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的內容、範疇與特點

2020-12-18 神州茶韻平臺

中國茶文化的產生有特殊的環境與土壤。它不僅有悠久的歷史,完美的形式,而且滲透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中國人的一種特殊創造。

談起茶文化,有人把中國茶葉發展史等同於茶文化史,以為加上了人文的歷史條件,茶葉學便變成茶文化。有的則以為,凡是與茶沾邊的文化湊到一起,便可稱為茶文化。比如吟茶詩,作茶畫,唱茶歌,一個採茶撲蝶的舞蹈,一幅各種變體的「茶」字書法作品,這些東西加到一起,便稱為「茶文化」。頂多再加上些飲茶的習俗和方法,便認為是「文化學」了。不可否認,以上內容與茶文化關係很大,甚至也可以包含在「中國茶文化」這個概念之內,但它們並不是中國茶文化的全體,甚至可以說還沒有接觸到茶文化的核心內容。之所以產生這種片面性,主要由於近代以來中國傳統的茶藝、茶道形式失傳太多,至於滲入民間的茶文化精神,又未來得及做一番鉤沉、拾遺和研究的工作。加之目前以「文化」標榜者又太多,尤其是在商品經濟的衝擊下,每一件商品都恨不得插上文化的翅膀,以便十倍、百倍地提高自己的身價。服裝上加幾個外國字便說「這是學習西方文化」;加一條龍紋,又說這表示東方文化」;至於古老的中國竹編、漆器、陶瓷等當然更理所當然地被加以「文化」的冠冕。於是,人們很自然地把「茶文化」也歸入此類。其實,哪一種人類的物質創造能說沒有一點人文精神的痕跡?都稱為「文化」便有浮泛之弊了。

我們所說的中國茶文化完全不同於以上的各種理解。在中國的歷史上,茶不僅以歷史悠久、文人愛好、詩人吟詠而與文化「結親」,它本身就存在一種從形式到內容、從物態到精神、從人與物的直接關係到茶成為人際關係的媒介,這樣一整套地地道道的「文化」。所以,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長、培植、製作、化學成分、藥學原理、衛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現象,這是自然科學家的工作,也不是簡單把茶葉學加上茶葉考古和茶的發展史。我們的任務,是研究茶在被應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和社會現象。

在當代的大多數中國人看來,飲茶主要是為消食、解渴、提神。或衝,或泡,或煮;一壺、一杯、一碗;一氣飲下,確實體會不出有別於咖啡、可樂之類的「文化味道」。難怪有位日本先生公然宣稱:「日本飲茶講精神,中國人飲茶是功利主義的。」我不想怪罪這位日本朋友對中國歷史知識的貧乏,我們中國人自己都忘掉了自己的茶文化和茶道精神,怎能去苛求別人!但是,當我們作為科學研究來對待這個問題時,就必然應以嚴謹的態度慎重對待「中國茶文化」這幾個字了。

歷史上中國人飲茶並不像現在這樣簡單。我們的祖先用他們的智慧創造了一套完整的茶文化體系,飲茶有道,藝茶有術,中國人是最講精神的。尤其是中國茶文化中所體現的儒、道、佛各家的思想精髓,物質形式與意念情操、道德、禮儀結合之巧妙,確實讓人嘆為觀止。我們研究茶文化,就是要重新發掘這古老的文化傳統,而且加以科學的闡釋與概括。中國人不喜歡把人與自然、精神與物質截然分開。白天把自己變成一架機器,晚間再尋找純精神的享受;韭菜、肉餡、麵包,半生不熟吃進肚去了事,講營養而不論品味,中國人是不習慣的。在中國傳統中,物質生活中滲透文化精神是很常見的事。但是,像茶文化這般完整而又深沉的內容與形式,也並非很多。所以說,中國茶文化是一枚奇葩,它是中國人民的寶貴財富,也是世界人民的寶貴財富。

具體來說,中國茶文化包括哪些內容呢?

首先,是要研究中國的茶藝。所謂茶藝,不僅僅只是點茶技法,而包括整個飲茶過程的美學意境。中國歷史上,真的茶人是很懂品飲藝術的,講究選茗、蓄水、備具、烹煮、品飲,整個過程不是簡單的程式,而包含著藝術精神。茶,要求名山之茶,清明前茶。茶芽不僅要鮮嫩,而且根據形狀起上許多美妙的名稱,引起人美的想像。一芽為「蓮蕊」,二芽稱「旗槍」,三芽叫「雀舌」。其中既包含著自然科學的道理,又有人們對天地、山水等大自然的情感和美學的意境。水,講究泉水、江水、井水,甚至直接取天然雨露,稱「無根水」,同樣要求自然與精神的和諧一致。茶具,不僅工藝化,而且包含著許多文化含義。烹茶的過程也被藝術化了,人們觀其色,嗅其味,從水火相濟、物質變換中體味五行協調,相互轉化的微妙玄機。至於品飲過程,便更有講究,如何點茶,行何禮儀,賓主之情,茶朋之誼,要盡在其中玩味。因此,對飲茶環境,是十分講究的。或是江畔松石之下,或是清幽茶寮之中或是朝廷文事茶宴,或是市中茶坊,路旁茶肆等,不同環境飲茶會產生不同的意境和效果。這個過程,被稱之為「茶藝」。也就是說,要從美學角度上來對待飲茶。

中國人飲茶,不僅要追求美的享受,還要以茶培養、修煉自己的精神道德,在各種飲茶活動中去協調人際關係,求得自己思想的自潔、自省,也溝通彼此的情感。以茶雅志,以茶交友,以茶敬賓等,都屬於這個範疇。通過飲茶,佛家的禪機,道家的清寂,儒家的中庸與和諧,都能逐漸滲透其中通過長期實踐,人們把這些思悟過程用一定的儀式來表現,這便是茶儀、茶禮。

茶藝與飲茶的精神內容、禮儀形式交融結合,使茶人得其道,悟其理求得主觀與客觀,精神與物質,個人與群體,人類與自然、宇宙和諧統一的大道,這便是中國人所說的「茶道」了。中國人不輕易言道,飲茶而稱之為「道」,這就是說,已悟到它的機理、真諦。讀至此,也許人們會說:「你把茶說玄了,哪有這樣高深的東西?」但如果你能認真讀下這本書去,真正領會中國歷史上的茶文化精神,就會感到筆者此論並不為過。

茶道既行,便又深入到各階層人民的生活之中。於是產生宮廷茶文化文人士大夫茶文化、道家茶文化、佛家茶文化、市民茶文化、民間各種茶的禮俗、習慣。表現形式儘管不同,但都包含著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

茶又與其他文化相結合,派生出許多與茶相關的文化。茶的交易中出現茶法、茶榷、茶馬互市,既包括法律,又涉及經濟。文人飲茶,吟詩、作畫民間採茶出現茶歌、茶舞,茶的故事、傳說也應運而生。於是茶又與文學藝術相結合,出現茶文學、茶藝術。隨著各種茶肆、茶坊、茶樓、茶館的出現,茶建築也成為一門特殊的學問。而在各種茶儀、茶禮中,又與禮制,甚至政治相聯繫。茶,成為中國人社會交往的重要手段,你又可以從心理學社會學角度去看待飲茶。茶走向世界,又是國際經濟、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內容。

綜合以上各種內容,才是完整的中國茶文化。它包括茶藝、茶道、茶的禮儀、精神以及在各階層人民中的表現和與茶相關的眾多文化現象。從這些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茶文化與一般意義上的文化門類不同,它有自己鮮明的特點:

第一,它不是單純的物質文化,也不是單純的精神文化,而是二者巧妙的結合。比如,中國人講「天人合一」、「五行相生相剋」。這種高深的道理在哲學家那裡,是靠純粹的思辨,在道家而言,要通過練功、靜坐中用頭腦的意念來體會。但到茶聖陸羽那裡,卻是用一隻風爐,一隻茶釜。不僅在爐上築了代表水、火、風的坎(=)、離(三)、巽(三)八卦圖樣,而且通過爐中的火,地下的風,釜中的水和整個煮茶過程,讓你感受五行相生、相互協調的道理。並細緻地觀察茶在烹煮過程中的微妙變化,通過那餑沫的形狀茶與水的交融,以及茶的波滾浪湧與升華蒸騰,體會天地宇宙的自然變化和那神奇的造化之功。又如文學家、政治家是通過讀書、作詩、思想鬥爭來增進自己的修養,而茶人們則要求在飲茶過程中,通過茶對精神的作用,求得內心的沉靜。即使在民間,親朋至,獻上一杯好茶,也比說無數恭維的話語更顯得真誠。所以,中國茶文化是以物質為媒介來達到精神目的。

第二,中國茶文化是一定社會條件下的產物,又隨著歷史發展不斷變化著內容,它是一門不斷發展的科學。兩晉南北朝時,茶人把這種文化當做對抗奢靡之風的手段,以茶養廉。盛唐之世,朝廷科舉把茶叫做「麒麟草」,用以助文興,發文思。宋代城市市民階層進一步興起,又出現反映市民精神的市民茶文化。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文人士夫夫的茶風也走向狹小的茶寮書室。而當封建社會徹底瓦解之後,中國茶文化又廣泛走向民間,走向人民大眾之中。因此,中國茶文化研究不應該是簡單的「翻古董」,而應該在吸取傳統茶文化精華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不斷有所創造。近年來,無論在大陸還是海外華人中間,茶事頻興,這是好兆頭。中國茶文化應該與時代的脈搏、世界的潮流相合相應,使老樹開出新花,這才符合這門學科固有的特徵。

本文節選自書籍《中國茶文化》,圖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相關焦點

  • 中國茶文化的內容、範疇與特點
    不可否認,以上內容與茶文化關係很大,甚至也可以包含在「中國茶文化」這個概念之內,但它們並不是中國茶文化的全體,甚至可以說還沒有接觸到茶文化的核心內容。之所以產生這種片面性,主要由於近代以來中國傳統的茶藝、茶道形式失傳太多,至於滲入民間的茶文化精神,又未來得及做一番鉤沉、拾遺和研究的工作。
  • 茶文化|中國茶文化發展的階段與特點
    中國是茶及茶文化的發源地,「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乎魯周公」,唐朝陸羽所著的《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茶的科學專著。中國茶道所講求的清、靜、和、美與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完美契合。天人合一,清靜和美中國茶文化的發展經歷了以下階段:兩晉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期、唐代茶文化的形成期、宋代茶文化的興盛期
  • 小編帶你解讀中國茶文化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制茶、飲茶的文化。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中國的茶文化與歐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區別很大。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質文化層面,還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層次。唐代茶聖陸羽的茶經在歷史上吹響了中華茶文化的號角。從此茶的精神滲透了宮廷和社會,深入中國的詩詞、繪畫、書法、宗教、醫學。
  • 茶文化除了具有悠久的歷史之外,最大特點就是內容博大精深
    茶文化除了具有悠久的歷史之外,最大特點就是內容博大精深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對於社會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其中對於茶文化的傳承與傳播的作用更是顯著,眾所周知,茶文化之前 的傳播手段和方式都是較為片面的,嚴重阻礙了茶文化的傳播與傳承
  • 中國茶文化
    野生種遍見於中國長江以南各省的山區,為小喬木狀,葉片較大,常超過10釐米長,長期以來,經廣泛栽培,毛被及葉型變化很大。茶葉可作飲品,含有多種有益成分,並有保健功效。2.中國茶文化的含義:中國茶文化是典型的中介文化。它以物質為載體,或在物質生活中滲透著明顯的精神內容。中國是茶之故鄉,無論原產地最早發現茶的用途、飲茶、人工種茶和制茶,都是從中國開始。
  • 茶禪一味是中國茶文化的一個突出特點,也是宋代茶文化的重要內涵
    茶禪一味是中國茶文化的一個突出特點,也是宋代茶文化的重要內涵茶禪一味是中國茶文化的一個突出特點,也是宋代茶文化的重要內涵。因此可以說,中國茶道「幾乎攝取了禪宗思想巾一切精華,故茶道與禪宗幾不可分」,而所謂的茶禪『味就是指「茶道精神和禪學精神的相通、交融」,二者在詠茶詩詞中交相輝映,營造出濃鬱的茶禪交融的審美意境。這種意境在唐人的詠茶詩中己有所體現,如皎然《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詩云:「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
  • 國內外茶文化的研究
    國內茶文化研究 近幾十年來,茶文化學者圍繞茶文化的表現、形態、內涵、特性、社會功能、結構體系、屬性、範疇、內容等進行深入的鑽研,並獲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
  • 茶藝館作為中國茶文化產業的前沿,對茶文化產業發展起重要作用
    茶藝館作為中國茶文化產業的前沿,對茶文化產業發展起重要作用目前,茶文化分為廣義與狹義。廣義茶文化,是指人類在以茶為根基的一系列社會實踐中產生的可傳承、可持續發展的物質文明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茶文化則是指涉茶後所獲得的文學、科學、教育與藝術方面的精神財富和社會意識形態。不同專家學者對茶文化的定義有不同的見解與看法,茶文化專家王玲教授提出,茶文化研究職責應是茶在被應用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和社會現象,茶葉種植、加工、化學成分、保健功效等自然現象,歸屬自然科學,還有茶葉發展史和茶葉考古都不屬於茶文化研究範疇。
  • 茶文化的核心與重點
    茶文化無時無刻在延續,衍生,在社會與人心中不斷地在進化,無法直接通俗的講出茶文化的最終定義,但是茶文化卻無論如何離不開兩個點,就是茶道與茶藝。今天就和大家來分享茶文化中的「茶道」與「茶藝」。一,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是指導茶文化活動的最高原則。
  • 談中國茶文化「泛化」現象及對茶藝、茶道、茶文化概念的思考
    作者:蔣敏,青年茶文化學者,茶文化碩士,中國茶葉學會會員。,拾人牙慧、內容雷同的現象較普遍;對茶文化史料缺乏是非真偽的判別,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對現實的關注少,茶文化理論研究嚴重滯後於茶文化實踐的發展,一些新出現的熱點問題也未能及時解決;存在茶文化研究為商業行為服務甚至被某些商業行為綁架的現象,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缺乏正確的學術價值立場選擇,等等。
  • 茶禪一味是中國茶文化的一個突出特點,也是宋代茶文化的重要內涵
    茶禪一味是中國茶文化的一個突出特點,也是宋代茶文化的重要內涵茶禪一味是中國茶文化的一個突出特點,也是宋代茶文化的重要內涵。因此可以說,中國茶道「幾乎攝取了禪宗思想巾一切精華,故茶道與禪宗幾不可分」,而所謂的茶禪『味就是指「茶道精神和禪學精神的相通、交融」,二者在詠茶詩詞中交相輝映,營造出濃鬱的茶禪交融的審美意境。這種意境在唐人的詠茶詩中己有所體現,如皎然《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詩云:「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
  • 不同茶文化的對比,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孰優孰劣?
    說起中國茶文化,我們會很自然地想到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日本茶道是學習了中國的茶文化後,加入自己民族的特色,再加以創新出來的茶文化。而兩種茶文化的區別對比,又有什麼不同呢?
  • 國內外茶文化的研究
    、特性、社會功能、結構體系、屬性、範疇、內容等進行深入的鑽研,並獲得了令人可喜的成就。以《農業考古》所出「中國茶文化」專號為例,內容非常豐富;此外,茶文化的成果還表現在一系列出版的論著中。據分析從1991年開始,茶史和茶文化的著作總共有787種。近年來有關茶文化的研究非常的多。包括《茶經述評》《中國茶葉大辭典》《中國茶文化經典》《中國茶經》《中國茶葉歷史資料選輯》《中國茶文化大辭典》《中國農業百科全書 茶業卷》是比較重要的茶著作,並且越來越趨於流行化趨勢。
  • 中國茶文化有哪些內容?
    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的歷史悠久,自神農時代以來至今也有四千多年。
  • 一起來學習一下茶文化的特點
    說到茶文化大多數都知道它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那對於茶文化具體有哪些特點大家是否可知呢?今天咱一起來學習學習。【具有社會性】飲茶是人類一種美好的物質享受與為精神陶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飲茶文化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和生活的各層面.
  • 中國茶文化的歷史
    茶畫,在中國茶文化裡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為廣大茶人所青睞,從表達方式上屬於傳統水墨國畫,但是從內容上細分,又可歸屬於文人畫。文人畫有四個要素: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 中國茶文化的內容主要是茶在中國精神文化中的體現,這比「茶風俗」、「 茶道」的範疇深廣的多,也是中國茶文化之所以與歐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別很大的原因。
  • 談中國茶文化「泛化」現象及對茶藝、茶道、茶文化概念的思考
    作者:蔣敏,青年茶文化學者,茶文化碩士,中國茶葉學會會員。,拾人牙慧、內容雷同的現象較普遍;對茶文化史料缺乏是非真偽的判別,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對現實的關注少,茶文化理論研究嚴重滯後於茶文化實踐的發展,一些新出現的熱點問題也未能及時解決;存在茶文化研究為商業行為服務甚至被某些商業行為綁架的現象,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缺乏正確的學術價值立場選擇,等等。
  • 不同茶文化的對比,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孰優孰劣?
    說起中國茶文化,我們會很自然地想到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日本茶道是學習了中國的茶文化後,加入自己民族的特色,再加以創新出來的茶文化。而兩種茶文化的區別對比,又有什麼不同呢?
  • 茶文化屬於中國嗎?什麼是中國的茶文化?
    根據有關證據顯示,大部分國家的茶文化都是從中國傳過去的。就這樣很多人認為茶文化是華人首創,並且世界各地大部分種植茶葉、飲茶習慣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出去的。也有部分證據指出,在非洲、印度等國家也是茶文化的發明地。這就證明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
  • 中國茶文化及十大名茶
    茶文化起源中國。功夫茶文化則起源於中國廣東省潮汕地區。中國是茶的故鄉,中國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華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中國各地對茶的配製是多種多樣的:有潮州鳳凰單叢茶、有太湖的燻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