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隨著醫藥行業的發展,不少老年人就被一些銷售人員的話給忽悠了,認為他們的藥可以代替醫生,從而願意花高價去購買,卻不知道這其中的危害。
近日一位王先生的父親借了八萬塊錢買"飲料"治病,兒子懷疑父親是被騙了,然而父親卻不聽,導致父子倆當場翻了臉。
抵保險買藥,卻沒任何效果
王先生跟記者說,9月份時他父親就說要買小分子肽,一盒要一千多塊錢,賣的人一直說這個藥是什麼病都能治的,於是父親就把保險抵掉,從保險公司借錢過來買這個藥,一口氣就買了8萬塊錢的藥,以至於現在就只吃他們的這個產品,連醫生開的藥都不吃了,最可笑的是,他們還拉著他的父親做宣傳大使,幫他們去拉客人。
王先生說他父親買產品的地方竟然在小區的一棟民房內,記者和王先生來到了賣產品的這裡,與店家發生了一系列的爭執,店家表示這是一個保健品,可以治療各種疾病,調理身體健康,包括癌症、糖尿病等都可以慢慢改善,還說是王先生的父親非要買這個藥,並不是他們強賣的,記者表示如果不是店家把這個產品說的天花亂墜,老人是不會買的。
不能治病的東西,卻被忽悠成是藥
王先生表示自從父親吃了這個藥,醫院都不去了,這是要命的事,不能治病的東西卻說成可以治病,還迷惑老人來買。小區業主表示他們也買了,都是用來治病的,但是吃了幾十天卻沒什麼效果。
隨後記者表示,不能把這個東西忽悠人說成是藥,人家二十多年都沒有治好的病甚至醫生都不能完全解決的問題,不可能喝這個飲料就能治好,但店家依然不承認。
記者表示現場確實有一些上了年紀的消費者聽了這個產品能治病的宣傳,才會去買這個產品,並且也鎖定了相關的證據,但這個產品到底能不能治病她說了不算,要讓市場監管部的人採用公平的方式通過法律途徑來進行解釋。
我們在平時買藥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該產品的功效以及顧客的反饋情況,不能被銷售員的隻言片語就迷惑了,那樣不僅花了冤枉錢,還沒有任何效果,將十分可惜。
文案丨耕野
編輯丨藍逸飛
(部分參考來源:河南電視臺)