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實驗室的標準化管理,可能很多人都不是特別清楚,尤其是對實驗室新人來說。那麼實驗室的標準化管理到底包括哪些方面?以及為什麼要進行實驗室標準化管理?它的目的是什麼?進行了標準化管理給試驗效果會帶來什麼變化?等等問題,作為實驗室「老兵」的你,能一口氣答上來嗎?如果不能那就來看看!
標準化的實驗室管理到底是什麼?
先簡單說下什麼是標準化的實驗室管理,實驗室標準化管理是根據一系列的標準、規範和文件及相關的人力、物力來實現的。所謂「標準」實際就是約束,而這種約束必須要有目的、有意義和有效益,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試驗和檢測結果的科學、準確。要結合所在實驗室的具體情況,為達到分析檢測結果國際通行的目標而制定科學適用的質量管理辦法。
為什麼要做標準化的實驗室管理?
實驗室標準化管理,其實就是依照國際規範完成分析檢測的整個操作過程。有些實驗室試驗人員,在實際工作中由於理解後執行標準和規範的差異,使質量活動偏離了質量目標和方針,ISO/IEC17025:2005《標準和檢測實驗室能力的通用要求》是檢測和校準實驗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在 ISO/IEC17025:2005標準要求的24個要素中,有的要素容易引起人們的重視,通常也會投入較多的力量和精力去實施,如質量體系建立(包括質量手冊和程序性文件的編寫)以及原始記錄的填寫、處理和存檔等要素。還有的要素中涉及關於一些人員能力、崗位的配置等很容易引起管理者的忽略。對於標準化的實驗室管理著重注意3點:1、設定質量方針、質量目標;2、實驗室一般應配備的管理崗位;3、人員的培訓。
做到實驗室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
1、缺乏對使用新標準檢驗方法的確認
2、缺乏對試劑質量的確認
3、缺乏對儀器檢定/校準結果的確認
4、基本操作不規範
5、儀器的使用、維護和保養不規範
6、檢測原始記錄的信息量不足
實驗室管理標準化的關鍵控制點:
1、人員
2、儀器設備
3、實驗試劑
4、檢驗方法
5、設施和環境條件
6、測量溯源
7、檢測工作程序
除了上面所說的方面,在實驗室管理中要堅持「八要原則」,即人員上崗要持證、儀器使用要校準、試劑質量要保證、方法選擇要正確、設施環境要滿足、測量溯源要經常、被檢樣品要均勻、樣品處置要規範。實驗只有通過標準化管理,出具的檢測數據、準確性、有效性和可比性才有保證。
另外,實驗室標準化還有一個因素值得注意,那就是信息化管理也非常重要。因為傳統的實驗室管理方式光靠人工,不但耗時耗力,往往還吃力不討好,只有藉助專業的實驗室管理系統才能事半功倍。想了解更多關於實驗室管理及危化品管理系統資訊歡迎留言討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