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社會風氣,到了亂的時候,往往是對別人要求重,對自己要求輕;要求別人特別嚴格,原諒自己輕而易舉。一個人到了某種地位時,在言行上,一舉一動,一句話,都會影響到社會風氣。以現代社會而言,如果一個有權位的人家,養一隻小狗,給它蓋棟小洋房,就未免太過分了。當一個社會艱難困苦的時候,這樣做是不應該的,這不能算是智。換句話說,一個時代的社會風氣開始變壞,是由有權勢的人所引導的。
說到蓋房子,講幾個故事。
第一個講到郭子儀:唐明皇時候,安祿山作亂,唐室將垮的政權,等於他一個人打回來的。在歷史上,唐代將軍能富貴壽考的,只有郭子儀一個人。他退休以後,皇帝賜他一個汾陽王府。在興工建築的時候,他閒來無事,拄一支手杖,到工地上去監工。吩咐一個正在砌牆的泥工說,牆基要築得堅固。這名泥水匠對郭子儀說,請王爺放心,我家祖孫三代在長安,都是作泥水匠的,不知蓋了多少府第,可是只見過房屋換主人,還未見過哪棟房屋倒塌了的。郭子儀聽了他這番話,拄著杖走了,再也不去監工。這個泥水匠講的,是祖孫三代的實際經驗,而郭子儀聽了以後,就想透了人生的一個道理,不是消沉,而是更通達了。
第二個故事,唐末楊玢在尚書任內,快要告老退休的時候,他在故鄉的舊屋地產,有些被鄰居侵佔了。於是他的家人們要去告狀打官司,把擬好的起訴書送給他看。楊玢看了,便在後面批說:「四鄰侵我我從伊,畢竟須思未有時。試上含元殿基望,秋風秋草正離離。」他的家人看了就不去告狀了。
第三個故事,和楊玢的類似,據說(待考)出在清代康熙、雍正間的桐城人張廷玉。他是清代入關後,父子入閣拜相的漢人。據桐城朋友說,桐城有一條巷子名為「六尺巷」。張廷玉當年在家鄉蓋相府時,鄰居與他家爭三尺地,官司打到縣衙裡,張家總管便立刻把這件事寫信到京裡報告相爺,希望寫封信給縣令關照一下。張廷玉看後,在原信上批了一首詩寄回來,這首詩說:「千裡求書為道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裡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張家的總管於是立即吩咐讓了三尺地出來,那個鄰居看到張家居然退讓了三尺,他也讓了三尺出來,於是留下了六尺空地,成為人人都能通行的一條巷道。
剛才提到郭子儀的起建汾陽王府,我們再看看唐人的兩首詩:
門前不改舊山河,破虜曾輕馬伏波;
今日獨經歌舞地,古槐疏冷夕陽多。
——趙嘏經汾陽舊宅詩
汾陽舊宅今為寺,猶有當年歌舞樓;
四十年來車馬散,古槐深巷暮蟬愁。
——張籍法雄寺東樓詩
上面兩首詩的詞句都很簡單,但包涵的意味卻發人深省;比起「長城萬裡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如何?
《論語別裁》(東方出版社)
------------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家庭、團體、國家都一樣,國家和社會是以家庭為單位,一個家庭能夠做到仁慈,這個國家也會仁慈。這個「仁」不一定代表仁慈,仁者人也,人字旁邊一個二,人與人之間,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是人與人之間,社會國家也是人與人組成。所以我經常罵青年同學們,一個小團體內人與人之間,心都不能平下來,都不能相處得很好,還能有前途?所以一家、一個團體、一個小單位你真能做到「仁」,真合群,從此就「一國興仁」。譬如住在一個地方,村莊鄰裡住了這麼一家人,大家慢慢都受了影響,起了一個領頭的作用。
所以「一家讓」,一家謙讓一點,「一國興讓」,「讓」就是退讓一點。尤其是對地位高的人來說的。風氣之轉移在於一二人。很多學生跟我說:「老師啊,這個社會現在已經不得了,你有責任。」我有什麼責任?風氣轉移是在一二人,但不在你我身上啊,在那些得其時、得其位、得其權的人身上哪!這個宰相「讓他三尺又何妨」,如果我這個老百姓讓他六尺恐怕也過不去啊,他還要八尺呢!所以天底下的智慧,不是那麼簡單的,道理要曉得怎麼樣處,謙讓的方便之門是靠你的智慧了。
(根據南懷瑾老師講座資料整理)
------------
「贊曰:昔魯哀公有言:『寡人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未嘗知憂,未嘗知懼。』信哉斯言也,雖欲不危亡,不可得已!是故古人以宴安為鴆毒,亡德而富貴謂之不幸。漢興,至於孝平,諸侯王以百數,率多驕淫失道。何則?沉溺放恣之中,居勢使然也。自凡人猶系乎習俗,而況哀公之倫乎!『夫唯大雅,卓爾不群』,河間獻王近之矣。」
這是班固的話,班固是歷史學家,寫了《漢書》。這一段,他講到魯哀公一段話。魯哀公是孔子的老闆,他說:「寡人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未嘗知憂,未嘗知懼。」魯哀公感嘆自己,生來就是職業君主,生在深宮之中,外面的世界什麼都不了解,太監和宮女們把他侍候大,一輩子不知道什麼是憂愁,也不知道害怕。班固評價說「信哉斯言也」,真了不起,魯哀公這句話很值得相信,真好。
班固說:「信哉斯言也,雖欲不危亡,不可得已!」人生在這樣一個環境中長大,最後一定失敗,不可能不失敗的。「是故古人以宴安為鴆毒」,所以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最害怕一輩子太享福、太順利、太平安了,沒有憂患意識,像吃了毒藥一樣,把自己毒死了。「亡德而富貴謂之不幸」,這句話最重要,人生自己沒有建立自己的品德行為,而得了富貴,這是最不幸的。
這裡告訴你,無德而富貴,是人生最不幸的事情。班固說了一個例子,「漢興,至於孝平,諸侯王以百數,率多驕淫失道。何則?沉溺放恣之中,居勢使然也。」漢朝從劉邦開始,一直下來到孝帝、平帝,封自己的高幹子弟一百多個,不到六十年,就衰敗下來了。大多數諸侯都自己糟蹋自己,尤其一個人沒有好的人生觀,有錢有了地位,自認為了不起,放肆沉溺快樂享受的苦海裡了。為什麼會這樣?「居勢使然也」,所處的那個地位、形勢促使他這樣。沉溺放恣,自己在那個環境裡面墮落了。「自凡人猶系乎習俗,而況哀公之倫乎?」凡人就是普通人,佛教叫凡夫。社會上任何一個普通人都逃不出社會的風氣與習慣,何況如魯哀公一樣的諸侯呢!諸侯是人上之人,那個功名富貴,自然會把人埋下去。
「夫唯大雅,卓爾不群」,這是班固特別創造的兩句話。只有真正有文化、有思想的人,才能獨自站起來,不跟著社會風氣走,自己建立一個獨立的人格。一個人能夠獨立站起來,卓爾不群,不跟一般人一樣隨波逐流,「河間獻王近之矣」,漢高祖的後代中,只有河北一個諸侯河間獻王做到了這一點,非常了不起,他在做諸侯那麼富貴中間,非常講究學問。所以我抽出班固對河間獻王的評語給大家看,其實是對河間獻王的讚詞,非常佩服他。
《南懷瑾講演錄》(東方出版社)
------------
許多人為了財產糾紛煩惱,清朝安徽桐城有條「六尺巷」,據說是當時宰相張廷玉家中,土地被鄰人蓋牆侵佔了三尺,家人通報在京中的宰相。宰相併沒有去向地方官吏打招呼,而是回一首詩給家人:
萬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裡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
這事被鄰人知道了,就還他三尺地,又再退讓三尺,所以就成了條六尺寬的巷子。實際上,這位宰相書讀得多,可能是學唐末楊玢勸家人相讓的例子。楊玢在尚書任內,快要告老退休的時候,他在故鄉的舊屋地產,有些被鄰居侵佔了。於是他的家人們要去告狀打官司,把擬好的起訴書送給他看。楊盼看了,使在後而批說:
四鄰侵我我從伊,畢竟須思未有時。
試上含元殿基望,秋風秋草正離離。
這些是中國的例子。我常說,中國宋明以後的理學家講規規矩矩做人,是佛教的律宗,老莊道家是佛教的禪宗,講解脫的。舉這些例子,你說菩薩在哪裡?不一定在廟子,不一定在宗教中,社會上很多人行的就是菩薩道。倒是穿上宗教外衣的人,常常聽聞佛法的人,卻做不到。社會上很多不信宗教的人,我看了肅然起敬,他們真是菩薩。
《維摩詰的花雨滿天》(東方出版社)
******
讚賞
感恩您對本公眾號的慷慨讚賞(請識別下圖二維碼)。不論多少,是心意也是鼓勵!
******
(新書包郵)未曾公開——繁體版《懷師的四十三封信》臺灣南懷瑾文化出版(識別下圖二維碼進入購買頁面)
******
文章轉載可開白。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相關文章均由「迦陵仙音禮敬南懷瑾」整理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