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三次「華山論劍」,如何做到一浪更比一浪「絕」?
「華山論劍」這個典故後來常用於形容參與人員水平頂尖、過招公開公正的學術爭鳴。那麼,每年在上海舉辦、世界頂尖學術獎項得主參與人數冠絕亞洲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WLF),擔得起科學界華山論劍的比喻,而且今年恰好辦到第三屆。
有意思的是,三次華山論劍被許多武俠迷評價「一屆不如一屆」,不僅前輩高手「五絕」凋敝,還有江湖上的狂妄之徒趕來班門弄斧。而明天即將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開幕的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規模和質量卻保持穩定上揚的態勢,老中青三代人才均衡發展。
以下幾組數據對比就很直觀:
參會諾貝爾獎得主人數:第一屆26、第二屆44、第三屆61;
參會圖靈獎、菲爾茲獎、沃爾夫獎、拉斯克獎等全球頂尖科學獎項得主:第一屆9、第二屆21、第三屆70+;
參會中外院士及青年科學家人數:第一屆35、第二屆100+、第三屆200+;
參會科學少年人數:第一屆10、第二屆12、第三屆50+。
今年以來,國際學術交流受到新冠疫情的大幅限制。雖然疫情擋住了大部分國外科學家線下參會的熱情,但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能夠通過網絡直播串聯線上線下、國內國外,風景這邊獨好,關鍵因素何在?
第一,是讓「前浪」和「後浪」互相助推,激蕩澎湃,老一輩「五絕」、「老頑童」們現場指點,中堅力量「郭靖」、「黃蓉」們鏗鏘切磋,甚至新一代的「楊過」、「小龍女」們也風採奪目。
回望3年之前,第一屆論壇當時已經是國內規模最大、諾貝爾獎科學家參加人數最多的科技盛會,僅次於瑞典諾貝爾頒獎典禮、德國林島諾貝爾獎獲得者大會,為亞洲之最。
然而,26位諾貝爾獎得主,9位沃爾夫獎、拉斯克獎、圖靈獎、麥克阿瑟獎等世界著名學術獎項獲得者,17位中國兩院院士、18位中外傑出青年科學家,10名上海選拔的科學少年,這些不同梯隊人才的頭腦風暴還沒有充分激發,互動模式稍顯單薄。
當時,論壇尾聲部分的「桌布論壇」成為互動氣氛的高潮,頂尖科學家、青年科學家就人類的共同命運在桌布上寫下各自見解,科學少年在旁觀看。
到了第二屆,科學少年作為「桌布論壇」上的清新力量受到了更多關注。15歲的談方琳同學年齡最小,帶著自己的研究成果「斐波拉契數列與貝祖數的估計」參會,並用英語自如與諾獎得主交流。
此外,為了凸顯青年科學家的聲音,第二屆論壇又想出了「五張論壇」的形式,即每位青年科學家限5張PPT、5分鐘演講,與頂尖科學家做5分鐘一對一的交流。
當「後浪」翻湧,「前浪」不甘沉寂。在第二屆論壇上,老一輩頂尖科學家們更為活躍,被記者捕捉到了不少「互懟」與「點讚」的瞬間。
例如,當沃爾夫農業獎得主哈裡斯·李文介紹了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表達對地球生物多樣性消失的擔憂,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讓·馬裡·萊恩卻反駁道:「生物多樣性消失了,我們就去創造新的生物多樣性。」80歲的他甚至頑皮地衝觀眾們吹了下口哨。
隨後,當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蘭迪·謝克曼在臺上呼籲科學家將論文發表在開源平臺而非商業期刊上,讓所有人都可以免費閱讀、使用數據時,萊恩又連連點頭,不動聲色地豎起了大拇指。
澎湃新聞獲悉,在第三屆論壇上,「桌布論壇」、「五張論壇」這些亮點環節不僅都會保留,且成熟改進。
「五張論壇」加入專業觀眾交流環節,由相關高校或研究機構的專業觀眾實時提問,青年科學家即時作答,強化論壇的專業性、互動性。
參會科學少年人數則達到了50餘人,從全國範圍內遴選產生,將以桌布論壇、講座交流、成果展示等多種形式,與頂尖科學家交流互動。他們年紀在15到18歲之間,卻已在科研領域取得一定成績,其中不乏物理、數學等學科國際奧賽金牌得主和SCI期刊論文第一作者。
第二, 是不斷更新「論」的主題,把握時代脈搏,討論細分專業,論病毒科學的戰疫之劍、論量子信息的微觀之劍、論天體物理的天問之劍、論化學材料的造物之劍。
第一屆論壇參會人數相對較少,主題峰會也只有4個,分別是光子科學與產業、生命科學與產業、創新藥研發和轉化醫學、腦科學與人工智慧。
到了第二屆,主題峰會增加到了8個:人工智慧算力算法、腦科學與神經退行性疾病、創新藥研發與轉化醫學、生命科學、碳氫鍵與新化學、新能源與新材料、黑洞與空天科技、經濟與金融。不僅範圍拓展,主題也更為緊湊明晰。
此外,第二屆論壇新增堪稱頭腦風暴「馬拉松」的「莫比烏斯論壇」。我們知道,莫比烏斯帶的正面和反面合一,看上去像無窮大符號。全體參會頂尖科學家坐在形如莫比烏斯帶的座位上,每人獨立發言3分鐘,暢想和預判未來20年科學、宇宙和人類的樣態。
這樣的極限碰撞效果火熱,幾個回合下來,科學家們迅速切中要害。蘭迪·謝克曼對商業批判和影響因子的批判引發大討論,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巴裡·巴裡什直接放棄了原有的關於引力波的發言稿,抒發對科學評價問題的擔憂。更有現場觀眾再次拋出「錢學森之問」,至少有三名諾獎得主對中國的「諾獎前景」做出了積極的判斷。
第二屆論壇專門設立的「國際大科學計劃」戰略對話更是直面熱點話題、爭議話題的伏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傑·科恩伯格率先上臺,一開口就是「反對」國際大科學計劃,強調個人的天才靈感,隨即引來粒子物理學泰鬥大衛·格羅斯的反駁。
第三屆的主題峰會數量達到了驚人的70餘場,話題更為細分,前沿性更為突出。例如,在天體物理領域,新科諾獎得主、銀河系中心黑洞發現者安德烈婭·蓋茲,人類首張黑洞照片背後的「首席攝影師」謝普德·多爾曼都帶來各自的分享,並與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信條》、《星際穿越》等知名科幻電影的科學顧問基普·索恩等同臺共話另一熱點領域引力波。
第三屆論壇特設病毒之戰——世界頂尖科學家病毒峰會,邀請新科諾獎得主、C肝病毒發現者哈維·阿爾特,宮頸癌病原體——乳頭狀瘤病毒發現者哈拉爾德·楚爾·豪森等病毒學專家描繪人類對抗病毒的持久戰役。埃裡克·馬斯金、託馬斯·薩金特、克里斯多福·皮薩裡德斯等7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也將把脈疫情中的全球經濟,展望全球經濟復甦之途。
針對極端天氣現象增加,洪水、山火等災害頻發,第三屆論壇設立共同家園系列峰會,農業與糧食、生物多樣性、氣候變化,每個話題都不能被落下。
第三,是上海科研環境與創新產業的發展,對頂尖人才產生長效吸引力。「華山」絕非在「論劍」的那幾天才有群英薈萃。
庫爾特·維特裡希就是首批來滬工作並擁有「中國綠卡」的諾獎得主之一。他受聘上海科技大學教授,能準確叫出每位學生的中文名字。
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長期保持合作關係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巴瑞·夏普萊斯則表示,「如果有一天,因為『點擊化學』研究再度獲得諾獎,這是對我和中國同事一起工作的肯定。」
根據主辦方「劇透」,第三屆論壇將見證多項協議籤署、機構設立或項目啟動,包括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全球雲啟幕,世界頂尖科學家發展基金會揭牌,世界頂尖科學家社區、國際聯合實驗室奠基暨科恩伯格、萊維特實驗室進駐等。
(文章來源:澎湃新聞)
(責任編輯:DF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