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細心的人們在熱帶雨林中發現有一些特定樹種能互相感知彼此,即使生存空間非常擁擠,也能使相鄰的樹冠並不交叉重疊,而是各自保持一定距離,彼此「禮讓」成長,並且在樹冠之間形成明顯的間隔。從下方仰視,這些樹冠的空隙帶宛如一幅幅美妙的幾何裝飾圖案,這種現象被人們稱作「樹冠羞避」。近百年來,人們從不同角度對「樹冠羞避」作出解釋和假說。有人認為樹木的這種行為會減少害蟲的相互傳播;有人認為樹木是為了保護自己的枝條,避免在風力的作用下相互碰撞、折斷;也有人認為「樹冠羞避」的發生,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陽光,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等等。科學家們爭論來爭論去始終沒有給出一個統一答案解釋其成因。我認為這些分析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是這些科學家們忽略了樹木的一個最基本的特徵,即樹木也是具有靈性的生命。
生命的內涵是什麼,生命區別任何靜態的石頭泥塊,以及千差萬別的化學元素組成的各種形狀的物質。生命是具有從誕生,成長,衰老到死亡的整個鏈條的,最美妙,最壯觀,最奇特,最富有意義的現象。生命是有靈性的,在物競天折的波瀾壯闊的生命演繹過程中,生命展現了它最曼妙的旅程。樹木雖然被它的根定格在那片熱土上,不能行走,不能訴說,但是它會搖曳,哀傷,哭泣,它會懂得感恩,珍惜陽光雨露,只要大自然給它一片天空,它就會活出精彩,它用自己的一枝一葉撐起了一片蔭涼,抒寫了一曲曲壯麗的生命讚歌。
『』人非草木『』是一種區別,正好像區別雞和狗,區別昆蟲與哺乳動物,區別你、我、他。區別總是有的,但是生命的生老病死的本質是沒有區別的。萬類霜天有情,草木亦有情,更何況生物中壽延最長的不是人類,也不是其它動物,而是植物。據說在動物中壽命最長的是生活在英吉利海底的明蚌,它們誕生於中國的明代,跨越明清,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壽命至今已經五百歲了,然而它們與樹木的年齡相比,卻不足掛齒。生長在美國佛羅裡達州的落羽松三千歲,生長在中國陝西黃陵軒轅廟裡的「軒轅柏」五千歲,生長在瑞典富魯山的一株雲杉九千五百歲,差五百歲就是萬歲!
萬歲,這是人類的夢想和祝福!當我們人類在分秒必爭地計劃我們能夠活八十、九十,甚至一百歲時,樹木家族中的柏樹已經歷經數十個百年,見證了多少風雨滄桑。人來人往,熙熙攘攘,「軒轅柏」目睹了多少朝代的變遷,它不會說,但是它會記錄,它用它那滄桑的年輪和樹皮刻寫著多少代人的願景和企盼。物是人非,願望隨風而去,柏樹依然蔥籠茂盛,健康無恙。
生命是平等的,天地是公正的,老子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天地對地球上所有的生命是沒有區別心的,不論任何生命它們來到世界都會給它們一片天空,讓它們物競天擇的生長。醜陋的百足之蟲馬陸,齷齪的屎殼郎,美麗富貴的牡丹,兇猛的老虎,溫柔的綿羊,一望無際的牧草,聰明的人,等等,每一樣生命都是地球上繁衍出來的子嗣,他們都有享有陽光雨露和生存的權利,我們人類雖然以智慧搶佔先機,得天獨厚,但是我們仍然要與這些生命和諧相處,要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特別是那些歷經歲月磨蝕,成活百年千年的古樹。
生命是有靈性的,當我們從這個角度去觀察生命的時候,心胸會變得豁然開朗,你會發現所有的生命都是那麼鮮活可愛,它們與你在天地中的位置是平等的,當你具備這種心態後,於是恐懼,嫉妒,憤懣,仇恨就會煙消雲散。我常常就是從靈性這個角度去思索生命,理解生命,並抒發對生命的尊重與愛戴。生命,神奇的生命,冥冥天地之中歷經百年千年歲月磨難至今猶存的生命,它們一定不平凡,一定有故事。同時,我們尊重的生命不一定是人,而有可能是一株小草,一隻蟋蟀,以及這些熱帶雨林中謙遜禮讓的樹木。
從"樹冠羞避"的現象中,我頓生頗多感悟,我發現大凡人能夠做到的,自然界許多生命都能做到,包括這些不能說話,不能行走,佇立於天地之間的高大的熱帶雨林中的樹木,它們互相謙卑避讓,對自己的行為實施有效管控,在不損害他人的前提下,遵循大自然的規律,共生共榮。
「樹冠羞避」在植物生命中亦體現了既發展又兼顧全局的辯證法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樹冠羞避」還顯示了儒學中的謙讓,退避三舍,中庸的思想,是傳統儒家文化在植物生命中的完美表達。
「樹冠羞避」讓我們發現了生命中最普遍的價值觀——和諧共處的境界,不僅僅是高級動物人所渴慕仰望的,也是植物生命所渴慕仰望的,並且它們已經做到。
由此種種,我想到一個非常嚴肅的話題 ,「人非草木」,樹木尚且能夠做到互相謙讓,進退有序,為何我們聰明的人類在冥冥天地中,總是為了一己私利,不知節制,毫無羞恥,互相爭鬥,互相擠兌,互相算計,互相傾軋,互相戕害殘殺呢?
【本文作者沫云: 深圳迦藍資本(專注香港上市併購及市值管理)合伙人】
可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我們。 歡迎投稿 shixush@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