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紐西蘭逾百名源自不同族裔、不同年齡的成員來說,用近乎完全陌生的語言成功唱出一首對月亮的頌歌,是不是一次極具挑戰又富有成就感的體驗?
惠靈頓時間9月16日下午3時,由紐西蘭中國文化中心和惠靈頓市政府共同主辦、紐西蘭大洋洲中文臺協辦的「天涯共此時」中秋合唱音樂會,在紐西蘭國家博物館音樂廳劇場隆重揭幕。紐西蘭阿羅哈弦樂四重奏樂團、惠靈頓社區合唱團、東方之聲合唱團、凱爾本學校樂瑞卡少年合唱團近150位演員為惠靈頓市民聯合獻上一場融匯東西方文化特色的中秋主題合唱音樂會,近300人的音樂廳劇場內座無虛席。活動也吸引新華社、大洋洲中文臺、紐西蘭天維網、惠靈頓《鄉音》報等媒體聚焦報導。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一首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唐代詩人李白代表作《靜夜思》,隨著維多利亞大學紐西蘭文學翻譯中心主任羅輝博士的朗誦與解讀,恰如其分地抒發出皎皎月光下的思鄉之情。從20字中國唐詩到中國現代女詩人王小妮詩作《滿月》,再到紐西蘭詩人休·威爾斯關於毛利人傳說的《月亮中的羅娜》,羅輝以抑揚頓挫的中英文解讀,串起整個合唱音樂會的四大樂章,讓觀眾深切感受到不論是中國文人還是紐西蘭詩人均有著望月懷思的樸素情感。
▲維多利亞大學紐西蘭文學翻譯中心主任羅輝博士解讀古今中外的「月亮」話題
▲紐西蘭中國文化中心聯袂阿羅哈弦樂四重奏樂團再度合作中秋主題音樂會
▲創立於2005年的惠靈頓社區合唱團近100名歌手演唱膾炙人口的英文歌曲
再度與紐西蘭中國文化中心聯袂合作中秋主題音樂會的阿羅哈弦樂四重奏樂團,此次不僅以西方樂器演繹具有東方韻味的經典曲目,如《小白菜》、《楊柳青》、《猜調》等中國作曲家鮑元愷代表作,還為觀眾奉上紐西蘭知名作曲家加雷思·法爾原創的世界迴旋曲等現代作品,並施以巴託克撥弦、拋弓、模擬打擊樂音效等特殊處理,令風格迥異、曲風多變的東西方旋律輪番迴旋在音樂廳劇場上空,籍弦樂四重奏的方式傾情演繹不同文化對和平、和睦、和諧價值觀的共同追求,營造出「弦歌合頌月,天涯共此時」的美好意境。
「弦樂在樂器中最接近人聲,弦樂與合唱可謂絕妙組合,因此我們建議以『四重奏+合唱』的形式共同表達中秋主題,舉薦擁有13年歷史的惠靈頓社區合唱團,同時在中國文化中心倡議下,有中文合唱基礎的東方之聲合唱團與凱爾本學校少年合唱團也加入進來,通過中文教唱、伴奏排練等方式反覆磨合,成就了這場層次豐富、水乳交融的中秋主題合唱音樂會。」阿羅哈弦樂四重奏樂團演奏家金忠先表示,基於2017年中秋音樂會的良好合作,今年與紐西蘭中國文化中心再度攜手,突破了原有的四重奏方式,以「四重奏+合唱」的方式豐富中秋音樂會的表現形式。
▲紐西蘭阿羅哈弦樂四重奏樂團以西方樂器演繹具有東方韻味的中國民歌
主要由惠靈頓華人、中國留學生組成的惠靈頓東方之聲合唱團,傾情演繹中國作曲家王洛賓代表作《半個月亮爬上來》和當代流行歌曲《貝加爾湖畔》,優美的旋律、華彩的前奏與豐滿的和聲,帶給現場觀眾中國歌曲的悠美旋律。在阿羅哈四重奏團伴奏下,該合唱團成員高歌一曲《青春舞曲》,正如當地觀眾蘇珊評價道:「雖然聽不懂漢語,但她們飽含深情的演唱與熱情奔放的旋律打動了我,希望我也能學些中文,學唱中國歌曲。」
吸引全場目光的,是不久前剛剛獲得紐西蘭青少年合唱比賽金獎的凱爾本學校樂瑞卡少年合唱團近30名當地小學生,不僅用毛利語演唱了廣為人知的毛利情歌《流水湍湍》與毛利兒歌《知了知了》,還以中文演唱了中國文化中心聲樂老師李海波指導的中國歌曲《同一首歌》,純淨的童聲與清脆的嗓音宛若天籟,深深打動在場所有觀眾。
▲惠靈頓東方之聲合唱團傾情演繹中國歌曲《半個月亮爬上來》和《貝加爾湖畔》
▲惠靈頓凱爾本學校樂瑞卡少年合唱團用毛利語演唱紐西蘭廣為人知的毛利歌曲《流水湍湍》與《知了知了》
「這是我們學校合唱團第二次演唱中國歌曲,雖然只有三周練習,對學生來說卻是一次珍貴的經歷,會唱一首新的中文歌,本身就有成就感,還增強了學中文的熱情,更加深對中國文化的認知,通過歌聲體會到中國少年手拉起手、無懼風雨的精神。」凱爾本學校副校長查爾斯·比斯利如是說。該合唱團10歲領唱伊莉莎白說,在中國文化中心聲樂老師的指導下,她很快學會了這首歌,並且記住了歌曲中的許多中文詞彙。
創立於2005年、致力於演唱各國代表性歌曲的惠靈頓社區合唱團近100名歌手,不僅演唱了膾炙人口的英文歌曲,還帶來了歡快輕鬆的毛利歌曲。據該合唱團導演朱利安·拉斐爾介紹,成員們都希望以演唱的方式體驗不同文化,這次音樂會給了他們一個了解中國文化的絕好機會。「對西方人來說,學中文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中國文化中心聲樂老師三個月的指導下,我們藉助相同的發音音符,反覆聽這首中文歌,領會歌曲傳遞的信息,理解中文的表達方式,力求給觀眾帶來一場精彩的演唱。」朱利安說。
▲惠靈頓社區合唱團近100名歌手在導演朱利安吉他伴奏下演唱輕鬆歡快的毛利歌曲
「我的情也真,我的愛也真,月亮代表我的心……」令全場驚豔的是,在阿羅哈弦樂四重奏樂團與朱利安的五重奏表演及伴奏下,來自惠靈頓不同合唱團的近150名成員以中文唱響《月亮代表我的心》,正如羅輝現場解讀的那樣:古今中外所有關於月亮的吟詠,都是「愛」的表達。
「月亮這個主題不僅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一如毛利人的新年與中國中秋節一樣,都有與月亮息息相關的傳說。」紐西蘭中國文化中心聲樂老師、東方之聲合唱團團長李海波如是說。據她介紹,來自不同合唱團的逾百名成員克服了學習基礎漢字的困難,以每周兩小時的頻率認真學習,從逐句試唱到完整合唱,正是本著對這一月亮主題的深深喜愛。
「沒有大家歷時三個月的勤學苦練與傾情磨合,這場音樂會不會取得如此水乳交融、亮點紛呈的演出效果。」紐西蘭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郭宗光向所有參與者表達了誠摯謝意,稱這一攜手合作的成果,恰恰印證了「天涯共此時」這一源自中國古老節日的文化品牌的深刻內涵:一輪明月的象徵意義,已經跨越了國界和語言,承載起古往今來各國詩人、音樂人乃至普羅大眾心中共有的美好願景。
▲惠靈頓不同合唱團近150名成員在阿羅哈四重奏樂團、朱利安的五重奏表演及伴奏下以中文唱響《月亮代表我的心》
▲紐西蘭中國文化中心主任郭宗光向所有演出者歷時三個月達成的合作成果表達誠摯謝意
▲紐西蘭中國文化中心「天涯共此時」中秋合唱音樂會演職人員合影
▲「天涯共此時」中秋合唱音樂會吸引當地媒體關注,海報在惠靈頓各區圖書館、鬧市區街頭可見
文字:紐西蘭中國文化中心 方華
圖片:紐西蘭中國文化中心 張健勇
特別鳴謝:新華社記者 郭磊 分享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