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歷史同行」 ——四川美院的藝術創作與敘事話語

2020-12-10 騰訊網

在四川美術學院迎來80華誕之際,四川美院美術館組織策劃了「與歷史同行:四川美術學院建校80周年(1940—2020)」展。展覽以造型藝術為主體,分為兩大板塊,由11個專題展組成。策展的基本思路是注重學統梳理,構建創作譜系;強調歷史語境,重視地域特色,重點突出「文脈與歷史」「傳統與經典」,以及時代使命與當代視野。同時,希望通過歷史文獻、藝術大事記、系列公共教育與美育課堂、學術講座等,讓公眾更立體地了解一所學院的創作歷史,以及藝術家的創作與時代、現實及美術史之間的多重聯繫。

從線性敘事的角度,我們將1978年作為一個重要的分水嶺,由此在時間上構成前後兩個展覽板塊。在注重線性梳理的同時又要突出重點,因此,1940-1978年的第一板塊由5個展覽專題組成,分別為「理想先驅——四川美院初創時期設計教育文獻展」、「川流不息——四川美院新中國建設時期的藝術創作」、「承傳啟合——四川美院中國畫的實踐與探索」、「身份認同——四川美院雕塑的民族化探索」、「小人書·大境界——四川美院的連環畫」。事實上,「川美」的創作歷史一方面與院系設置、師資隊伍、教學大綱、學生來源、人才培養模式、創作傳統等直接相關;另一方面也會受到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訴求、時代使命、人文精神等因素影響。因此,多因素的共振、交融,以及藝術與時代、與政治的密切關聯,使得這一展覽板塊主要以藝術社會史的敘事展開。

1943年,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教師在「工」字房前合影。(左二李有行、左三張秉瑛、左八沈福文、右一畢晉吉、右五龐薰琹 、右六雷圭元)

簡要追溯「川美」的創辦史可看到,20世紀30年代末起為初創時期。其前身為1940年的四川省立藝術專科學校,1950年底,學校調整更名為成都藝術專科學校。同年,西北軍政大學南下重慶成立了西南人民藝術學院。1953年,兩校合併成立了西南美術專科學校,至1959年5月26日,學校方正式更名為四川美術學院。

《技與藝》創刊號封面(1941年)中國國家圖書館 藏

回顧四川美院早期的歷史沿革與創作學統的形成,實質有三個重要來源:一是閃耀著革命光輝、秉承著「延安文藝座談會」精神的西北軍政大學的創作傳統;二是本土力量,即來自成都藝專,並且主要是在四川從事創作與教學的藝術家;三是在抗戰背景下,1940年代的重慶匯聚了來自中央大學、國立藝專,以及全國各地的知名藝術家,如徐悲鴻、傅抱石、林風眠、黃君璧等即在重慶生活、創作。在那個特殊的時期,吳作人、李可染等曾在四川美院(成都藝專)短期任教,而龐薰琹、雷圭元、張漾兮等,不僅是該校的正式教員,而且是早期工藝系、繪畫系的開創者、奠基者。事實上,在四川美院早期的藝術創作中,來自延安魯藝的傳統、前蘇聯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以及伴隨著留學歐洲、日本的教員所受到的歐美現代藝術的影響(如龐薰琹留學法國,沈福文留學日本),多元的知識結構與創作取向不僅推動了四川美院早期創作的發展,也可從一個側面反映中國美術院校的「現代」之路及變革歷程。在創作與教學方面,1940年代初,「川美」在設計教育領域率先踐行「美化人生」的理念,主張設計應服務社會、服務民生,同時,主張用藝術喚起民眾的愛國熱情、以鼓勵積極投身新中國建設為辦學初心。

覺醒( 鑄銅,1960年)龍德輝 作

新中國成立後,在構建國家意識與文化主體性以及院系調整的背景下,四川美院秉承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與革命浪漫主義精神,圍繞「社會改造」「新中國建設」等主題,創作了大量體現時代變革的作品。特別是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中期,美院在追求文化現代性、藝術民族性的過程中,逐漸探索出了一條融匯古今中西,具有民族與地域特色的創作之路。譬如,在油畫領域,既有「馬訓班」(中央美院馬克西莫夫油畫訓練班)的傳統(即推崇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範式,表現重大歷史題材,關注社會現實,注重作品的時代性與敘事性),同時,受到「博巴班」(羅馬尼亞畫家埃烏琴博巴在原浙江美院舉辦的油畫訓練班)的影響,以夏培耀等為代表的藝術家,重視對藝術本體、藝術語言的探索,追求形式的獨立與語言的自律。在國畫領域,馮建吳、李文信等藝術家,將傳統的筆墨表達與革命的浪漫主義傳統有機結合,創作了一批反映時代風貌的作品。在雕塑與版畫領域,四川美院的藝術家們深入挖掘西南地域與文化經驗,從民間藝術中汲取養料,不斷為學院的藝術語言注入文化內涵。特別是1960年代初,雕塑系的師生向大足石刻學習,向民間藝人學習,不僅超越了前蘇聯紀念性雕塑的敘事與審美習慣,而且,真正地實現了雕塑語言的民族化、大眾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便是集體創作的大型群雕《收租院》。

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紙本水墨,1964年)馮建吳 作

在本次展覽的第一板塊中,還有一個嶄新的連環畫專題「小人書·大境界」。該專題不僅展出了許多珍貴的文獻、手稿,及不同時期的代表性作品,同時也為四川美院的繪畫創作勾勒出了另一條發展脈絡。

展覽的第二個板塊圍繞1978-2020年的創作展開,集中展示了改革開放以來四川美院的創作成果。具體由「時代強音」「現實關切」「傳統再造」「語言之思」「意象生成」「實驗之維」6個專題組成。1978年以來,伴隨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轉型與思想解放,既為四川美院的發展賦予了歷史機遇,也提供了藝術與文化發展的土壤,並且,其後的1980年代,四川美院的創作開始進入了黃金時期。「時代強音」這個單元集中展示了1979-1984年間的一些代表性作品,如王大同的《雨過天晴》、高小華的《為什麼》、程叢林的《1968某月某日·雪》、王亥的《春》、朱毅勇的《山村小店》等。四川美院當代繪畫的崛起,起點是1979年在慶祝新中國成立30周年舉辦的「全國美展」上出現的「傷痕」題材。1980年代初,「傷痕美術」開始向「知青題材」嬗變,再後來是1984年第六屆全國美展上湧現出的「鄉土繪畫」。從「傷痕美術」「知青題材」「鄉土繪畫」再到「少數民族題材」的轉變中,出現了兩件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作品,一件是羅中立1980年創作的《父親》,另一件是何多苓1981年創作的《春風已經甦醒》。與此同時,這一單元還展示了四川美院近年來在主題創作、國家重大歷史題材領域的一些代表性作品。總體來說,「時代強音」這個展覽單元體現的是改革開放以來,四川美院的創作如何關注現實、把握歷史與時代的發展潮流,強調人文關懷,用作品去言說、表現時代所凝聚的文化精神。回望歷史,不僅讓我們領略到四川美院的繪畫在1980年代的藝術追求,而且也能感受到其內在的精神與人文力量,以及它們如何構築了四川美院當代繪畫的人文傳統。

修築川藏公路(布面油畫 ,1977年) 劉國樞 作

在6個展覽專題中,「傳統再造」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實際上,2010年前後,中國藝術界曾掀起過新一波「回歸傳統」的浪潮。傳統重新引起當代藝術家的關注,一方面是在全球化語境下,中國需要審視一個民族國家應具有的文化身份與文化主體性問題。同時,對傳統予以新的構建也與新歷史時期國家的文化發展戰略相契合。倘若從文化生態學的角度考慮,傳統應是「四位一體」的,它體現在物理形態的器物層面,體現在實踐與交往的身體層面,體現在倫理與規範的制度層面,體現在審美與氣質的精神層面。於是,在當代語境下,傳統所面臨的問題就是如何轉換與如何再造。對於藝術家而言,一方面需要不斷向傳統學習,挖掘與吸收傳統中的精華,尤其是在創作中要對既有的視覺資源進行當代性的轉譯。另一方面,需要立足於時代與本土的文化語境,讓傳統在新的敘事話語、審美體系、美術史的上下文中,綻放和生成新的價值。此外,這一單元還集中展示了四川美院的藝術家在此領域的創作成果及所做探索。

歲月(布面油畫,1981年) 羅中立 作

當然,「川美」在創作領域所取得的突出成績與美院長期致力於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也密不可分。1950年代中期,四川美院不僅順利完成了院系調整,並且,以美術、設計學兩大學科為主體,逐漸完善了自己的學科結構,建立了自身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開放以來,在思想解放的背景下,四川美院的教學與創作積極探索、銳意進取,形成了鮮明的體系與特色。彼時,院長葉毓山先生堅持「用創作教學帶動基礎教學」,率先提出了「出人才,出作品」。為了鼓勵學生投入創作,學院還專門設立了院長基金,對那些通過了「看稿會」的學生提供經濟與創作上的支持。

春風已經甦醒(布面油畫,1981年) 何多苓 作

就四川美院在創作與教學上取得的成果,華君武先生在1983年曾這樣比喻:「為什麼一個學院如此集中地培養出一批一批的創作家,真好像割韭菜似的,割了一茬又一茬,又鮮又嫩。」在華君武看來,可喜的創作局面的形成,一方面是因學院鼓勵創作,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另一方面則得益於藝術家對時代的關注及其真切的現實生活體驗。

1980年代中後期,「師生平等,創作自由」的理念在「川美」備受推崇。為了支持學生創作,搭建展覽平臺,「川美」從1985年春開始,出現了由學生自發組織、籌備的「自選作品展」。至1989年冬,該展共舉辦了12屆。所謂「自選」,就是「展品不拘內容和形式」,由學生「自我審查、自己裝潢、自己布置」,後來還加上了「自己組織研討會」。實際上,在四川美院「新生代」的藝術家中,如忻海洲、郭偉、沈曉彤等都是在「自選展」中嶄露頭角的。至1990年代中後期,以油畫系、雕塑系等系科為代表,「川美」則在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上進行了大膽改革,推出了工作室制和導師制。

草原組畫:暴雨將至(紙本油畫,1981年)張曉剛 作

進入新世紀以後,四川美院也迎來了新的發展時期。在老院長羅中立先生的積極推動下,一方面我們完成了老校區的搬遷,建成了生態優美、風格獨特的虎溪新校區(其中一個重要的項目,是將虎溪公社作為川美師生的工作室,使其成為川美的「創庫」);另一方面,學院致力於建設一流學科和一流專業,鼓勵青年學子投入創作,搭建了以「青年駐留計劃」為代表的一系列學術平臺。近年來,「川美」在「雙一流」的建設中取得了不斐成績,同時,在院系調整的基礎上,亦對現有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引進了優秀的青年教員,在鞏固傳統優勢學科基礎上大力發展新興學科,建立了10多個省級科研平臺與創新創業基地,加強跨學科的合作,探索新的人才培養模式。

穿越時間的吶喊(布面油畫,1999年)龐茂琨 作

當然,僅僅通過一個展覽來反映四川美院過去80年的藝術成就是遠遠不夠的。事實上,當形成一種主導性的敘事或者主流的藝術敘事話語的時候,一些潛在的、邊緣的、非主流的現象就會被忽略甚至被遮蔽。本次展覽以「與歷史同行」為題,一方面展現四川美院的藝術家如何貼近時代,關注現實並敏感於現實,將個人的文化訴求同中國的社會轉型與文化現代性建設密切聯繫起來。譬如,「傷痕美術」體現了改革開放時期的思想轉變,「鄉土繪畫」表現了中國從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出發尋求現代化的進程,「生命流」體現了1980年代的思想啟蒙與個體反思,「中國經驗」應對的則是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文化身份問題等等。正如在本次展覽前言中,龐茂琨院長提出的殷切希望: 「希望以此次展覽為契機,我們將進一步緊跟時代發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創作出更多反映時代的文化精神,貼近人民藝術與文化需要的優秀作品。」但另一方面,我們也需要說明的是,像1980年代在重慶舉辦的「野草畫展」(參展藝術家主要是四川美院的師生),「新潮美術」時期出現的「自選作品展」,1990年代後期的實驗藝術與行為藝術,以及2010年以來四川美院在公共藝術、社區藝術及各種「在地性」藝術項目中的成果,在本次展覽中並沒有得到充分展現。然而,這些潛在的、非主導性的藝術現象往往更有張力,更有可能性。藝術史的魅力之一,就體現為「潮流之中」與「潮流之外」在特定時期的互為依存與相互轉化。對四川美院的創作生態與傳統而言,其魅力也在於,它不僅有時代的擔當、有強烈的使命感,而且也體現出了對「潮流之外」藝術家與藝術現象的接納、包容與尊重。

(作者系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圖片由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提供)

相關焦點

  • 與歷史同行:四川美術學院80周年展開幕
    2020年10月28日,由四川美術學院組織策劃的「與歷史同行:四川美術學院80周年(1940—2020)」展正式開幕。在80年的創作歷程中,四川美院一直是中國藝術創作版圖中的重鎮,各個時期均湧現出代表性的藝術家與代表性的作品,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四川美院的藝術家敏感社會現實的變遷,把握歷史與時代的發展潮流,強調人文關懷,用作品表現時代所凝聚的文化理想與藝術精神。
  • 四川美院八十年:一場展覽,講述一部校史
    2020年10月,四川美術學院迎來了建校八十華誕。在80年的創作歷程中,四川美院一直是中國藝術創作版圖中的重鎮,各個時期均湧現出代表性的藝術家與代表性的作品,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作為校慶活動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與歷史同行:四川美術學院建校八十周年展」(1940-2020)昨天在山城重慶的四川美院美術館開幕。
  • 四川美院慶祝80周年校慶
    2020年是四川美院建校80周年, 10月28日,四川美院校慶慶典大會在該院黃桷坪校區舉行,來自學院各院系師生、校友、社會各界人士及高校領導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慶賀。地處重慶的四川美院,曾經是吹響中國當代藝術號角的先鋒。20世紀80年代,該院成為中國藝術創作版圖中的重鎮。慶典大會上,四川美院院長龐茂琨介紹了學院發展沿革及建設歷程。
  • 新展~臺北 採泥藝術|日常詩-四川美術學院交流展
    然而,在當代藝術的創作中,「日常」會被藝術家注入豐富的內涵,比如將日常的觀看,日常之物,日常的行為等賦予新的意義。也即是說,藝術家通過語言,形式,尤其是觀念的轉換,不僅為「日常」注入視覺智慧,而且不斷挖掘其內在的意義。採泥藝術致力於與四川美院青年藝術家的合作,推動兩岸青年藝術家的交流,這個邀請展的目的,也是希望搭建一個學術交流的平臺。
  • 一個時代的藝術高峰,「與時代同行」四川油畫歷年精品亮相成博
    1月29日晚7點,由成都博物館主辦的四川美術學院支持的「與時代同行——四川油畫邀請展」在成都博物館舉行開展儀式。參展藝術家周春芽、何多苓、葉永青、高小華、龐茂琨、王川、劉虹等藝術家出席了開幕式。
  • 義大利藝術留學,深藏不露的義大利美院 佩魯賈美院
    義大利美院競爭太大,擔心考不上怎麼辦啊?有沒有競爭小,實力也不差的美院呢?必須有啊!幾個世紀以來,眾多的人物賦予了這所學校生命,奠定了它的歷史重要性。實際上,它的起源非常悠久, 它成立於1573年春天,距義大利 所學院佛羅倫斯的誕生僅晚了11年。學院的發展與城市的政治、經濟和藝術歷史的變遷緊密相連。
  • 重慶直轄四川沒了美院,另設成都美院,與川美有何聯繫?
    而兩所以四川命名的四川美院、四川外國語學院因為這個原因以四川命名留在了重慶。重慶直轄後,四川美院就歸為重慶市管理,那麼四川省就相當於沒有了專門的美術學院,這對於本省的美術事業必然是會有影響的。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把原來的川美改名或者搬遷都是不現實的,因此想有一所以四川命名的歸四川管轄的美術學院就成了泡沫。
  • 敘事——中國重點美術院校油畫教學聯展在魯迅美院開幕
    魯迅美院部分作品  魯迅美術學院院長李象群談到魯迅美院油畫系建設時表示:「魯迅美術學院油畫系是遼寧省藝術類省重點學科,是東北地區最重要的油畫人才培養基地建系60年來,油畫系湧現出了一批卓有成就的藝術家,造就了大批高級油畫人才,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形成了獨特的教學特點與藝術主張,在優化基礎教學和具象寫實風格油畫創作為主體的綜合實力方面居國內領先地位。近年來,油畫系不斷深化教學改革,通過調整基礎課程內容及結構,強調傳統寫實主義油畫的基本語言形式和表現技巧,在傳統和現代教育中努力探索者平衡點,逐漸探索出一條具有魯美特色的油畫教學改革之路。」
  • 「中央美院實驗藝術學院教學創作展」亮相首屆藝術與設計創新未來...
    中央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參加了本次教博會。在為期一周的博覽會期間,中央美院實驗藝術學院向公眾呈現了教學創作展覽,並特地帶來了聚焦實驗藝術、科技藝術和社會藝術三大板塊的40門專業課程,將實驗藝術學院的教學以豐富的面貌向社會進行了集中展示,這也是中央美院實驗藝術學院的專業課程首次集中面向公眾開放。
  • 四川美院一名保安,半年創作1000幅畫,網友:掃地僧|百家故事
    四川美院一名保安,半年創作1000幅畫,網友:掃地僧 | 百家故事四川美院51歲保安,半年創作1000幅畫,成繪畫高手,網友:掃地僧在金庸的經典小說 《天龍八部》中,少林寺的掃地僧乃是一位默默無聞而武功極高的老者。他相貌平平,日復一日做著打掃衛生的工作,但卻身懷絕技。在現實生活中,如此般人物並不在少數,因此也便有了那句俗語,即「高手在民間」。
  • 彝族歌舞劇《太陽女》的敘事話語分析
    彝族歌舞劇《太陽女》的敘事話語分析譚婷(中央民族大學 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系,北京 100081)摘 要:彝族大型歌舞劇《太陽女》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彝族文化,而其豐富的內涵來源於多層次、多角度的敘事話語體系,包括官方的、民間的、精英的、大眾的,在時空交錯的美卷中還原民間真實場景,用神話原型賦予劇作更厚重的歷史意義。
  • 豐富藝術創作實踐 構建中國特色藝術理論話語體系
    就藝術的社會功能而言,因為與科技、媒介、消費社會之間盤根錯節的複雜關係,藝術的審美教育功能必然和文化消費功能、娛樂功能等糾纏在一起。比如,近些年影視劇包括網絡劇在歷史文化敘事上有不少探索,試圖以一種歷史文化當代化和大眾化的新樣式,在休閒娛樂中進行藝術教育,讓觀眾以輕鬆心態接受傳統薰陶。
  • 四川美院師生即墨開畫展 展示近500件優秀作品
    展示近500件優秀作品   8月3日上午,「多彩的八月」2018青島首屆四川美術學院師生優秀作品展在即墨區德馨大廈德馨藝術中心開幕。藝術中心的一樓和二樓,展示了來自四川美院的近500件優秀作品,包括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等,其中以油畫為主。「這次展現的主要是美院十多年來在藝術探索方面的成果。」
  • 專訪四川美術學院院長龐茂琨:藝術要與時代同頻共振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美術學院院長龐茂琨。 今年是四川美術學院(以下簡稱「川美」)建院80周年華誕。在十月之時的校慶之際,學校組織策劃了「與歷史同行:川美80周年(1940-2020)展」。以461位藝術家的603件作品,完整展現川美80年的藝術成就。 對於這80年的創作歷程,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美術學院院長龐茂琨說:「川美一直是中國藝術創作版圖中的重鎮,各個時期均湧現出代表性的藝術家與代表性的作品。」
  • 八大美院、六大藝術院校為何強
    一所學校的實力,在於其歷史積澱,在於其師資力量,在於其教育教學實力,當然,在今天的社會,也在於其辦學經費,沒有錢的實力是上個世紀的話題。那麼八大美院的辦學經費有多少?我們今天來看看。一談到這個問題,很多朋友就會提出一個學生規模的問題,的確,學生體量的差距如果過於巨大,那麼有必要進行生均經費的比較,但是八大美院中,除了中央美院、天津美院的招生人數在1000人左右以外,四川美院、廣州美院等其它6大美院每年的招生規模都在1500-1700人左右,差距並不大,具有很強的可比性。
  • 十三屆全國美展|版畫展區在四川美術館開幕 表現當下現實與歷史記憶
    「這批作品鮮明地展現出廣大版畫家的時代意識、文化自信和創新精神,致力於重大歷史主題和現實題材創作,多視角表現勞動生產和家園建設,同時極大地拓展了版畫形式語言,從刀筆刻畫到運用綜合手法,從融合科技到創新傳播形式,都彰顯出新時代中國版畫在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上長足發展,具有世界性的水平。」
  • 學術丨追溯歷史原境中的宋步雲:宋步雲藝術研討會綜述
    網站於2009年1月開通,依託於中央美術學院深厚的學術底蘊和豐富的藝術資源,充分運用前沿學術眼光,傳承藝術經典,促進當代藝術創作,關注藝術教育及研究現狀。來源:藝訊網本次研討會邀請十餘位國內美術理論領域的重要專家學者、宋步雲藝術研究工作坊成員與宋步雲先生家屬,圍繞宋步雲先生在油畫民族化、國畫與水彩技法融合、版畫藝術、攝影藝術等方面的探索,他為中央美術學院的籌建與中國近現代美術發展做出的傑出貢獻,及其人生經歷作為個體敘事與集體敘事之間的關係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 「剡溪清華」清華美院溪口景區建立創作基地
    1月10日上午,清華美院書畫高研班導師團全國公益巡講走進浙江溪口學術交流活動啟動儀式,在溪口鎮武嶺西路舉行。清華美院書畫高研班浙江(溪口)寫生創作基地掛牌儀式、莊毓聰藝術館揭牌儀式隆重舉行。
  • 八大美院師生已累計創作超1000幅作品!美院風格迥異!
    八大美院數百名師生,共創作了千餘幅作品,用自己的力量為武漢加油,為中國加油!01中央美術學院城市設計學院副教授 張俊明 《物·語》繼續教育學院教師 歐陽萩 《鐵海棠花開—武漢加油,我們在一起》設計學院教授 林存真 《珍重同行
  • 2020年全國藝術創作工作會議在四川成都舉行
    2020年全國藝術創作工作會議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開。四川省文旅廳供圖中新網成都11月1日電(單鵬)2020年全國藝術創作工作會議11月1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開,會議總結2019年以來藝術創作工作,部署下一階段重點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