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遠山墨雨
去過雲南梅裡雪山旅行的人,一定知道飛來寺,這是觀賞梅裡雪山十三峰的好地方。但凡去梅裡雪山旅遊的人,十有八九會去飛來寺,在那裡住上一晚,早上看日出、看"日照金山",晚上看日落、賞"銀河流量雨",當然,這樣的美景不是能夠天天遇見,大家說需要看人品了。
飛來寺位於雲南省迪慶州德欽縣城西南10公裡處、G214道路旁,海拔3439米。它的正對面就是巍峨壯麗、神秘莫測的梅裡雪山。"梅裡"在藏語裡是"藥山"之意,所以"梅裡雪山"是"藥王山"。
梅裡雪山是連綿群山的合稱,海拔在6000米以上的雪山便有10多座,因而有"太子十三峰"之說,"十三"是藏語裡的吉祥數,並不是諸峰的具體數字,其中最有名氣的是主峰卡瓦格博峰,它的海拔是6740米,為雲南第一高峰。
在飛來寺建有一個規模不少的觀景臺,是觀賞梅裡雪山、特別是卡瓦格博峰的最佳地點之一。在觀景臺上方、公路一側的山坡上,密集分布建設了若干酒店、客棧,為前來觀光賞景的人們提供下榻、休息之處。
一來二去,這裡變成了旅行者聚集的地方,儼然是一個旅遊小鎮的樣子。說著不同方言的人們、甚至是講著不同語言的旅客都會來這裡打卡。
去梅裡轉山、徒步雨崩的人們,一般都會在這裡住上一晚。很多人把飛來寺當作一個觀景臺、或是一個景區。
也沒錯,這裡是梅裡雪山國家公園的一個景區,想要進入需要購買40元/人的門票,2020特殊時期門票實施半價,現在只需要20元/人,而且是兩天有效,兼顧看日出與賞日落,很人性化。
除了是一個景區、一個地名,飛來寺還是一個重要的寺廟,歷史悠久,在藏傳佛教中擁有重要的地位,這一片區因為它而得名,臨近的村莊也因此得名飛來寺村。
一般遊客來去匆匆,重點都放在觀景臺了,很少有人會去真正的飛來寺,其實它離飛來寺景區並不太遠。
前不久,我們去梅裡雪山徒步雨崩,到達飛來寺時天色稍早,專程去飛來寺轉了轉。
雲南迪慶是藏族自治州,州內居民中藏族所佔比率較高,藏傳佛教很盛行,寺廟也不少見。因為高原、多山的地理特徵,寺廟多修建在高海拔的山坡上,飛來寺也是如此。
在離飛來寺景區不遠處、G214國道旁有一個醒目的牌坊,標註著"吉祥飛來寺",從牌坊中進入、走過一段下坡路,就進入飛來寺了。
在藏語裡,"飛來寺"是"覺悟南卡扎西",即"虛空吉祥",意為"飛來的佛祖像"。寺廟始建於清朝初年,現在的建築為民國時期重建,後來又進行了修繕。寺廟為土木結構藏式建築,是當地的民間佛堂。
飛來寺內牆壁上繪有清代壁畫面積達60多萬平方米,內容主要是藏傳佛教、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當地藏民世俗生活場景等等。
壁畫繪製技藝高超、用料考究,是研究當時德清社會歷史和民族文化的珍貴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2003年,飛來寺成為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傳說飛來寺的建寺者是南卡曲吉嘉措活佛,他在卡瓦格博聖地閉關休息時,在禪定之中見到了一尊從印度飛來的佛像,降臨在卡瓦格博對面的一座山頭上。
活佛觀察緣起後,果真找到了一尊佛祖真身,他明白了佛祖的旨意,於是組織村民新建了一座寺廟。
當寺廟舉行開光慶典時,佛祖親駕寺廟上空,為寺廟和廟內主供的佛像祝福。從此,朝拜覺悟南卡扎西(飛來寺)等同於朝拜拉薩大昭寺佛祖像,寺廟名聲大振,飛來寺成為藏傳佛教中一個重要的寺廟。
十世班禪大師於1986年末親臨過寺廟,朝拜卡瓦格伯神山。在寺內有紀念十世班禪大師的文字、塑像。我們去時看到一位藏族小夥正在給文字、塑像塗上金粉,以保證它常新示人。
和塗金粉的小夥子聊天,知道他是當地人,他們村子叫做飛來寺村,村子裡數十戶人家、數百人口,過去以放牧為主,如今組織起來從事旅遊服務。飛來寺有專人看管、定期維護……
等我們離開飛來寺,向客棧走去時,發現這裡正在建設旅遊小鎮的標牌,吸引人們前來旅行、提供相關服務是這裡的主要定位,旅遊小鎮、影視小鎮和標牌很醒目,離開不遠處的飛來寺村是特色村鎮。
梅裡雪山飛來寺,不僅是觀光好去處,還是一個重要的藏傳佛教寺廟。飛來寺景區、飛來寺小鎮、飛來寺村,因為飛來寺,這裡派生出很多地名,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也促進了這個高原小鎮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