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日,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共同印發了《關於公布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的通知》,米易縣新山傈僳族鄉新山村成功入選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
米易縣新山傈僳族鄉新山村是米易縣唯一的傈僳族聚居村,全村幅員面積27.6平方公裡,距離縣城24公裡,地處橫斷山脈龍肘山半山腰,海拔高度在1700米-2950米之間,年均氣溫16.5℃,年均降雨量800mm以上,日照充足。全村有474戶1936人,其中傈僳族1774人。
新山傈僳族鄉有「一山有四季,十裡不同天」的特殊氣候,隨著海拔的升高由暖至冷,除了梯田外,這裡還有萬畝杜鵑、千頃松濤、百丈幽谷、十裡畫廊、危巖飛鷹、龍肘日出、蒼茫雲海、河谷金輝等景觀。在每年的4月至6月,在海拔2500米之上,萬畝高山杜鵑花競相綻放,大片的花海鋪滿山間,直至海拔3300米的龍肘山頂,美不勝收。
除了美麗的風景,新山傈僳族村民族特色濃厚、民俗保存良好、非遺數量眾多。擁有5項省級非遺項目、1項市級非遺項目和11項縣級非遺項目。新山傈僳族「約德節」、舞蹈「斑鳩吃水」、織布技藝、刺繡技藝和葫蘆笙舞先後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17年,米易被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傈僳學專業委員會命名為「傈僳族祖居聖地」。
新山傈僳族舞蹈大多取材於生產勞動、狩獵活動,舞蹈充滿活力、節奏明快。新山傈僳族的舞蹈,手、腳、臂、肩、頭都有豐富的動作,據說新山傈僳族有「窪木子」「對腳舞」「蒿秧舞」「背扎把」「迪麻子」「斑鳩吃水」等72種舞蹈。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舞蹈叫《斑鳩吃水》,就是模仿深山中的斑鳩成群結隊地從樹林中飛出,來到小溪畔吃水嬉戲的熱鬧場景。
新山傈僳族紡織的工具原始、實用。扁擔、輪軸、扁擔弦及轉動紡綻弦、搖手柄組合就成了紡車;織布架、織筘、分線器、腳踏板組裝在一起就是一臺織布機。
新山傈僳族刺繡色彩以白黑為底,喜紅、綠相配,色彩對比強烈,服飾醒目生動,色彩斑斕、獨具民族特色。
新山傈僳族葫蘆笙是傳統文化產物之一,用葫蘆笙吹奏出來的樂曲娓娓動聽,新山傈僳族男子在不同的場合,都會拿著自己的心愛的葫蘆笙吹奏不同的曲目,以表自己及族人的情感。
每年農曆的三月十二至十八,是新山傈僳族的「約德節」。「約德」意為約會之意,「約德節」就是約會節。陽春三月,傈僳族的青年男女們穿上盛裝聚到一起,盡情歌唱、舞蹈,相互表達愛意。
幾年前,新山村還是一個省級貧困村,是典型的二半山區農業村。近年來,新山村以農文旅融合發展為突破口,大膽嘗試,精準發力,闖出了一條鄉村旅遊促脫貧攻堅的發展之路,帶動村民致富增收,新山村不僅實現了脫貧摘帽,還走出了一條非遺文化帶動鄉村振興的新路子,成為新晉的「網紅村」。榮獲了四川省最美古村落、四川省首批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四川省文化扶貧示範村、四川省就業扶貧示範村等榮譽稱號,被列為四川省傳統村落保護名錄。
(米易縣委統戰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