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現象:不應落後的最落後沿海城市

2020-12-17 東方財富網

  汕尾,一個本不應該落後的地方,卻真實的落後著。

  汕尾地區是廣東惟一一個紅色革命老區,雖然地處珠三角東岸和潮汕地區兩大民營經濟繁榮帶之間,汕尾的經濟卻長期在全省倒數之列,建市22年落後21年,最近十幾年來並沒有太大改善,上市企業至今仍未實現零的突破。

  汕尾發展經濟的條件不可謂不好:有海岸線,有港口,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有臨海的小片平原可供發展工業區,有高速公路和即將建成的高速鐵路;距離香港和深圳都很近,有區位優勢;汕尾人也很會做生意,深圳市農產品市場幾乎都是陸豐人的天下,奇怪的是汕尾本地經濟卻發展異常緩慢,基層矛盾激化,社會崩裂。

  那麼,坐擁如此便利條件的汕尾究竟為什麼落後於人呢?不再落後的路又在哪裡?

  最落後的沿海城市

  雖然身處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汕尾卻尷尬地被媒體稱為「最落後的沿海城市」,成為東部沿海經濟帶上的「陷落」一環。

  3月12日凌晨,北方人都已經進入了夢鄉。但在汕尾城區通港路口,一溜排開十多個大排檔裡燈火通明,前來吃宵夜的人們絡繹不絕。狹窄的街道裡,兩輪摩託車和經過改裝的拉客三輪摩託車轟著油門來回穿梭。

  「老三文魚檔」在這裡一家已經打烊的藥店門前,一輛改裝的報廢機動三輪車就是做飯的餐車。

  在汕尾街頭,一些位置好的打烊的店鋪門前空地,都被專門做宵夜生意的人佔據了。這裡幾乎不存在佔道經營的概念,大街小巷,隨處可見佔據了半條人行道,甚至半邊機動車道的攤點,而機動車也可以在畫著禁停標線的路段隨意停車。

  排行老三、剛滿42歲的海豐人張保國,做這個生意已經10年了。他租住在距離自己擺攤的地方200多米的一棟居民樓裡,與太太一起照看生意,兩個孩子則交給母親照看。

  「汕尾物價不低。」張保國說,他和太太每天忙碌也不過只能維持最基本的生活開支,這導致他們一直無法在汕尾買一所自己的房子。

  沒有學歷,沒有一技之長,只能在社會底層苦苦掙扎。這是留守在汕尾的青壯年們普遍面臨的人生難題。

  央視《歡樂中國行》總導演孫濱在汕尾呆了一些時日後,在其博客裡寫道:「來到這裡後才明白……,(汕尾)儘管沿海儘管被稱為城市,但怎麼看怎麼不像廣東的地盤,其經濟發展的水平比起珠三角來差得不是一點半點。」

  處在珠三角東岸和潮汕地區兩大民營經濟繁榮帶之間,汕尾有臨海平原可供發展工業,有高速公路和即將建成的高速鐵路;距離香港只有80多海裡,距離深圳只有一個多小時車程,汕尾的地理位置不可謂不好,條件不可謂不充分。報章曾說「海陸豐的地理位置起碼可以讓內地超過一百個市長羨慕不已」。

  今日的汕尾雖然距離珠三角最發達的城市之一深圳僅僅一個多小時的車程,卻是冰火兩重天。建市22年,汕尾是GDP 連續21年都位列廣東全省倒數第一、人均GDP一度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地級市,多項指標連年墊底,上市企業仍未實現零突破。雖然身處經濟發達的沿海地區,汕尾卻尷尬地被媒體稱為「最落後的沿海城市」,成為東部沿海經濟帶上的「陷落」一環。

  當然,對於汕尾建市22年,GDP連續21年墊底,學界有不同看法。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廣東省委黨校前副校長、巡視員陳鴻宇教授認為,汕尾人口只有500萬左右,地域只有5271平方公裡,人口總量和地域面積在廣東21個地級市裡是最小的,因此,其GDP總量排名比較滯後有客觀上的原因。但是,汕尾總體經濟發展滯後,與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差距非常大確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何況,汕尾歷史上也有過輝煌時期。

  曾經夢裡「小香港」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汕尾已有1萬多人口(含漁民),其財政收入佔了海豐全縣的三分之二,有「小香港」之稱。可惜,無數輝煌已經成為過眼雲煙,今日汕尾給人的印象只有落後與破敗。

  汕尾位於廣東省東南沿海,瀕臨紅海灣,毗鄰港澳,屬亞熱帶海洋氣候,一年四季氣候溫和,陽光充足。雨量充沛。自然條件得天獨厚,海陸資源豐饒;汕尾有過「南海物豐」的記載。

  汕尾港早在宋初就成為商埠。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五十六年(1685-1717)間,汕尾港形成,並很快就成為粵東著名的漁港、商港和商品交貿中心。汕尾港有三個重要城圩,後徑圩、汕尾圩和坎下城。15世紀到17紀期間,汕尾圩成為商旅雨集的汕尾小鎮。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所立的石碑記載,「汕尾一鎮,舟楫雲屯,商旅雨集,亦海邑一大區會也」,當時汕尾港的繁榮景象由此可見一斑。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香港至和公司貨輪始與汕尾通航,民國三年(1914年),已有客輪和貨輪定期航行於汕尾與香港、廣州和汕頭等口岸之間。此時,汕尾大街區片全都以騎樓建築風格作為居民房屋,其經濟發展水平很高,人口也增長迅猛,對外交流的水平相當高。

  清末民初,在汕尾經商的外圩商人已達百餘家,其中較大的商號還在汕尾圩及汕頭、香港、廣州、泉州、上海等地設置電臺,進行連鎖經營。資料記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汕尾已有1萬多人口(含漁民),其財政收入佔了海豐全縣的三分之二,有「小香港」之稱。

  新中國成立後,汕尾漁場成為全國聞名的四大漁場之一,改革開放後,汕尾漁場成為全國漁業綜合體制改革試驗區之一;汕尾還是中國「四大貝雕場產地」之一,廣東省主要原鹽生產和出口基地。此外,汕尾旅遊資源豐富,素有「粵東旅遊黃金海岸」之稱。

  可惜,無數輝煌已經成為過眼雲煙,今日汕尾給人的印象只有落後與破敗。

  交通建設嚴重滯後

  正是由於汕尾與內地和珠三角等地的交通不暢,導致汕尾的出海優勢難以發揮、港口難以發展起來。汕尾民間戲稱自己「有沿海沒碼頭,毗鄰特區卻沒有高鐵」。

  對於汕尾過去幾十年來的落伍,一種解讀認為,交通因素制約了汕尾的發展。

  歷史上,汕尾對外交通十分不便。

  汕尾處於潮汕平原東側、蓮花山脈腹地,山地較多。1970年代,從深圳到汕尾要翻越幾座大山,走懸崖邊的盤山公路,需要一天的時間才能到汕尾地區。324國道開通後,一度成為汕尾與外界的唯一通途。

  1996年,深圳至汕頭的深汕高速公路開通,汕尾終於有了一條過境的高速公路。但即使這樣,汕尾境內目前也只有324國道、深汕高速公路與珠三角相連。由於深汕高速修建較早,規劃滯後,現在車流非常量大,而汕尾與陸豐段是最主要的分流點,導致經常堵車,節假日更是阻塞嚴重。此外,由於汕尾境內沒有通向河源、梅州等地的縱向骨幹道路,導致汕尾與腹地、內陸之間人流物流也溝通不暢。至今為止,汕尾尚是廣東21個地級市裡唯一一個沒有一寸鐵路的地級市。

  當然,汕尾在交通上有個很大的優勢是港口條件比較好,但是,惠州和汕頭的企業都不可能把貨物運到汕尾出海,因為兩地都有自己的港口。汕尾的天然良港只能吸納北邊梅州或外省的貨物。但是,由於汕尾沒有縱向交通幹道,北邊或外省的貨物無法運輸到汕尾;汕尾港只能靠汕尾當地的貨物支撐,而由於汕尾本身的工業並不發達,出口貨物量非常小,導致汕尾港失去了支撐。

  汕尾的農業也並不發達,僅僅400萬人口,依靠工農剪刀差進行快速工業化、城市化的基礎不存在;與有大量外來資本支撐的東莞和民營企業發達的佛山不同,汕尾一無大量外來資本,二無雄厚的民營企業根基,這導致汕尾的財政收入一直在全省排尾,無法依靠自身積累進行公路、鐵路、港口等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更無法支付超前建設的高額成本。

  在部分汕尾官員看來,汕尾對外交通條件差與上級政府尤其是省政府的支持力度比較小有很大關係,畢竟跨區域之間的交通規劃、建設是省級部門統一協調的。而在過去20多年裡,汕尾一直被邊緣化,交通規劃照顧到汕尾的不多。

  一位汕尾民間觀察人士認為,歷史上,廣東省委省政府對海陸豐地區的確不是很重視,且有意無意地將汕尾地區納入了潮汕地區,而非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汕尾無法獲得更多資源。

  一個典型例子是,廣梅汕鐵路的修建選址,從地理位置看,廣州到汕頭鐵路,從廣州出發歷經東莞、惠州走東南沿海地區,從汕尾地區經過,最終抵達汕頭是最便捷的選擇;但事實上,不知道什麼原因,廣梅汕鐵路走了北線,從惠州北上河源、梅州,然後繞了一個大彎折回到揭陽、潮州、汕頭,作為珠三角與潮汕地區之間必經之地的汕尾恰恰被繞開了。儘管,廣梅汕鐵路的運力比較低下,但是,對於汕尾來說有總比沒有好。

  正是由於汕尾與內地和珠三角等地的交通不暢,導致汕尾的出海優勢難以發揮、港口難以發展起來。汕尾民間戲稱自己「有沿海沒碼頭,毗鄰特區卻沒有高鐵」。

  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廣東省委黨校前副校長、巡視員陳鴻宇教授認為,在東部沿海城市裡,汕尾的自然環境並不算好,由於一直遠離市場、交通成本高,導致汕尾在新中國成立前就比較貧窮。解放後,由於當地交通條件改善也不太明顯,與珠三角和潮汕地區相比,汕尾也非常落後。

  所以,在陳鴻宇看來,汕尾的發展基礎並不算好,至今還比較落後,有其特殊的歷史原因。

  缺乏歸屬感的文化

  從地理位置看,汕尾與珠三角、汕頭都存在空間距離,因此與兩地的經濟聯繫都不強;此外,行政歸屬頻繁變動,對汕尾的產業布局和發展也有很大影響。

  此外,在文化上,汕尾缺乏歸屬感,也成為其發展經濟的障礙。

  初看到「汕尾」二字,人們往往會認為汕尾和汕頭有地理上的首尾之分,其實不然。汕尾原名「汕美」,因「汕」的意思是海灘的高處,這裡又以美麗濱海風光著稱,故得名「汕美」,由於南方口音裡「美」與「尾」諧音,後來「汕美」就被叫成了汕尾。

  正因為也帶有「汕」字,外界很容易將汕尾納入潮汕地區,以為汕尾是正宗的潮汕文化。其實,汕尾是丘陵地帶,潮汕大都是平原地帶。兩地從地理上、文化上、語言體系上、行政關係上都沒有太多關聯。汕尾人講的是閩南話,與潮汕地區的潮汕話雖然都發源於閩南語系,但卻有很多差異。汕尾的語言更接近於福建的「福佬話」。

  行政區劃上,隋唐時汕尾屬於循州府(今龍川)而非隸屬於潮州府,宋以後的一千多年裡,汕尾大都屬於惠州府而從沒有隸屬於潮州府。中共建政後,汕尾先是屬於惠陽或東江行署,1958-1983年才前所未有地劃歸汕頭行署,1983年又劃回給惠陽行署,直到1988年設立地級的汕尾市。

  在行政區劃的變遷中,汕尾先後受到惠州的客家文化與汕頭的潮汕文化影響,而這種左右搖擺的行政歸屬,也導致汕尾文化歸屬的模糊——既有潮汕文化的影子,又有惠州客家文化的影響。

  1988年成為獨立的地級市後,汕尾才形成一個獨立的行政中心,並逐步形成真正屬於自己的文化。而由於行政規劃的歷史演變以及所處的地理位置,汕尾文化本質上就是潮汕文化與客家文化的雜糅。

  遺憾的是,汕尾所轄海陸豐地區的汕尾文化,並未得到以潮州府為核心的潮汕文化的真正認同,而汕尾人自己對潮汕文化也不認同。因此,老一輩汕尾人說到「潮州」一定不會說「我們潮州人」,而是說,「他們潮州人」。

  於是,處於強勢的潮汕文化與客家文化交界地帶的所謂的汕尾文化,也就不可能強勢起來,甚至很難找到屬於自己的立足點。

  針對汕尾地理位置的尷尬,廣東省社科院區域與企業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也有類似看法,他認為,從地理位置看,汕尾與珠三角、汕頭都存在空間距離,因此與兩地的經濟聯繫都不強;此外,行政歸屬頻繁變動,對汕尾的產業布局和發展也有很大影響。

  投資環境讓人卻步

  投資環境所依存的社會治安穩定及市場經濟秩序商業誠信的缺失,成為汕尾發展經濟的毒瘤。結果,在外掙到錢的汕尾人不願回家投資,外鄉人不敢來汕尾投資,惡名在外的汕尾吸納外來資本一直不力。

  當然,儘管在汕尾有一種普遍存在的觀點認為,汕尾「陷落」有外界環境導致,但更主要的是汕尾自身發展不力,其中,早期走私等非法經營遺留下來的涉黑、政府有關機構灰色交易等,成為汕尾軟環境的一大毒瘤。

  2011年12月 29日上午10點多,汕尾城區一條小街道裡,四五個穿著制服的城管乘坐一臺噴著「城管執法」字樣的三輪摩託車疾馳而過,在一個小巷裡,城管們一哄而上,將剛剛拉完一個客人的施勝軍團團圍住,一個城管負責錄像,一個將施勝軍的三輪摩託車開走了。

  這個老家在汕尾碣石、身材瘦小的男人哭喪著臉呆立一邊——如果不是他掙了剛才那六塊錢,就不會被城管們發現並捉住了。「我現在要聯繫中間人贖車。」他開始頻繁地打電話給同行,打聽「中間人」的聯繫方式,「車被扣進去,至少要交納幾百塊才能贖回來,我沒有錢,只有去借錢了」。他說。

  初中文化的施勝軍,家裡還有兩個哥哥和一個姐姐,他之前在深圳做零工,幾個月前老婆生了孩子,他回到汕尾一邊照顧家人,一邊繼續打零工。幾個月前,他以3000多塊買了這臺改裝後的三輪摩託車拉客。快過年了,客人比較多,容易掙到錢。他很清楚自己的車沒有牌照,隨時有被抓的可能,但他還是要出來,每天,施勝軍內心都充滿了恐懼,以及僥倖走脫後的竊喜。實際上,他也想買一臺有當地特許牌照的三輪車,但「需要一大筆費用,每個月還要交幾百塊管理費」,施勝軍承受不起,只能做這種偷偷摸摸的生意。

  自己的車這天被城管扣走後,這個年輕氣盛的中年人憤憤不平地爆了粗口,質問「城管為什麼不去管那麼多佔道經營,卻來管我們?要管也應該是交警部門啊!」

  最終,施勝軍通過中間人,繳了400塊罰款將車贖回來了,「如果不是找到熟人,至少需要700塊。」

  在汕尾市外宣辦某負責人看來,對那些非法營運的三輪車進行整治是現實的需要。

  城管管理營運車輛,且敢於拿錢放車,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汕尾職能部門分工的混亂以及灰色地帶的存在。

  而一名在深圳工作的汕尾人抱怨,他回汕尾辦理身份證等證件的時候,時常會遭遇當地基層政府辦事人員的刁難。本來可以當天辦好的事情,如果不給具體辦事的人員紅包,會被一直拖延幾天,而回去辦事的人都希望當天辦好返回深圳,於是只有乖乖行賄。

  這名汕尾人對那些索要紅包的辦事人員也給予了理解——汕尾公務員的工資很低,尤其是一些基層公務員,月工資只有1000多塊,還不如去外打工,在消費水平偏高的海陸豐,不想點其他辦法搞錢,他們連生活都無法保證。這一定程度上導致汕尾部分基層政府政風不正。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越窮越想索要紅包,越索要紅包越難吸引投資,越吸引不了投資,越是經濟低迷。

  事實上,在汕尾,遊走於非法與不規範之間的交易隨處可見。

  在汕尾,「槍、黑車」字樣,附帶一串電話號碼的廣告隨時可能出現。

  汕尾城區直屬機關辦公大樓位於通港路,這棟大樓對面的一堵圍牆上,鬥大的黑字寫滿了「手槍、黑車負責送車」等廣告;而在另外一條大馬路旁一塊市政府「和諧汕尾」的宣傳牌上也寫滿了類似字樣。在一些K廳門口、小區外牆上,販賣槍枝、假幣、黑車、黑摩的廣告也時常進入眼帘。汕尾本地人對這種廣告已經司空見慣。若干年前,當地還曾經出現過黑社會當街火拼的事件。

  一名在汕尾城區做保安多年的陸河小夥子說,陸豐等地到現在還有人以販賣軍火為生,有的是從海上走私過來,有的甚至自己製造。

  2011年12月29日晚上,在汕尾城區一個主幹道上,至少6名警察和至少5名輔警在查車。一名參與查車的警察說,在汕尾,查到有不法分子駕駛的車輛時非常危險,有的會直接衝卡,有的甚至會與警察發生衝突,因此,當地警察在查車的時候,多預備一些人手是必要的。

  汕尾社會亂象亦與其固有的民風有關。所謂「天上雷公,地上海陸風」,民風彪悍;此外,與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有關係,比鄰香港,港臺黑社會影片看得多了,深受影響。一些人有了糾紛後,動輒動手甚者動刀動槍。

  其實,汕尾社會矛盾衝突較多,敏感事件頻發,根源在於經濟發展滯後,社會缺乏基本的公平和正義,民眾對地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當地社會生態的複雜,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政府職能部門的無力。

  廣東省社科院區域與企業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指出,投資環境所依存的社會治安穩定及市場經濟秩序商業誠信的缺失,成為當地發展經濟的毒瘤。結果,在外掙到錢的汕尾人不願回家投資,外鄉人不敢來汕尾投資,惡名在外的汕尾吸納外來資本一直不力。於是,當珠三角的民間資本開始外溢的時候,比鄰珠三角的汕尾並沒有能夠成為大量接納上述投資的腹地。

  人才外流嚴重

  多年來,汕尾籍的大學生回到汕尾工作、生活的極少,偶爾有一些回去當公務員,回去創業的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好不容易培養的人才就這樣流失了。這種情況的延續,導致汕尾人才空心化、低質化。

  記者的調查顯示,過去的幾十年,汕尾非但無法吸納更多外來資本,汕尾自身的人才也在不斷流失。2009年6月,時任廣東省教育廳廳長的羅偉其在粵東工作現場會上說:汕尾「高中普及率全省倒數第一,義務教育輟學率在全省居高不下……」他指出,汕尾教育不發展,人口素質跟不上,產業升級的過程中,高級人才和技能人才都會跟不上。本地高素質人才匱乏的同時,汕尾人又大量外遷。

  珠三角經濟發展起來後,內地人紛紛湧向沿海城市,身為沿海城市汕尾的民眾則大量進入深圳、廣州、東莞等地。有數據顯示,在深圳的汕尾人有20多萬;陸河縣只有30萬人口,在深圳的陸河人就有七八萬;整個珠三角的汕尾人差不多有100萬。

  這導致一個奇特的現象——作為一個地級市,汕尾市區內沒有一輛象樣的公共汽車,但各縣區卻有著大量的長途專線車。海豐不僅有到深圳市區羅湖和福田的車,還有通往龍崗、寶安的專線車,甚至有直達深圳下面許多鎮的專線車,如西鄉、松崗、龍華、坂田、坪山、沙頭角等等;甚至還有直達深圳某個專業市場的專線車,如直通深圳福田「通天地手機專業市場」。

  而汕尾人在外鄉成就斐然:深圳裝飾市場的生意有近40%是陸河人做的,全國裝飾企業100強裡有20強是陸河人的企業;深圳零售業前幾強穗寶百貨、海雅百貨的老闆都是汕尾陸河人;惠州本地最大的廣場麗日廣場開發商也是陸河人。顯然,汕尾人其實跟潮汕人差不多,也有很會經商的頭腦,敢闖敢幹,善於經營,但這些都要在離開汕尾之後才能顯現出來。

  這還導致另一個奇特現象——表面上汕尾的財政收入很低,很落後,在全省經濟裡的排名靠後,但汕尾當地的消費水平不低,因為很多人將在珠三角掙的錢返回當地消費,提升了汕尾的消費水平。陸河表面上是國家貧困縣,但當地很多消費比深圳都貴。

  多年來,汕尾籍的大學生回到汕尾工作、生活的極少,偶爾有一些回去當公務員,回去創業的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好不容易培養的人才就這樣流失了。這種情況的延續,導致汕尾人才空心化、低質化。

  汕尾城區在哪裡?

  汕尾中心市區規模小,實力弱,核心地位不突出,難以起到全市經濟發展的龍頭作用,導致凝聚力弱,規模效益、集聚效益不大。

  有個笑話至今流傳在汕尾民間:

  某深圳人開車去汕尾,朋友告訴他走深汕高速應該在哪個出口下。該人在那個出口下來高速公路,又開了十多分鐘,眼前則是一片汪洋大海。該人於是電話問朋友,汕尾城區到底在哪裡?朋友說你早已經開出汕尾城區了。

  汕尾人常拿這個笑話自嘲汕尾城區規模之小。

  汕尾城區轄3個鎮和4個街道辦事處,有58個村民委員會和35個居民委員會,總面積302平方公裡,總人口40萬左右。至今,汕尾城區也就只有幾條街道最為繁華,當地人說,乘車半個小時可以走完,走路也不用半天時間。

  廣東省社科院區域與企業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指出,汕尾城市規模不大,則導致自身發展的內力缺乏。

  汕尾建市之初與深圳一樣,都是要在一個小鎮的基礎上建設一個新城區。當時汕尾市區要在名為汕尾鎮的地方重新規劃新城區,有關機構規劃了一條大馬路叫汕尾大道,但當時的主政者認為,規劃那麼寬用不著,將規劃的道路削減了一半,導致今天汕尾大道非常擁擠。

  1988年建市之初,汕尾新城區的選址曾經有過爭議,海豐人希望建到海豐縣城,陸豐人則希望建到陸豐縣城。但最終,在海豐和陸豐之間的汕尾鎮成為了汕尾新城區的所在地。

  對於這種選擇,當地人都覺得無法理解。

  如果在原來的陸豐、海豐等老城區建立新城區,由於老縣城已經有一定的交通基礎設施,就不需要重新搞各種基礎建設,而在一個小鎮上建立新城區,無疑會導致各種成本高昂,重複建設。

  事實上,在一個傳統縣城基礎上建立新城區是很多地方的成功做法。如深圳所在的深圳鎮,原來是寶安縣的縣城所在地,河源是原來河源縣的縣城。

  汕尾建市22年後的今天,一名汕尾人認為,汕尾新城區當初選擇在海豐比較好,因為海豐歷史上一直都是海陸豐的政治文化中心,雍正時期陸豐從海豐分離出來,汕尾城區早期也是屬於海豐轄區的。汕尾新城區之所以沒有選擇海豐,或許是因為海豐不靠海、沒有港口,而汕尾是靠海的,可能當時是想發展港口。

  由於汕尾鎮從來都不是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缺乏凝聚力,導致汕尾在汕尾鎮建市後,陸豐、海豐等傳統縣域中心的民眾都不認可,更造成了各區縣發展經濟時散沙一盤。

  汕尾剛建市的時候,很多陸豐、海豐、陸河等地的民眾都不知道汕尾在哪裡的,即使到今天還有很多汕尾人並不知道汕尾已經是汕尾地區的市中心,甚至不知道汕尾是海豐、陸豐、陸河的上級行政機構。一名陸河當地居民說,去汕尾市區就好像去旅遊,缺乏歸屬感和認同感。直到今天,陸豐還沒有一條路跟汕尾城區直通。

  《汕尾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承認,汕尾「中心市區規模小,實力弱,核心地位不突出,難以起到全市經濟發展的龍頭作用,導致凝聚力弱,規模效益、集聚效益不大」。

  一名在深圳工作的陸河人說,可能有60%到80%的陸河人從來沒有去過汕尾城區,但90%的陸河人都去過深圳。

  這從一個側面說明,汕尾城區對陸河的發展完全沒有太大的扶持的作用,甚至是可有可無的,只是行政關係上的隸屬關係。

  一些汕尾市民認為,汕尾這個名字本身也有問題。海陸豐因彭湃領導革命而名震天下。相比而言,汕尾沒有什麼知名度,很容易與汕頭搞混。一次,一個國家級慰問演出在汕尾舉行,某著名歌星在汕尾觀眾的熱情歡呼中大喊:「汕頭的朋友們,你們好!」

  因為這個名字導致汕尾人尷尬的事情不止這個。

  央視《歡樂中國行》的總導演孫濱在其博客裡寫道:「不是因為做節目,我還不知道在廣東還有汕尾這麼個地方。孤陋寡聞吧?比較起來汕頭這名字倒是挺響亮,估計在全國範圍內像我這樣只知其『頭』不知其『尾』的也大有人在。」

  在汕尾人看來,「汕」「尾」兩字對海陸豐地區來說也實在不具有代表性,「汕」字容易混為潮汕地區,「尾」字在漢語裡可謂也不是個好名字。因此,近年來,汕尾民眾中出現了要求將汕尾市改名為海陸豐市的呼聲。

  錯過黃金髮展期

  廣東改革開放以來所形成的強大的經濟輻射力未能輻射到汕尾地區,造成了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汕尾就是這種不平衡導致的苦果之一。這也導致汕尾作為沿海城市、比鄰港澳的區位優勢未能體現出來。

  雖然起點類似,但在近20年來的城市化、工業化過程中,汕尾已經難望周邊的東莞、深圳、惠州中心區等地的項背。

  珠三角城市化、工業化的第一推動力是港澳資本,深圳、東莞、惠州中心區等地無不是由此發展起來的。但顯然,從距離上看,港澳資本的輻射力度有限,惠州一直到1990代末才開始大規模工業化、城市化,而一直到近5年,惠州主城區才進入高速工業化、城市化進程。

  汕尾的區位優勢不如深圳、東莞,導致港澳資本並沒有成為推動汕尾工業化城市化的主力。但港澳資本沒有大規模進入汕尾,當地人還有另外的說法。

  汕尾建市後,或許出於本地人自治的原則,最初幾任市長、書記都是由當地的村幹部、公社幹部提拔上來的,有的連高中都沒有上完,沒有在外面做過官。有汕尾民眾認為,前幾任領導視野不開闊,缺乏前瞻性,更缺乏從宏觀上統領汕尾經濟發展的戰略眼光。此外,汕尾當地宗族勢力強大,海豐人與陸豐人一度對立、爭奪對汕尾市的控制權,導致主要官員疲於應付內耗,錯過了九十年代初到新世紀的黃金髮展期。

  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汕尾民眾試圖通過走私籌措最初的原始積累(國內很多地區都是這樣完成了原始積累的),但1990年代被中央嚴厲打擊,這一過程未可持續也未克其效,卻為汕尾基層黑社會化埋下了禍根。

  事實上,為改變經濟發展落後局面,汕尾也進行了各種嘗試。

  1992年11月,汕尾紅海灣經濟開發試驗區成立,實施「工業立區」的發展戰略,形成以「電力、服裝、針織、造船為主,其它工業共同發展的多元化工業結構」。遺憾的是,汕尾本地民營經濟的發展也遠不如潮汕地區。在汕尾歷史上有影響的工業企業不多,至今能叫的出名的只有曾經知名的大哥大集團等寥寥幾個。

  現代工業體量小、集聚度不高,一直被認為是汕尾經濟的「硬傷」。

  而在丁力看來,廣東改革開放以來所形成的強大的經濟輻射力未能輻射到汕尾地區,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紅利80%以上集中在珠三角,造成了廣東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汕尾就是這種不平衡導致的苦果之一。這也導致汕尾作為沿海城市、比鄰港澳的區位優勢未能體現出來。

  地處潮汕地區和珠三角之間,汕尾一直被一個問題困擾——到底應該向東融入潮汕地區,還是應該向西融入珠三角地區?

  向東?向西?這是個問題

  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將汕尾定在環珠三角範圍的「內環」,強調,汕尾要加快融入珠三角,只有主動融入珠三角,才能真正接受兩大經濟區的輻射,變區位優勢為發展優勢。

  2009年5月14日,《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正式頒布,明確把「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作為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定位之一,包括廣東梅州、潮州、汕頭、揭陽等地共計20市都被列入了海峽西岸經濟區。

  當年,汕尾市政府提出了「發展海岸經濟,崛起藍色汕尾」的發展方針,提請省政府向國家發改委申報,將汕尾也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此時,汕尾計劃借力「海西經濟區」,利用紅海灣天然深水良港,發展臨港工業,港口物流業等。

  汕尾發展海洋經濟還是很有優勢的。

  汕尾是全國最早組建海洋經濟行政機構和實施海洋發展戰略的地級市。早在1992年,汕尾市就作出了《建設「海上汕尾」的決定》,成立了海洋開發領導小組負責制定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政策和措施,處理、協調海洋經濟發展具體事宜。1993年組建了海洋經濟發展委員會,並在1995年、1997年先後出臺了加快海洋經濟發展的文件,為全省乃至全國海洋經濟管理機構模式的建立起到了推動作用。2008年11月8日,汕尾在廣州舉辦汕尾海岸經濟論壇,提出了「發展海岸經濟,崛起藍色汕尾」戰略。

  同時,汕尾還是全國最早的國家漁業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驗區。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汕尾市城區就被農業部批准為國家漁業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驗區,並成立了汕尾市城區漁業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驗區辦公室,為全國漁業經濟體制綜合改革提供了經驗。同時,創建了全國最早的汕尾市城區水產品批發市場,其管理模式、管理經驗曾一度在全國推廣。

  2008年後,汕尾著力發展港口物流、臨港工業、濱海旅遊、加工製造、海洋水產五大龍頭產業,打造「三角東」交通物流樞紐地位。

  但事實證明,向東發展並沒有能夠改變汕尾的命運,或者說,汕尾主政者最終將發展重心轉到了西部——珠三角地區。

  事實上,汕尾民間早已作出了自己的選擇。

  在汕尾街頭,可以隨處見到粵B、粵A牌照的汽車,即使去到距離汕尾城區半個多小時的捷勝鎮,照樣有眾多粵B、粵A牌照的汽車穿梭而過。在某條街道,一排停放的幾乎全是粵B牌照的汽車,會讓你產生這裡是深圳的錯覺,但不時穿越而過寫著汕尾-海豐,汕尾-揭陽等字樣的粵H牌照的中巴車會告訴你,這裡其實還是汕尾。

  這些掛著深圳或廣州、東莞等地牌照的小車,都是在珠三角發展的汕尾人回汕尾停留的標誌,對於這些戶籍還在汕尾,甚至已經不是汕尾戶籍人口的汕尾人,汕尾二字只是一個與自己有家鄉關係的名詞。

  2011年剛剛開通的揭陽機場距離汕尾其實只有兩個小時的車程,但是,很多汕尾人表示,不會去揭陽機場坐飛機,他們更喜歡去深圳、廣州的機場,因為深圳或廣州等珠三角地區有大量親友,社會關係都在那裡,還有很多值得去的地方,甚至還可以辦很多事情;而揭陽機場開通後,也並沒有設立到汕尾的班車。

  之前,汕尾想兩邊靠岸,既想靠上潮汕那邊,又想靠珠三角這邊。與珠三角相比,潮汕地區的經濟實力明顯比較弱,汕頭沒有能力輻射到汕尾。汕尾民間都認為,汕尾經濟是受珠三角輻射的,深圳的輻射力度最大,其次是惠州、廣州、東莞、香港。因此,汕尾民間人士極力主張汕尾融進珠三角,變成珠三角的一分子。

  2008年,汕尾提出了打造藍色汕尾的規劃,但根本無力打「藍色崛起」牌,主動融入珠三角成為汕尾最優的選擇。

  但是,廣東省之前一直把汕尾劃為粵東地區,所謂粵東四市(汕頭、潮州、揭陽、汕尾),從來就沒有把汕尾看作是珠三角的一部分,這種定位在客觀上並沒有給汕尾真正融進珠三角的機會。

  近年來,廣東省高層開始大力推動汕尾融入珠三角。

  2009年6月,汕尾成為廣東省委粵東四市現場會的第一站,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將汕尾定在環珠三角範圍的「內環」,他強調,汕尾要加快融入珠三角,只有主動融入珠三角,才能真正接受兩大經濟區的輻射,變區位優勢為發展優勢。2010年,時任廣東省省長黃華華在省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提出「推動汕尾加快融入珠三角」。

  汕尾市則確立了「深汕合作、海岸經濟、宜居城鄉、人文環境」四大發展戰略,希望從過去珠三角和粵東之間「兩頭不靠」的尷尬,變成如今左右逢源,從過去的邊緣地帶變成東岸十市通衢,連結粵東與珠三角的橋頭堡。

  深汕特別合作區則成為汕尾融入珠三角、徹底扭轉局面的關鍵支點。這,會終結汕尾過去幾十年的失落,並給汕尾一個未來嗎?

相關焦點

  • 廣東曾經的「小香港」,如今卻是最落後的沿海城市
    在我國,一般來講沿海地區的城市經濟發展都很不錯,甚至很多發達城市也都是位於沿海地區,比如香港、廣州、深圳、汕頭等等,都是發展不錯的沿海城市。但是有一個沿海城市卻是個例外,這裡的經濟發展並沒有像其他城市那樣迅速,而且湊巧的是,這個城市的名字與汕頭僅僅是一字之差。
  • 中國經濟「最落後」的沿海省份,不是福建省,而是多次墊底的它!
    在中國很多省份中,包括很多沿海省,這些沿海省由於地理位置的不同,發展情況也大不相同,例如,廣東省和江蘇省比較好,這兩個省份也是領導中國發展的兩個省份,在國內佔有重要地位。但是,在中國很多沿海省份中,有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省份,那個是廣西,廣西是自治區,不過有著與省行使著同樣的權力,另外近年來沿海省的排行榜上,廣西的經濟排名也屢見不鮮。
  • 廣東陽江市,一個交通便利的沿海城市,為何經濟發展不起來?
    又是一個沿海城市,按理說,陽江的經濟應該很發達才對,但是陽江的GDP只有1292億,排名廣東倒數第六名。在廣東14個沿海城市中排名倒數第三,僅高於汕尾和潮州。陽江市東西兩面的江門和茂名,GDP都超過了3000億,同樣是沿海城市,陽江的經濟算是比較落後的,這是為什麼呢?公元523年,南朝梁在此設置陽春郡,並設陽春縣,為陽春得名之始。
  • 中國落後的省,省內城市發展不均衡,除省會是二線其它均為五線
    中國每個省份其實所處的地理位置氣候都不一樣,這對於他們當地經濟發展也是各不一樣。中國發展能力相對較強的省份都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而中國中部及西部地區的省份經濟師遠不如東部的, 對某個省來說,如果那些省內的某個經濟強大,對周邊城市的經濟發展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但是,偏偏如果自己最強大的城市只是其他省的小城市水平,那就說明這個省的經濟發展還是最落後的。
  • 同樣是多山區的沿海省份,為何福建經濟卻一直落後於浙江?
    福建——沿海地區最「低調」的省美人美酒長相逐,莫怕猿聲發建溪。建溪,是福建省重要河流閩江上遊的源頭之一,也是閩江上遊三大溪中最大的溪流,水系源頭在武夷山脈和仙霞嶺餘脈。福建,在我們國內沿海地區的各個省市區中,它並不算出名,甚至讓人感覺它有些低調,歷史上的文人墨客也沒有為它留下多少詩詞歌賦。
  • 寮國是東南亞最落後的國家之一,但物價卻沒有想像中「落後」
    在東南亞的眾多國家之中,寮國算是比較落後的國家了,但是這個國家的物價卻沒有我們想像的「落後」,相反還出乎意料的高,那麼這個國家的物價情況是怎麼樣的呢?寮國作為背包客最喜歡去的國家之一,很多人都去那裡窮遊,因此在沒去之前,我一直以為這個國家的物價很便宜,但是當我接觸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這個國家的消費水平比東南亞的大多數國家都高。舉個例子,這個國家500ml的礦泉水一瓶2.4元,而國內只賣兩塊錢,這都是在路邊的小攤買的。
  • 從青島最落後的地方到濟南最落後的地方
    青島市在山東省內來說算是比較發達的地方了,在發達的地方也有落後的地方。青島市最落後的地方要數青島市北部山區萊西平度的北部山區了,山區是賊落後的地方。萊西的河裡吳家是萊西市唯一的山區鄉鎮,現在已經被南墅鎮兼併了。
  • 活力灣區·宜居汕尾保利:汕尾發展是不可逆的,外界應重新認識汕尾
    李文明透露:我們正在申請4A級景區,汕尾市的主要領導來了不下4次,不僅去現場參觀工程建設,過問停車位、遊客數量等問題,還現場辦公為保利出謀劃策。 這些貼心的服務,讓保利堅定了在這座城市發展的信心。保利2014年9月進駐汕尾,於2015年3月實現首開,先後開發金町灣一期、金町灣二期、保利大都匯、海豐保利海德公館、陸河保利林語花園、金町灣三期6個項目。
  • 南寧和西寧,中國最落後的省會城市
    南寧和西寧,這兩座省會城市沒有太多交集,一座在中國南部,一座中國西部。但這兩座城市有一點很相似,經濟都不好,是中國最窮的省會城市。
  • 閉關鎖國只是一個現象 並非清朝落後根本原因
    按照不接觸就沒有矛盾的思維,閉關鎖國政策因此提出,所以說閉關鎖國是清朝一種較為消極的防禦政策。滿清入關之後,以中國正統王朝自居,認為自己是天朝上國,文化只能由我們對外輸出,作為天朝上過是不屑於去學習吸收外來文化和思維的,在其表現上來說這一點與英國的孤立主義有些相似,但內容又有很大的區別。
  • 浙江發展「最落後」的城市:至今沒有通高鐵,經濟排名倒數第一
    世界上有很多奇怪的地方,這些地方因為特俗的文化,另類的習俗以及不一樣的人文風情等,從而吸引了很多人對其產生興趣,世界那麼大,都想去看看,歡迎關注小編,我們一起看大千世界的無限精彩。雖然總體上我們的經濟發展非常好,但是個各地區發展不平衡也是一個基本事實。有的地方發展很快。有的地方發展則相對緩慢。
  • 陝西省最落後的城市是哪個?是楊凌還是渭南,感覺應該是商洛市!
    如果你問我陝西省哪個城市(地級)最落後,可能陝西人自己也不一定清楚。今天我們就用政府統計數據來分析一下。從這個排名中我們咋的一看,覺得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是陝西省最落後的地區,我的家鄉商洛市只是倒數第三,不算是最落後的地區。但是看一個地區的百姓生活水平不能僅僅看地區生產總值,要看人均生產總值,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均GDP。
  • 中國「最無語」的省,除省會外都是五線城市,經濟一直「落後」
    中國有23個省,每個省的發展條件和經濟水平都不盡相同,一般來說,最發達的國家是首都,這是因為國家資本佔用了國家的資源並且正在迅速發展,其他城市不如省會,但發展良好,但是今天,除了省會之外,其城市都是五線城市。
  • 黑龍江最「富裕」的城市,看似落後實則百姓很富,並不是哈爾濱
    「文/旅行情報廳 【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東北三省在建國初期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如今南方的沿海城市發展的最好,東北三省雖然有些落寞,但仍然有強大的經濟基礎。黑龍江是東北三省之一,因工業聞名於世,省會哈爾濱在全國的知名度最高,它是工業城市也是優秀旅遊城市。哈爾濱是冰雪文化名城,素有「東方莫斯科」和「東方小巴黎」的美稱。其實黑龍江還有一座很富裕的城市,人均GDP已經趕超廣州。這座最「富有」的城市是大慶,它是我國重要的石油生產和石化工業基地,被人們稱為「油城」。
  • 廣西賀州市,條件一點也不差,為何淪為廣西最落後的旅遊城市?
    在全國的經濟大環境的發展的之下,許多原先相對落後的城市,已經有了更大程度上的改變,這不僅僅是對於自身城市經濟上的提升,有很大的原因是因為當地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發展當地的經濟。廣西賀州市,條件一點也不差,為何淪為廣西最落後的旅遊城市?
  • 看起來「落後」的緬甸,真的很落後嗎?
    ▲緬甸之行中,大家對靈茜最深的印象都是「可愛」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獲得幸福的方式:他們真的「落後」「懶惰」嗎?震驚!!!原來男人也可以穿裙子!為什麼男人和女人的臉上都會塗「黃色不明液體」!…初到緬甸最大城市仰光,我就被這樣一個文化傳統與生活習慣全然不同於中國的地方震撼了。「落後與傳統」,是我對緬甸最初的印象。當然,這個看法到現在也並沒有發生什麼改變:現代化水平與國際脫節,傳統的農業國,擁擠的交通,落後的基建…▲當地人臉上塗著的「特納卡」,實際上是由黃香楝的樹枝研磨而成的。
  • 深圳最發達的區域是南山區,那最為落後的是哪裡呢?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內的城市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尤其是一些沿海城市,他們作為改革開放的第一批試點城市,取得的發展成果是中國內陸很多城市沒有辦法跟他們比擬的。在這所有的城市當中,如果要說哪座城市最具代表性,那麼他一定非深圳莫屬。
  • 曾是重農業工業的東北,如今為何落後於沿海城市?有兩大致命原因
    由於滿族的歷史來源於東北,清朝的皇帝對東北地區也非常重視,他們下令,不允許漢人或者朝鮮人進入東北地區開墾。不過,當遇到災荒時代時,皇帝對這種行為管得就不是特別嚴,畢竟皇帝最重視的還是自己的統治,如果百姓在災荒年代沒有食物來源,極有可能拿起兵器反抗,這樣會不利於清朝的統治。
  • 江蘇高鐵建設為何落後於安徽呢?
    江蘇高鐵建設為何落後於安徽?第一、國家也要照顧平衡,鐵路也需要盈利。高鐵建設成本比較高,國家鐵路局以前叫鐵總,現在呢,叫鐵路集團。南京的地理位置太偏西,鐵路要過長江優先走南京,所以從南北方向必然要從南京繞道一下再走,這樣就出現一個現象。蘇北徐州以西鐵路密集。鐵路幹線都圍著他轉。輻射不了蘇北。原本可以走蘇北只好轉到安徽去了。合肥位置比較好,往東去上海,往北區徐州鄭州,往西去武漢,十分適合建設省內樞紐。南京往北如果不走天長,基本上只能走合肥了,所以江蘇鐵路走安徽借道也是很有趣的。
  • 廣州不愧省會城市,GDP雖落後深圳一千多億,但世界排名仍比它高
    2019年,廣東省GDP達到9.7萬億,離突破10萬億大關只有一線之遙,我省經濟總量居全國第一,經濟總量連續30年位居第一,它是一個真正富裕的沿海省份,在廣東,最受關注的兩個城市是廣州和深圳,他們也是一線城市,都成功升級為世界一線城市,近兩年來,深圳經濟發展迅速,超過省會廣州,以2.4萬億的國內生產總值居廣東經濟總量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