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所在。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傳統文化的優秀因子一直在延續,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原動力與軟實力。在我國廣大農村,鄉親們重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尊重,以德立人、以德興村,讓主流價值觀更好地成風化人、凝心聚力。
青化鎮焦六村修訂完善的村規民約宣傳欄 來源:寶雞文明網
一個遠離城區的村莊,也想和城裡人一樣,享受環境好、服務好的生活,但頂著「髒亂差」的帽子,根本沒條件。然而,短短幾年,這個「不可能」,卻成了現實。一個文明富裕、美麗和諧的新農村建設示範村、文明村,出現在眾人眼前。
有人會問,這「治病」的良藥是啥?淳樸的村裡人止不住嘴角上揚,談不上秘訣,他們只知道,現在村裡人變得崇禮、講禮、明事理,小日子更是過得一天比一天滋潤。
村規民約 「約」出好民風
焦六村地處寶雞市岐山縣青化鎮,在縣城以東20公裡處。徜徉於村莊,處處生機勃勃。蔥鬱的植物與清新的空氣相得益彰,整潔的屋舍與乾淨的村道完美融合,寬敞的廣場與特色遊園互相映襯,勾勒出一幅村容整潔、環境優美、生活幸福的新農村畫卷。
誰曾想,垃圾遍地、柴草亂堆,鄰裡糾紛、家庭摩擦不時發生的知名「上訪村」,會是焦六村六年前的「模樣」。
話說「焦六」,是周武王冊封神農六子之地,取焦為氏而得名。作為西周時的京畿之郊,這裡的百姓骨子裡透著對周禮文化的敬仰。
2010年,一直在外經營自己小日子的傅德善,當起了焦六村的「大家長」——村支部書記。樸實的莊稼人沒多想,只有一個念頭「變!」「要想富,先修路」。村裡人開始著手修路、打道渠、挖機井,但不知道為啥,幹起活來總少了一股勁,少了一股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勁頭。
為了治本,焦六人把目光放在了挖掘傳統文化資源上。從家庭這一社會細胞入手,以「周禮文化」為引領,開展「好家風、好家訓」活動,以此帶動形成「好村風、好民風」,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上臺階、上水平。
為了讓村民真正有「主人」意識,村裡發動黨員,挨家挨戶為村民宣傳身邊的好家風、好家訓,樹立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鮮活榜樣。漸漸地,村民對村裡的事開始上心。看到這一變化,村委會忙著向村民們徵集「治村良策」,從開始的不發言,到後來的搶著說,村民大會第一次這麼熱鬧。經商量,焦六人達成一個共識——制定村規民約。「以德為先、以誠為本、以和為貴、以禮為典……」2014年,通過全體村民代表大會商議,焦六村制定了自己的村規民約。傅德善說,村規民約旨在鼓勵村民自行化解矛盾,以村規民約來自我約束,營造一個和諧、健康、文明的良好風氣。
63歲的村民傅永懷自幼患小兒麻痺症,行走不便。26年前,因老房隨時可能倒塌,他搬進了村裡的一間廈房,但他吃飯成了大問題,餓肚子也成了常事。原來村裡人都是各顧各的,自從有了村規民約的約束後,街坊們主動過來給他打水、送飯,誰家做了餃子也不忘給他端上一碗。傅永懷說,感謝大家對他的照顧,現在的生活充滿希望。
通俗易懂的村規民約,規範著鄉土社會的秩序,得到了焦六鄉民的內心認可。
常年在天水打工的傅建堂,對村裡這幾年的變化豎起了大拇指。傅建堂的父母年事已高,他在外打工期間,鄰居們經常為二老送飯、洗衣,特別是今年過年前,自己的父親突然重病,傅德善和村主任徐萬俊開車將老人送進了縣人民醫院,並墊付了醫療費。「現在沒事就喜歡回到村裡,覺得哪都沒有我們這好!」說起自己的家鄉,傅建堂非常自豪。
鄉賢帶動 互助「一家親」
室外,涼風習習;室內,歡聲笑語。
焦六村幸福院的食堂內,老人們一邊吃著熱湯麵,一邊拉起了家常。
「兒女都在外面打工,我自己在家他們也不放心。幸福院裡的飯味道好,吃完了還能休息、下棋。」說起在幸福院的生活, 73歲的傅孝義顯得格外激動。
「幸福院給老人『養老在鄉村、享樂在門口』『離家不離村、離親不離情』搭建了平臺,也為子女外出務工、發家致富解決了後顧之憂。」徐萬俊介紹, 2015年村裡投資 15萬元,新建了一座面積為 150平方米的幸福院,內設廚房餐廳、活動室和休息室,並在室外配套設置了健身器材,可滿足老人食宿、娛樂、健身等方面的需求。可容納 40位老人的日常生活。
46歲的魏朝陽時不時來幸福院轉一轉,看看老人們生活上缺點兒啥,如果有短缺的東西,他總會及時填補上。魏朝陽是村裡鄉賢理事會評選出的「助人為樂示範戶」之一,雖然經營著小本生意,但得知村裡要建幸福院的消息,便無償為老人們捐贈了廚房的灶具及配套電器等。他說,「崇德向善」是自己的家訓,能為老人們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很暖心。
焦六人以身邊人為典範,倡導鄉賢文化。今年 8月,一則《通知》在村裡引起熱議——焦六村鄉賢隊伍理事會成立。這支隊伍由群眾威信高的老黨員、熱心和有威望的村民組成,共有成員 32人。他們制定出接地氣的「鄉土教材」,從愛黨愛國、遵紀守法、尊老愛幼、鄰裡互助等方面,評選出「崇尚禮儀」「愛黨愛國」「關心集體」「傳承家風」等示範戶,並統一掛牌,引導村民爭當新鄉賢、文明人、好公民。
67歲的上官長林,是一名有著43年黨齡的老黨員,他也是村裡的鄉賢理事會的會員之一。他告訴記者,建立鄉賢理事會後,村委會可以通過這個平臺來徵詢鄉賢的意見,通過他們可以廣納民意,知道老百姓心中的想法,避免決策失誤帶來的負面影響。而評選出的示範戶也採用流動機制,鼓勵更多的村民講公德、講文明、樹新風、做好事。
幾年前,在村容村貌整治中,要拆誰家的牛棚,要推誰家的圍牆……無論村幹部如何做工作,村民就是不願意讓出一分地:「髒亂差早已習慣了,為整治佔我家的地,絕對不行。」現如今,焦六人的心態變了,不論村裡誰家有事要忙活,大家都會放下自家的事去幫忙,他們笑呵呵地說:「鄉裡鄉親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特色遊園 育人細無聲
「看鏡頭,一、二、三!」在焦六村的周禮文化園內,幾名鄰村的青年人合影后興奮地說:「早就聽說這裡環境好,沒想到,這麼漂亮!」去年,村上在村東建起了一座「周禮文化園」,在村中心修建了孝文化主題廣場。
周禮文化園佔地六畝多,西面圍牆上的浮雕「禮」字成點睛之筆,凸顯出周禮主題。園內綠草如茵、鳥語花香,磚石鋪就的甬道直通園中的「至德亭」,此亭以泰伯奔吳典故而命名,亭邊立有一石碑,正面碑文記述泰伯奔吳故事,背面書寫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仁、義、禮、智、信」等字。
傅德善說,當初也有人提議把村中的休閒地建成純花園,但這個提議很快被村民大會否決了。大家紛紛表示,一定要突出周禮文化,讓村民在欣賞美景的同時,受到潛移默化地薰陶。
經過一系列改造之後,這個「髒亂地」變成「大觀園」。焦六村「媳婦」杜曉梅說:「原來一下雨,村道上到處是牛糞,泥濘不堪,現在村裡處處有綠色,真的沒想到我們村子會變得這麼美!」
環境好了,村民的精氣神足了,村裡的經濟建設自然也有了生機。在大力發展果樹種植的同時,憑藉著環境美、政策好的焦六村,成功引進投資 1230萬元,在村裡開辦禽業公司,年產值 3200萬元,有效帶動全村經濟快速發展。
「錢袋子」鼓了,精神食糧也不能丟。近年來,村裡先後投資 3萬元,建成圖書室、活動室、書畫室。「以前最多的娛樂就是搓麻將、打撲克,現在不一樣了,一有空就來圖書室看書。」村民傅潤懷放下手中的書本,樂呵呵地說。
秦腔自樂班的鏗鏘旋律、籃球少年的矯健身影、老人們的爽朗笑聲……如今,焦六村裡的各大文化園,成了村民精神文化建設的主陣地。
「周禮」為鏡 美德記心間
村中的不少村民家的牌匾上,鐫刻著「禮敬為先」「耕讀傳家」「至德為上」的字樣,這些源自周禮文化的家風家訓,一直影響、教化著一代代的焦六人。
立冬前幾天,天空飄落著零星小雨。雖然空氣中透著涼氣,但焦六村的村活動室內卻格外熱鬧,「周文化大講堂」又在村裡精彩開講。「周禮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為善、寬容待人,也是一種禮的表現。」縣文化館的老師在上面講,村民們在臺下認真聽。「每一期的大講堂我都沒落下,在了解周禮文化的同時,也可以學到關於岐山的歷史,很有收穫。」上官長林感慨道。
在焦六村,每個月村裡都會舉辦文藝演出活動。這個舞臺不請明星大腕,村民「唱」主角,所有節目自編自導自演。
你看!臺下還是果樹能手,轉身就成了臺上高歌的「明星」;小品裡的家長裡短,都是自家真實的故事;快板裡的改革開放好,唱出老百姓的心聲……
幾位「明星」表演結束,更多的村民自告奮勇登臺當起「明星」。「我也想表演!」…… 1個多小時的演出結束後,還有村民圍著傅德善詢問。
在寓教於樂中,焦六人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手搖式粗布紡織機、渾圓的青石碾子、鏽跡斑斑的鐵鍬……一件件老物件,都在講述村子的故事。為了更好地挖掘焦六歷史,村裡建起了自己的村史館。
村史館位於村委會三樓,今年 10月份建設完成。打開村史館的大門,一幅幅介紹村莊概況、村落起源和發展的資料圖片,懸掛在牆壁上,向大家展示了焦六村的歷史沿革和村容巨變。
用一件件物品記住歷史,用一幅幅圖片記錄進程。傅德善說,是為了傳承和保護歷史文化,把焦六人的勞動生產、生活的歷史展示給後人,讓後代記住家鄉的歷史和文化。
大樹,在沃土裡紮根;花兒,在陽光下綻放。我們有理由相信,優秀傳統文化會在更多的西府村莊落地生根、開花結果。(寶雞日報 記者 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