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曾幾何時,民間股神林園是二級市場投資者頂禮膜拜的對象,他的傳奇經歷鼓舞了眾多股民投身股海、披荊斬棘;然而,近年來,功成名就後的林園逐漸脫離了大眾視野,傳說這些年他過著一種閒雲野鶴般的生活;不過,對於浸淫多年的A股市場,早已實現財富自由的林園如今持有的是怎樣的一種投資態度和投資策略呢?
2017年以來,貴州茅臺幾乎吸引了場內外所有投資者的目光,一眾當年蟄伏茅臺的私募大咖終於迎來了期盼的春天,而林園的名字也再次走進大眾的視野,他大膽預測醫藥板塊會誕生下一個貴州茅臺。但斌曾說價值投資是時間的玫瑰,而林園多年實踐的又是怎樣的一條價值投資之路呢?
近幾年,民間股神林園似乎低調了許多,他很少接受各家媒體的專訪,也不再高調展示自己的投資交割單,早已實現財富自由的他如今在忙些什麼呢?
其實,現在的林園和2007年時並沒有太大的區別:投資理念沒有改變,兩條腿兒跑公司的習慣沒有改變;但他的心態更放鬆了,他給自己定的目標是「玩好」(把沒去的地方走一遍、沒吃的美食吃一遍、沒玩的東西玩一遍)。在其資產配置中,他重倉了幾隻消費龍頭,例如貴州茅臺、五糧液、雲南白藥,並在全世界8個地區配置了資產,有好的企業就「配一點」。
回看當年,他在1989年以8000元入市,到2007年取得了20億元收益,18年間創造了一個神話;或許很難再締造同樣的輝煌,但他重倉的貴州茅臺、五糧液、雲南白藥等股票依然在為他書寫新的「傳奇」。本周,《紅周刊》面對面欄目邀請到了老朋友林園,聊聊他如今的人生和投資邏輯。
攀比心是投資者的敵人
《紅周刊》:2007年,您參與了央視的一檔節目,其間主持人採訪到您,才發現了您的傳奇經歷,於是央視對您做了一期專訪,您逐漸被投資者熟知。此後,各大媒體爭相報導,評價您是「中國的巴菲特」。但在2007年之後,您似乎很少接受媒體採訪,逐漸淡出了大家的視線,這些年您在幹什麼?
林園:其實還是在做投資,我現在更多的時間是在走訪上市公司,參加股東大會,甚至在觀察身邊的事物,我發現一個明顯的改變,就是中國人的消費能力有了巨大的提升。在我關注的衣食住行這幾個領域中,一個明顯變化就是去醫院就醫的人更多了,更多人希望享受高端的醫療服務。最近這些年,我在股票上的操作頻率有所減少,2007年之前重倉的股票到現在並沒有太大變化。但是對於一些細分行業,在還沒有誕生龍頭之前,我會每隻股票都配一點,因為在這些公司中會誕生未來的細分龍頭。
《紅周刊》:今年,距離您當年被封為「中國股神」恰好已經過去了10個年頭,A股市場誕生了一批又一批的牛人,無論風雲變幻,「林園」一直是二級市場一塊響噹噹的名牌;那麼,這些年您的生活和投資的節奏又是怎樣的呢?
林園:我每隔2、3個月就會搬到另外一個城市生活,馬上我就要飛往成都住一段時間。我到一個城市不是住酒店,而是住在居民區裡,和當地人一樣工作、上下班、買菜做飯,融入當地人的生活。
我這麼做主要是看淡了很多事情,有時候攀比心是投資者的敵人,如果能不受市場漲跌的影響,不受外界環境的幹擾,按照自己的計劃執行操作,投資會變得簡單。我現在能看淡很多事情,例如金錢、收益、客戶的問詢等;我想通過休閒的方式,把投資變輕鬆,不再爭強好勝,不和別人攀比。
《紅周刊》:從2007年開始,您投資了全世界8個地區的資產,但是只佔總資產的5%,配置這些資產有什麼目的?
林園:雖然投資佔比不高,但收益還可以。我不希望自己走柯達等知名企業破產的老路,我們不能固步自封,要為未來的收益設一個「保險」。
這一部分資產主要投資的是發達國家奢侈品類企業,例如汽車、名牌服裝等,這類企業在全世界有很強的影響力,主力消費群體是富人階層,這些人有很強的購買力,所以我可以保證這些奢侈品企業基本可以長久存在,我的投資也能長期獲得收益。具體在倉位的配置上,我做的是一攬子配置,看到好的企業就買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