,一般長3~4米,需在腰上纏三四圈,值得特殊介紹的是一種供日常系用的"名古屋帶",這種帶寬30釐米,長3.6米,用帶系身可以不讓和服送展,顯出形體的美,同時也是為了裝飾,使豔麗的和服更加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